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人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条母亲河的肌体健康。
5年36人得癌症死了
黄河的一些支流污染更是触目惊心,地处河南的黄河支流天然文岩渠前孙东村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严重的水体污染使得5年内数十人死于癌症,河中鱼虾绝迹,村民们守着水却无法灌溉农田。水污染成为黄河水源匮乏的另一主因。
前孙东村全村300户,1500人。村民们都说,前孙东村四面环水,从没缺过水。以前,村子里的沟沟壑壑清澈见底,鱼虾成群。
80岁的韩庆成是前孙东村的“活字典”。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的人口增多,人均“划”地逐渐减少,尽管从1972年开始的黄河断流多少影响整个黄河流域,但四面环水的村子没受多大影响。“水稻产量也确实不错”。
只是,这样的好年景没能持续几年。1997年,村旁文岩渠里的水开始变黑、发臭,后来癌症像魔鬼一样缠上了前孙东村人。
在67岁的老书记王凤英的统计名单上,从1997年开始,村里不断有人得病死亡,“都是癌症”。“从2001年到现在都死了36人了,而且患病的人还在不断增加”,而这些人当中以患食道癌、肺癌、肝癌者居多,“一年多则上十个,少则四五个”。
老人一直生活在噩梦中
在这个年平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村,一个癌症手术就是一次倾家荡产之旅,粮食、牲口甚至房子都卖了,却不一定能够挽回一条脆弱的生命。
从那个时候起癌症已成了村里最流行的死亡方式,而这所有的一切,在村民们看来都与围绕村子周围的污水有关。
村子里,对于命运的多劫与悲惨,体会最深的要数韩庆印。数年来,老人一直生活在噩梦里。在他的那一大家子中前前后后走了6人。6个人中,有亲兄弟,有叔叔和哥哥,还有两个侄子和一个侄媳妇。而要命的是,韩庆印的两个孙子,生下来嘴巴就豁了口,伴随他们的是一辈子的畸形。
大量超标废水排入河中
在村民记忆里,污染早在1997年已经开始。
王凤英说,“差不多是1997年,文岩渠里时常漂起白色的泡沫,河水慢慢变黑了”。
那个时候,村民们知道水已经被污染,而至于是谁给污染的?他们还是多年后从县环保局的文件中得知。
“县环保局的人说,污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封邱、延津、原阳、新乡等县的造纸和化工,它们每年都有大量的超标废水排入天然文岩渠”。
在随后的日子里,奇怪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接连发生。而在以前,一到冬季就枯水、沼泽一片的天然文岩渠却一直水量充沛,后来村民们才知道,这都是上游的造纸厂、化工厂排出的污水。
不仅如此,村民水源也在一点一点地被污水蚕食。以前的前孙东村既种水稻又种大葱,后来污水一来水稻就没法种了,村民们就改种小麦和玉米,但小麦和玉米再强的生命力也抵挡不住黑水的袭击。
2004年初,正值小麦早灌季节,许多村民为了省钱,就用周边河渠的水浇了地。两天后,便出现了烂根、叶枯等症状,没几天就全死了,而这一死就是300多亩,这对于全村总共700多亩的耕地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挖278米深水井找水
前孙东村地理位置优越。多年前,村民们依靠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搞起了养殖业。“最多的时候,羊数量达到3000多只”,这对少地的村民来说,绝对是门好副业。但这样的好时光没能持续太久,污水在侵害村民身体的时候,也腐蚀着牲畜的身体。
由于河水污染,羊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喝了被污染的水后,死胎、流产、绝育、死亡的事情频频发生。
守着河水不能用,村民们只好往地下发展。现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打起了井,“都是五六十米深的机井,一口井三四千元”,但村民们觉得还是井浅。“这种井种地勉强凑合着用,喝水却是万万的不行。”
“基本上每家都有两口井”,但即使这些采自地下60米的水,同样不能给村里的人足够的保障。
“时间一长,井口、井身都覆盖上一层层白白的沫子”,王凤英听人说那是“硝”,是种致癌物质。现在,村民们花巨资打造的机井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人只拿它“喂牲口,洗衣服”。
如今,供给村民生命源泉的是2006年7月份投入使用的一口深水井。这个由国家、省市、村民共同出资的深水井深达278米,总投资50多万元。如是满负荷运转,每小时将有60吨水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抽出,通过10668米的地下管线送到每家每户。
污水多也是一种枯竭
2003年,有个做环保的人告诉王凤英:“你们村尽管水多,但还是缺水,污染太厉害,质量不行。”王凤英隐约地记得那个人说,“村里是水质性缺水”。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凤英始终不大明白,“明明都是水多惹的祸,怎么还说村里缺水”。为此,她有机会就向人请教。她说知道准确答案的那天,她自己终于大彻大悟。
“水质性缺水既不是水量不足,也不是供水工程滞后,而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也就是说本身不缺水,只是水不适合使用,造成了缺水”,“你看,我们村就是典型”。
道理是明白了,但事情却不好办,“水是别人污染的,我都不知道找谁好”。
闺女也让她搬到县城去
作为书记,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得过问。王凤英说,事情真正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是村里孕妇死胎情况的不断增加。“村里的一些妇女怀孕后,一照B超,发现是死胎,而不管是一胎的计生还是二胎的抚养费上缴,她们都要报到我这里来”。
这让王凤英吃惊不小,她赶紧让村里的老师帮忙写材料向镇里的书记反映情况。当时的书记让她把名单统计出来,“我给领导反映,你先不要出声,不然你们村怕是娶不到媳妇,嫁不出闺女”。
现在,村里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开始举家转移,48岁的韩振玉就是典型代表。这个早些年靠打鱼谋生的人,早已放弃了让他有钱娶媳妇的行当,“还打什么鱼,都毒死了”。现在他带着家人住到了长垣县城,“钱都是借的,但心里踏实,总比成天守着没用的污水强”。
“这几年,像韩振玉一样搬走的有二十好几户,我的闺女也让我搬到县城去,村里都在弄这个事,我搬到县里咋办呢?”王凤英说。
村民与污染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王凤英把材料递交到了长垣县委、县政府和环保局,“所有的单位我都送过,省水利厅都有我递交的材料”。而这一努力,终于获得了些许回报。
2005年初,河南省政府宣布对三大污染流域重点整治,天然文岩渠被列入重点整治区域。新乡市掀起了环保风暴,对天然文岩渠流域进行拉网排查,取缔8家中小企业,关闭5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并对一大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此后一段时间,村民发现“水清了,鱼、虾回来了”。但风暴很快就消散。
2006年,污染再次反弹,而王凤英只得再次上书。
在2006年7月5日的一份材料中王凤英写到:“2005年,河南省宣布对天然文岩渠重点整治,我们村的水又着实清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文岩十支渠又出现污染反弹”。“上游几家造纸和化工企业,又在大量偷排污水”。
和王凤英一样,现在许多人也在为村子的事情奔波,但有些人又因为癌症去世了,没能和王凤英一样坚持到最后。
(何 璇摘自《广州日报》)
5年36人得癌症死了
黄河的一些支流污染更是触目惊心,地处河南的黄河支流天然文岩渠前孙东村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严重的水体污染使得5年内数十人死于癌症,河中鱼虾绝迹,村民们守着水却无法灌溉农田。水污染成为黄河水源匮乏的另一主因。
前孙东村全村300户,1500人。村民们都说,前孙东村四面环水,从没缺过水。以前,村子里的沟沟壑壑清澈见底,鱼虾成群。
80岁的韩庆成是前孙东村的“活字典”。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的人口增多,人均“划”地逐渐减少,尽管从1972年开始的黄河断流多少影响整个黄河流域,但四面环水的村子没受多大影响。“水稻产量也确实不错”。
只是,这样的好年景没能持续几年。1997年,村旁文岩渠里的水开始变黑、发臭,后来癌症像魔鬼一样缠上了前孙东村人。
在67岁的老书记王凤英的统计名单上,从1997年开始,村里不断有人得病死亡,“都是癌症”。“从2001年到现在都死了36人了,而且患病的人还在不断增加”,而这些人当中以患食道癌、肺癌、肝癌者居多,“一年多则上十个,少则四五个”。
老人一直生活在噩梦中
在这个年平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村,一个癌症手术就是一次倾家荡产之旅,粮食、牲口甚至房子都卖了,却不一定能够挽回一条脆弱的生命。
从那个时候起癌症已成了村里最流行的死亡方式,而这所有的一切,在村民们看来都与围绕村子周围的污水有关。
村子里,对于命运的多劫与悲惨,体会最深的要数韩庆印。数年来,老人一直生活在噩梦里。在他的那一大家子中前前后后走了6人。6个人中,有亲兄弟,有叔叔和哥哥,还有两个侄子和一个侄媳妇。而要命的是,韩庆印的两个孙子,生下来嘴巴就豁了口,伴随他们的是一辈子的畸形。
大量超标废水排入河中
在村民记忆里,污染早在1997年已经开始。
王凤英说,“差不多是1997年,文岩渠里时常漂起白色的泡沫,河水慢慢变黑了”。
那个时候,村民们知道水已经被污染,而至于是谁给污染的?他们还是多年后从县环保局的文件中得知。
“县环保局的人说,污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封邱、延津、原阳、新乡等县的造纸和化工,它们每年都有大量的超标废水排入天然文岩渠”。
在随后的日子里,奇怪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接连发生。而在以前,一到冬季就枯水、沼泽一片的天然文岩渠却一直水量充沛,后来村民们才知道,这都是上游的造纸厂、化工厂排出的污水。
不仅如此,村民水源也在一点一点地被污水蚕食。以前的前孙东村既种水稻又种大葱,后来污水一来水稻就没法种了,村民们就改种小麦和玉米,但小麦和玉米再强的生命力也抵挡不住黑水的袭击。
2004年初,正值小麦早灌季节,许多村民为了省钱,就用周边河渠的水浇了地。两天后,便出现了烂根、叶枯等症状,没几天就全死了,而这一死就是300多亩,这对于全村总共700多亩的耕地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挖278米深水井找水
前孙东村地理位置优越。多年前,村民们依靠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搞起了养殖业。“最多的时候,羊数量达到3000多只”,这对少地的村民来说,绝对是门好副业。但这样的好时光没能持续太久,污水在侵害村民身体的时候,也腐蚀着牲畜的身体。
由于河水污染,羊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喝了被污染的水后,死胎、流产、绝育、死亡的事情频频发生。
守着河水不能用,村民们只好往地下发展。现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打起了井,“都是五六十米深的机井,一口井三四千元”,但村民们觉得还是井浅。“这种井种地勉强凑合着用,喝水却是万万的不行。”
“基本上每家都有两口井”,但即使这些采自地下60米的水,同样不能给村里的人足够的保障。
“时间一长,井口、井身都覆盖上一层层白白的沫子”,王凤英听人说那是“硝”,是种致癌物质。现在,村民们花巨资打造的机井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人只拿它“喂牲口,洗衣服”。
如今,供给村民生命源泉的是2006年7月份投入使用的一口深水井。这个由国家、省市、村民共同出资的深水井深达278米,总投资50多万元。如是满负荷运转,每小时将有60吨水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抽出,通过10668米的地下管线送到每家每户。
污水多也是一种枯竭
2003年,有个做环保的人告诉王凤英:“你们村尽管水多,但还是缺水,污染太厉害,质量不行。”王凤英隐约地记得那个人说,“村里是水质性缺水”。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凤英始终不大明白,“明明都是水多惹的祸,怎么还说村里缺水”。为此,她有机会就向人请教。她说知道准确答案的那天,她自己终于大彻大悟。
“水质性缺水既不是水量不足,也不是供水工程滞后,而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也就是说本身不缺水,只是水不适合使用,造成了缺水”,“你看,我们村就是典型”。
道理是明白了,但事情却不好办,“水是别人污染的,我都不知道找谁好”。
闺女也让她搬到县城去
作为书记,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得过问。王凤英说,事情真正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是村里孕妇死胎情况的不断增加。“村里的一些妇女怀孕后,一照B超,发现是死胎,而不管是一胎的计生还是二胎的抚养费上缴,她们都要报到我这里来”。
这让王凤英吃惊不小,她赶紧让村里的老师帮忙写材料向镇里的书记反映情况。当时的书记让她把名单统计出来,“我给领导反映,你先不要出声,不然你们村怕是娶不到媳妇,嫁不出闺女”。
现在,村里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开始举家转移,48岁的韩振玉就是典型代表。这个早些年靠打鱼谋生的人,早已放弃了让他有钱娶媳妇的行当,“还打什么鱼,都毒死了”。现在他带着家人住到了长垣县城,“钱都是借的,但心里踏实,总比成天守着没用的污水强”。
“这几年,像韩振玉一样搬走的有二十好几户,我的闺女也让我搬到县城去,村里都在弄这个事,我搬到县里咋办呢?”王凤英说。
村民与污染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王凤英把材料递交到了长垣县委、县政府和环保局,“所有的单位我都送过,省水利厅都有我递交的材料”。而这一努力,终于获得了些许回报。
2005年初,河南省政府宣布对三大污染流域重点整治,天然文岩渠被列入重点整治区域。新乡市掀起了环保风暴,对天然文岩渠流域进行拉网排查,取缔8家中小企业,关闭5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并对一大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此后一段时间,村民发现“水清了,鱼、虾回来了”。但风暴很快就消散。
2006年,污染再次反弹,而王凤英只得再次上书。
在2006年7月5日的一份材料中王凤英写到:“2005年,河南省宣布对天然文岩渠重点整治,我们村的水又着实清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文岩十支渠又出现污染反弹”。“上游几家造纸和化工企业,又在大量偷排污水”。
和王凤英一样,现在许多人也在为村子的事情奔波,但有些人又因为癌症去世了,没能和王凤英一样坚持到最后。
(何 璇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