银行的跨国并购影响力研究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和政策制度对银行跨国并购的并购方和被并购方都具有显著影响,但仅仅考量单个环境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往往会夸大影响因素的作用力。为此,通过综合考察三类环境因素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发现母国的经济规模、银行产业发达程度、银行制度完善程度以及母国与东道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并购方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银行跨国并购中被并购银行的决定性因素则有所不同,主要是东道国与母国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东道国银行产业的发展情况,而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无关。
  关键词:银行跨国并购;宏观经济;产业环境;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6-0079-08
  
  一、引 言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更加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更加迅速的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国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展。一方面,面向全球的管理创新和国际化经营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普遍手段,大公司正掀起合并为更大的公司和向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各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纷纷实施更加自由化的公共政策。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发生的并购总数(包括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中的70%以上是通过跨国并购完成的,跨国并购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纵观近二十年来的全球跨国并购市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在经历了一轮低谷之后,跨国并购重新复苏
  全球并购自20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跨国并购总额出现了显著下滑,2003年更是跌入谷底。在此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高峰的到来,跨国并购再次进入加速期。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首次超过2000年,达到3.9万亿美元。发达国家成为这次新浪潮的主导,并购目标位于欧洲的交易额达到1.5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并购交易额总计1.44万亿美元,这两大发达地区的并购额就占到全球总额的76%。进入2007年,全球并购交易额继续创出新高,达到4.35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0%。而据毕马威公司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出色,新兴市场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与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交易额之比已经从四年前的1∶4提高到了1∶2。跨国并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齐头并进,成就了跨国并购的新高峰。
  (二)银行跨国并购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中,金融业的跨国并购尤其是银行的跨国并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1显示了1985—2006年间宣称的5 748起跨国银行并购活动(至少并购一方是商业银行)。从并购数量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银行跨国并购数量稳步上升。虽然在2000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了回落,但在2003年开始又重新进入上行通道。从银行跨国并购占比来看,虽然其总体的百分比并不是很高,但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百分比在15%左右徘徊;但自从90年代中期开始,该百分比迅速增长,在2006年更是达到了35%以上。十年间翻了一番,足显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地位。
  (三)发达国家仍是银行跨国并购市场的主导
  尽管近十年来世界各地银行跨国并购数量基本上都较上一个十年翻了一番,特别是亚非澳等地区银行跨国并购占银行并购的总量均达到或超过50%,但欧美等发达地区仍是银行跨国并购的主导。如表1所示,1985—2006年间,亚非澳等地区发生的银行跨国并购共1 270起,而同期欧美发生的银行跨国并购数达到4 478起,几乎占全球银行跨国并购总量的78%,特别是近十年,该比例已高达80%。
  中国在这轮银行跨国并购浪潮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资银行对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比如,继收购了印尼的HALIM银行后,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出资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中国民生银行3.2亿美元参股美国联合银行,并承诺将不断扩大持股比例;中国银行通过在香港的子公司整体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作为参与国际金融租赁业务的平台;国家开发银行也成功入股巴克莱银行;招商银行整体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可以说,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金融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毋庸置疑,跨国并购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主要的境外市场进入方式。并且,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银行跨国并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但是,跨国并购始终伴随着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成功率总体上还比较低。究其原因,跨国并购需要综合考虑和全面权衡母国和东道国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往往一些因素的忽略或低估,导致出现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为此,本文立足以往的研究文献,并以近二十年来全球发生的银行跨国并购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力图从众多的因素中找出影响银行跨国并购实施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以为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成功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理论假设与指标选取
  根据以往研究文献,我们可将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宏观环境因素分成三个方面: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这三个方面基本上构成了银行跨国并购实施的环境平台,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银行跨国并购发生的外部动因。
  (一)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经济环境的构成比较复杂,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一体化程度和经济运行风险是学者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首先是经济增长潜力;其次是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潜力反映了该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和经济活力,如果增长潜力巨大,则会给投资者带来乐观的预期,带动实体经济部门的进入,并在投资回报上给予满意的答复。其次是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大,意味着银行在该国的市场规模也会较大,因此银行将考虑对该国市场给予更大的投入。通常,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目标国,外资银行可以在这里获得规模巨大的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从而获得业务和市场的扩张;但是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也可以是银行跨国并购的来源国,因为这些国家往往也拥有许多规模巨大、实力超群的超级银行,这些银行通常制订了国际化战略,并具有跨国经营的实力和意愿。
  本文用两个指标描述经济的发展水平,一是GDP的年均增长率,用来衡量经济增长潜力;二是人均GDP,用来衡量经济规模。其中对于GDP的年均增长率,我们选用了1992—2002年近十年的真实GDP的平均增长率(GDP数据均以美元计价)。
  假设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发生。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发起地;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往往是银行跨国并购的目标地。
  2. 经济一体化水平
  经济一体化也是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上的频繁交往,使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获得了增强,这种增强往往导致母国和东道国市场的同一化或者互补化,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极大降低,经济依赖性日渐增强,企业大规模的国际化将在“客户追随”效应影响下,提升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力和盈利预期。
其他文献
摘要:从对河北省近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十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比较分析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薄弱、资源消耗大、民生改善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河北省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河北省;区域经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期刊
摘要: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内生的契约责任。由企业契约属性而衍生的对要素投入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内容、范围和具体义务界定的责任框架,称为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由于企业要素投入主体的资源禀赋及其在企业的契约权力存在差异,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存在合理的层次与范围,企业要素主体整体契约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率边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契约;责任边界;层次与范围 
期刊
摘要:基于对单位GDP碳排放、FDI流入量、货物贸易出口额和经济增长四个变量间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长期直接效应来看,货物贸易出口和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存在相关关系。但有些变量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总效应存在矛盾,有些变量长期直接效应与总效应存在矛盾,有些变量短期内无效应但长期效应显著。  关键词:FDI流入;货物贸易出口;碳排放;协整分析;Granger非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4.1
期刊
摘要: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然而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建设却仍然薄弱,现有区域经济理论对其缺乏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其核心价值必然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经济适宜度不仅可以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而且可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对区域间经济性要素的
期刊
摘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对消费者增进安全农产品的消费具有促进作用,消费者需要易于理解、可操作性强、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规制下的安全农产品消费环境。为此,应加强安全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理顺安全农产品价格;加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切实发挥保障食品安全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关键词: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消费者;安全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和分工深化,进而引发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演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路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全球竞争格局;国际分工;金融危机;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3
期刊
摘要:为实现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矿业以外的接替主导产业。结合迁西县的实际情况,应把现有钢铁企业整合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时,应积极科学地谋划具有迁西县特色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关键词:经济转型;接替产业;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4-0067-04   矿产资
期刊
摘要:对于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解读未能充分加以体现。他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的不同评价,主要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他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论层面的分析,看成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历史差异的理论抽象,生产价格被直接当成市场价格的抽象反映。  关键词:转化理论;《资本论》第三卷增补;生产价格与市场均衡价格  中图分类号:F0
期刊
摘要:天下“皆为利”与善因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人的“利己”本性为前提,肯定人们求利、求富的合理性,在等级森严,“小不得僭大,贱不得踰贵”的秦汉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亚当·斯密“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假设亦强调尊重个人的求利行为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司马迁与斯密研究求富、逐利行为,尽管皆以人的“利己”本性为前提条件,但因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及视角各异,二者又是两种性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尽管总体上保持了强有力的控制,但某些政策被地方变相地抵制也是时而可见。理论上中央强有力的控制与此形成了悖论,中央亦可以采取分而治之及惩罚典型的方式抵消地方的反对,但惩罚本身的信息含义也是“双刃剑”,大量惩罚反而会使地方形成政策失去执行力的共识。  关键词:中央—地方;宏观调控;分而治之;法不责众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