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17日上午8点20分,永川高新区凤凰湖工业园。
换上工作服,王书仙走进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线,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年是王书仙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重庆广数投产时,他就加入了公司,从事产品电路的制作与布设。
王书仙说,如果当初没有和重庆广数结下这段“良缘”,现在他就不会掌握这么多技能,也不会成为技工班长,更不会收获这样的成长。因此,是永川新型制造业这片沃土,造就了如今的他。
缘起·一场招聘会上的“邂逅”
换好衣服,王书仙来到生产线上,启动设备、测试产品、记录参数。对自己这份“高精尖”味道浓厚的工作,他早已驾轻就熟。
而在跨进重庆广数大门之初,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充满了浓浓的神秘感——
毕业年的春天,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会议室外,挤满了正在候场的应届毕业生。
这是重庆广数在永川高新区凤凰湖工业园落户后,第一次组织员工面试。
跟这群神情紧张的年轻求职者一样,彼时重庆的智能制造产业同样是一名“新手”。当时,重庆智能制造刚刚起步,永川区抢抓产业机遇,加紧在凤凰湖工业园区进行相关产业布局。
面试会上,王书仙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尖子生”,他知道,这里有他梦寐以求的平台。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优势突出,汽摩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均位列全国前茅,这就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提供了产业布局、技术底蕴和人才储备上的基础优势。而地属渝西片区的永川,不仅区位优势突出,还拥有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发展迅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在这样的地域和产业生态环境下,作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在外投资的唯一全资子公司的重庆广数,也就兼具了入驻地和母公司的各项优势……
“产业环境佳,产业发展快,公司规模大……对个人而言,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充满利好因素的成长环境,能为我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是年轻人,自然要敢闯、敢拼、敢尝试。”王书仙毅然朝重庆广数投放了简历。
经过面试,王书仙得偿所愿,成为重庆广数新聘员工。
入门·和“智能制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0月17日上午9点过,王书仙再次来到操作台前,熟练地点击各种按钮,开始对新组装的智能设备进行电路测试。
对已生产组装完毕的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测试,已经成为王书仙最娴熟的一项工作技能。
正式到岗不满30天,王书仙就被派到总公司,进行实战培训。
彼时,重庆广数投产在即,像他这样的“新兵蛋子”,都会被派到这来磨砺,师傅会手把手地教他们。
王书仙所学的测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活。
对口指导他的师傅,是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一名骨干员工,做事细心、性情温和。小到按键的操作,大到数据的判断,师傅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对王书仙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提升的绝好机会,自己必须牢牢抓住。“要是换作其他地方,师傅会教新员工怎么操作,却未必会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白天,他在车间跟着师傅学;晚上,他回宿舍独自钻研。
王书仙说:“以前在学校少有这样的实操机会,掌握的理论知识居多。现在到这里学到的实战经验,比过去三年加起来都多。”
就这样从零起步,王书仙渐渐从“技术小白”变成了职业技工。
和重庆广数一样,凤凰湖工业园引进的智能制造企业,都愿意花心血培养新员工。
“好员工生产好产品;好产品撬动大市场。”重庆广数生产主管潘涛说,“永川是干实事的地方。优惠的政策,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有心思、有精力培养员工,把产业做精。”
一个月实战培训下来,王书仙掌握了测试、制线、布线的要领。
砺技·从“会做”到“做好”的执着
10月17日上午11点40分,王书仙埋着头,开始专心致志地布线。
“不要小瞧这个工作。”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从‘会做’到‘做好’,需要不停地磨合,不斷地钻研。”
这是王书仙过去三年的经验之谈。
培训结束后,他从广州回到重庆,正赶上重庆广数全面投产。
王书仙这批“新兵蛋子”,也就此成为重庆广数开拓进取的主力军。
公司投产后,王书仙主要负责产品电路的制线、布线和测试。对于他们这样的新人来说,像这样“独当一面”是一个挑战。
在布线第一台智能设备时,王书仙就遭遇了“滑铁卢”。
由他们所布线的第一台智能设备,在线路连接、线端衔接等方面都没有问题,通电后也能正常运转,但是所有的线路却都裸露在外,导致无法装封。
为破解这道难题,王书仙和同事想了不少办法。
最后,重庆广数从外地运来同款设备,供员工们拆卸、参照、研究,寻找突破口。
“从那时起,我养成了向同行‘淘’技能的习惯。”王书仙说,“有时,向同行‘淘技能’比独自思考更能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不只是重庆广数,整个永川智能制造产业都把“搭建交流平台”作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有效抓手。
智能制造项目相继落户后,永川区先后举办过行业论坛、培训和竞赛。
靠着向同行“淘”来的经验,王书仙和同事们布线的速度越来越快,设备线路也不再外露。
成长·一个由岁月见证的承诺
2017年8月14日上午8点30分,重庆广数厂房里,技术工人开始按照小组集合。
集合完毕,王书仙镇定自若地站到本组队列前。
他快速清理了一下思路,高声对同组的同事说:“上周,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粗心疏忽的问题。这周,希望大家能够克服它!”
“是!”组员们齐声回答。
对如今的王书仙而言,每天开工前主持晨会、领导班组梳理当天工作、总结经验、提升技能……诸如此类的管理事项,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工作。
因为他已经晋升为班长。
开始“独当一面”之后,王书仙努力钻研技术、提升操作水平,渐渐崭露头角,被领导提拔为班长。
“当班长,要学的东西更多。”他说,“以前只需要学习技术,掌握好如何操作设备。现在,仅仅这样就不够了。”
被提拔为班长之初,王书仙遇到了一个难题。
在技工布线过程中,线头与线端的接触不够牢固。工人们知道这个“老毛病”,却少有人“对症下药”。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书仙开始带头查找原因。
从改良操作方法,到更换操作设备,他一一尝试,终于找到了“根源”。
看到王书仙这样努力,其他人的心里也慢慢产生了变化。
“问题解决后,同事们更信服我了,积极性也更高涨。”王书仙说,“当班长,要学会管理,学会鼓励他人。”
从“技术小白”到“职业技工”,再到“技工班长”,一路走来,王书仙在永川这块“福地”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引进一家企业,落户一个项目,发展一条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群……在永川和整个重庆,智能制造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给无数怀揣梦想的“王书仙”提供了圆梦的平台。
王书仙说:“未来,我还想学习更多集成技术,想一辈子在这个行业扎根。”
换上工作服,王书仙走进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线,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年是王书仙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重庆广数投产时,他就加入了公司,从事产品电路的制作与布设。
王书仙说,如果当初没有和重庆广数结下这段“良缘”,现在他就不会掌握这么多技能,也不会成为技工班长,更不会收获这样的成长。因此,是永川新型制造业这片沃土,造就了如今的他。
缘起·一场招聘会上的“邂逅”
换好衣服,王书仙来到生产线上,启动设备、测试产品、记录参数。对自己这份“高精尖”味道浓厚的工作,他早已驾轻就熟。
而在跨进重庆广数大门之初,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充满了浓浓的神秘感——
毕业年的春天,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会议室外,挤满了正在候场的应届毕业生。
这是重庆广数在永川高新区凤凰湖工业园落户后,第一次组织员工面试。
跟这群神情紧张的年轻求职者一样,彼时重庆的智能制造产业同样是一名“新手”。当时,重庆智能制造刚刚起步,永川区抢抓产业机遇,加紧在凤凰湖工业园区进行相关产业布局。
面试会上,王书仙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尖子生”,他知道,这里有他梦寐以求的平台。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优势突出,汽摩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均位列全国前茅,这就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提供了产业布局、技术底蕴和人才储备上的基础优势。而地属渝西片区的永川,不仅区位优势突出,还拥有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发展迅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在这样的地域和产业生态环境下,作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在外投资的唯一全资子公司的重庆广数,也就兼具了入驻地和母公司的各项优势……
“产业环境佳,产业发展快,公司规模大……对个人而言,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充满利好因素的成长环境,能为我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是年轻人,自然要敢闯、敢拼、敢尝试。”王书仙毅然朝重庆广数投放了简历。
经过面试,王书仙得偿所愿,成为重庆广数新聘员工。
入门·和“智能制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0月17日上午9点过,王书仙再次来到操作台前,熟练地点击各种按钮,开始对新组装的智能设备进行电路测试。
对已生产组装完毕的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测试,已经成为王书仙最娴熟的一项工作技能。
正式到岗不满30天,王书仙就被派到总公司,进行实战培训。
彼时,重庆广数投产在即,像他这样的“新兵蛋子”,都会被派到这来磨砺,师傅会手把手地教他们。
王书仙所学的测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活。
对口指导他的师傅,是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一名骨干员工,做事细心、性情温和。小到按键的操作,大到数据的判断,师傅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对王书仙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提升的绝好机会,自己必须牢牢抓住。“要是换作其他地方,师傅会教新员工怎么操作,却未必会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白天,他在车间跟着师傅学;晚上,他回宿舍独自钻研。
王书仙说:“以前在学校少有这样的实操机会,掌握的理论知识居多。现在到这里学到的实战经验,比过去三年加起来都多。”
就这样从零起步,王书仙渐渐从“技术小白”变成了职业技工。
和重庆广数一样,凤凰湖工业园引进的智能制造企业,都愿意花心血培养新员工。
“好员工生产好产品;好产品撬动大市场。”重庆广数生产主管潘涛说,“永川是干实事的地方。优惠的政策,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有心思、有精力培养员工,把产业做精。”
一个月实战培训下来,王书仙掌握了测试、制线、布线的要领。
砺技·从“会做”到“做好”的执着
10月17日上午11点40分,王书仙埋着头,开始专心致志地布线。
“不要小瞧这个工作。”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从‘会做’到‘做好’,需要不停地磨合,不斷地钻研。”
这是王书仙过去三年的经验之谈。
培训结束后,他从广州回到重庆,正赶上重庆广数全面投产。
王书仙这批“新兵蛋子”,也就此成为重庆广数开拓进取的主力军。
公司投产后,王书仙主要负责产品电路的制线、布线和测试。对于他们这样的新人来说,像这样“独当一面”是一个挑战。
在布线第一台智能设备时,王书仙就遭遇了“滑铁卢”。
由他们所布线的第一台智能设备,在线路连接、线端衔接等方面都没有问题,通电后也能正常运转,但是所有的线路却都裸露在外,导致无法装封。
为破解这道难题,王书仙和同事想了不少办法。
最后,重庆广数从外地运来同款设备,供员工们拆卸、参照、研究,寻找突破口。
“从那时起,我养成了向同行‘淘’技能的习惯。”王书仙说,“有时,向同行‘淘技能’比独自思考更能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不只是重庆广数,整个永川智能制造产业都把“搭建交流平台”作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有效抓手。
智能制造项目相继落户后,永川区先后举办过行业论坛、培训和竞赛。
靠着向同行“淘”来的经验,王书仙和同事们布线的速度越来越快,设备线路也不再外露。
成长·一个由岁月见证的承诺
2017年8月14日上午8点30分,重庆广数厂房里,技术工人开始按照小组集合。
集合完毕,王书仙镇定自若地站到本组队列前。
他快速清理了一下思路,高声对同组的同事说:“上周,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粗心疏忽的问题。这周,希望大家能够克服它!”
“是!”组员们齐声回答。
对如今的王书仙而言,每天开工前主持晨会、领导班组梳理当天工作、总结经验、提升技能……诸如此类的管理事项,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工作。
因为他已经晋升为班长。
开始“独当一面”之后,王书仙努力钻研技术、提升操作水平,渐渐崭露头角,被领导提拔为班长。
“当班长,要学的东西更多。”他说,“以前只需要学习技术,掌握好如何操作设备。现在,仅仅这样就不够了。”
被提拔为班长之初,王书仙遇到了一个难题。
在技工布线过程中,线头与线端的接触不够牢固。工人们知道这个“老毛病”,却少有人“对症下药”。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书仙开始带头查找原因。
从改良操作方法,到更换操作设备,他一一尝试,终于找到了“根源”。
看到王书仙这样努力,其他人的心里也慢慢产生了变化。
“问题解决后,同事们更信服我了,积极性也更高涨。”王书仙说,“当班长,要学会管理,学会鼓励他人。”
从“技术小白”到“职业技工”,再到“技工班长”,一路走来,王书仙在永川这块“福地”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引进一家企业,落户一个项目,发展一条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群……在永川和整个重庆,智能制造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给无数怀揣梦想的“王书仙”提供了圆梦的平台。
王书仙说:“未来,我还想学习更多集成技术,想一辈子在这个行业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