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截止2016年,天津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22%。为应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天津市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制定并实施了《天津市“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意见》等多项规划政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模式,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协议服务、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等服务模式。同时,加大了支持力度,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提高了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水平。此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并为社会力量开办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在各项措施的支持下,天津市在中心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天津特色的“973”养老服务格局(即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3%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截至2016年,天津市已累计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184个,养老院428家,建设社区食堂、配餐中心386个,建成托老所16个(床位1374张)。天津市在养老服务模式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出了以“互联网+养老”为基础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模式等,其中静海区的医养结合模式还受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当前,天津市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与老年人潜在需求之间还有差距。由于中国老龄化速度快、社区养老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原因,使得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与老年人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有71.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需求。原因主要有:一是社区自身可利用资源有限,使得社区无法向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及养老服务设施等;二是社区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能力有限;三是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医护培训,使得相应的服务技能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2.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养老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城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当前城区老年人个性化信息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够实现对养老服务需求等数据的动态分析和掌握。二是居民个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有80.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未来的养老资金来源主要靠基本养老金。此外,当前城区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缺乏平衡和协调。在供给方面,尽管政府向城区养老服务市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服务供给数量、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需求方面,城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影响了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居家养老模式有待升级和优化。在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观念下,居家养老仍然是当前众多老年人的首选。有79.9%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和居家社区养老是最佳的方式。但当前城区居家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升级和优化,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空巢老人现象日益突出,传统依靠子女照顾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二是传统邻里间互相照顾的方式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三是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化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和更加便捷的服务,但智能化设备的价格、消费观念以及习惯等也影响了智能化产品的推广。
二、建议及对策
1.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为指导,加大在社区养老服务硬件与软件方面的投入与供给,不断满足人们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供给侧改革理论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应以有效需求为指引。因此,借助供给侧改革方法可有效实现养老服务的供给创新,不仅可以优化养老资源的配置,而且还能进一步发掘老年人的潜在需求。一是在加大对城区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投入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并整合资源,提高养老事业的综合效益。养老服务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基础,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政府在对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投入过程中要注重区域平衡、结构科学。同时,在养老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要采取措施让老年服务消费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使养老服务产业实现创新、协调和共享的发展。二是重视养老服务软实力的建设。养老服务软件的配套建设是硬件设施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在养老服务的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养老服务是一项涉及医疗、康复、护理以及心理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工作。城区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资源,通过培训、招募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水平的养老服务队伍。在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的基础上,可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市场化手段来强化服务管理,从而保障老年人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服务。三是在倡导养老新风尚基础上通过优化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城区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养老多样化服务具有潜在需求,因此,在倡导养老新风尚基礎上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增加养老服务品种,提高服务品质。在服务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的饮食、家政服务外,还可进一步加强家庭保健、娱乐休闲、精神慰藉等创新服务,从而从各个层面满足并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2.以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为依托,培育健康的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城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设计不仅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城区养老服务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是完善城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对实现智慧化养老以及实现城区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平台能实现对城区老年人基本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动态化管理,从而为政府决策、产业开发等提供支持。其次,通过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评估,有利于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中介等为老人提供及时、便捷和精准化的服务,从而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养老企业等的无缝对接。此外,平台建设还为养老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提供了配套支持,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城区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机制。要建立养老事业投入随财政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老年人及时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应建立多样化的城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以保证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此外,政府还需要起到桥梁的作用,为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提供通畅的渠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合作及协调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三是培育并维护健康的城区养老服务市场。城区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养老服务市场,要求老年服务市场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以保障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的经济收入,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培养健康的养老服务市场。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强化对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社会对老年服务市场的信任与支持。比如,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制度化的综合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技能等进行有效认定等。
3.建设老年人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提高城区养老服务水平。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因此,在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升级和优化居家养老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是对家庭、社区进行养老适应性改造。根据每个家庭对养老功能的需求,结合经济性原则分阶段实施,政府可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家庭和建设单位相应补助或政策性支持。适应性改造的内容主要有家庭的智能化设施、紧急呼叫装置、防滑扶手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的休息椅、防滑改造、增加夜间照明等。未来新住宅的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应重视老年生活设施的配置,从而为老年人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二是逐步实施居家式集中化养老。居家式集中化养老仍以社区和家庭为依托,使老年人在享受传统“家”的氛围时又能享受到专业化的服务。首先,可采取政府购买、出租、交换使用权等方式让老年人居住于社区内相对集中的区域;其次,社区可借鉴并推广静海区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比如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家政服务、提供娱乐休闲、图书阅览以及健身等优质生活环境;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老年人自发组织娱乐活动并向其他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三是加大力度推广智能化居家养老。加大扶持力度,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养老服务企业等逐步扩大智能化居家养老水平。比如,可借鉴河东区引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智能腕表及支持系统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辅助健康检查、定位、一键呼叫等安全健康服务,还能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家政等日常生活服务。在智能化推广方面,政府应主动承担硬件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等,从而全面服务于老年人的健康、安全以及日常生活,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
总之,由于养老服务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因此,政府应在解决养老服务问题中起到主导和协调作用。一方面,政府应主导中心城区养老服务总体建设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对社会力量参与城区养老服务进行规范、引导和有效监督。在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设计为社区养老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全面提高城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责任编辑:王克明
在各项措施的支持下,天津市在中心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天津特色的“973”养老服务格局(即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3%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截至2016年,天津市已累计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184个,养老院428家,建设社区食堂、配餐中心386个,建成托老所16个(床位1374张)。天津市在养老服务模式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出了以“互联网+养老”为基础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模式等,其中静海区的医养结合模式还受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当前,天津市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与老年人潜在需求之间还有差距。由于中国老龄化速度快、社区养老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原因,使得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与老年人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有71.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需求。原因主要有:一是社区自身可利用资源有限,使得社区无法向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及养老服务设施等;二是社区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能力有限;三是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医护培训,使得相应的服务技能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2.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养老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城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当前城区老年人个性化信息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够实现对养老服务需求等数据的动态分析和掌握。二是居民个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有80.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未来的养老资金来源主要靠基本养老金。此外,当前城区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缺乏平衡和协调。在供给方面,尽管政府向城区养老服务市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服务供给数量、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需求方面,城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影响了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居家养老模式有待升级和优化。在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观念下,居家养老仍然是当前众多老年人的首选。有79.9%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和居家社区养老是最佳的方式。但当前城区居家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升级和优化,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空巢老人现象日益突出,传统依靠子女照顾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二是传统邻里间互相照顾的方式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三是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化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和更加便捷的服务,但智能化设备的价格、消费观念以及习惯等也影响了智能化产品的推广。
二、建议及对策
1.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为指导,加大在社区养老服务硬件与软件方面的投入与供给,不断满足人们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供给侧改革理论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应以有效需求为指引。因此,借助供给侧改革方法可有效实现养老服务的供给创新,不仅可以优化养老资源的配置,而且还能进一步发掘老年人的潜在需求。一是在加大对城区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投入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并整合资源,提高养老事业的综合效益。养老服务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基础,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政府在对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投入过程中要注重区域平衡、结构科学。同时,在养老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要采取措施让老年服务消费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使养老服务产业实现创新、协调和共享的发展。二是重视养老服务软实力的建设。养老服务软件的配套建设是硬件设施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在养老服务的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养老服务是一项涉及医疗、康复、护理以及心理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工作。城区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资源,通过培训、招募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水平的养老服务队伍。在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的基础上,可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市场化手段来强化服务管理,从而保障老年人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服务。三是在倡导养老新风尚基础上通过优化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城区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养老多样化服务具有潜在需求,因此,在倡导养老新风尚基礎上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增加养老服务品种,提高服务品质。在服务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的饮食、家政服务外,还可进一步加强家庭保健、娱乐休闲、精神慰藉等创新服务,从而从各个层面满足并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2.以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为依托,培育健康的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城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设计不仅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城区养老服务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是完善城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对实现智慧化养老以及实现城区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平台能实现对城区老年人基本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动态化管理,从而为政府决策、产业开发等提供支持。其次,通过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评估,有利于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中介等为老人提供及时、便捷和精准化的服务,从而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养老企业等的无缝对接。此外,平台建设还为养老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提供了配套支持,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城区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机制。要建立养老事业投入随财政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老年人及时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应建立多样化的城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以保证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此外,政府还需要起到桥梁的作用,为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提供通畅的渠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合作及协调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三是培育并维护健康的城区养老服务市场。城区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养老服务市场,要求老年服务市场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以保障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的经济收入,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培养健康的养老服务市场。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强化对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社会对老年服务市场的信任与支持。比如,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制度化的综合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技能等进行有效认定等。
3.建设老年人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提高城区养老服务水平。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因此,在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升级和优化居家养老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是对家庭、社区进行养老适应性改造。根据每个家庭对养老功能的需求,结合经济性原则分阶段实施,政府可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家庭和建设单位相应补助或政策性支持。适应性改造的内容主要有家庭的智能化设施、紧急呼叫装置、防滑扶手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的休息椅、防滑改造、增加夜间照明等。未来新住宅的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应重视老年生活设施的配置,从而为老年人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二是逐步实施居家式集中化养老。居家式集中化养老仍以社区和家庭为依托,使老年人在享受传统“家”的氛围时又能享受到专业化的服务。首先,可采取政府购买、出租、交换使用权等方式让老年人居住于社区内相对集中的区域;其次,社区可借鉴并推广静海区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比如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家政服务、提供娱乐休闲、图书阅览以及健身等优质生活环境;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老年人自发组织娱乐活动并向其他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三是加大力度推广智能化居家养老。加大扶持力度,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养老服务企业等逐步扩大智能化居家养老水平。比如,可借鉴河东区引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智能腕表及支持系统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辅助健康检查、定位、一键呼叫等安全健康服务,还能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家政等日常生活服务。在智能化推广方面,政府应主动承担硬件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等,从而全面服务于老年人的健康、安全以及日常生活,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
总之,由于养老服务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因此,政府应在解决养老服务问题中起到主导和协调作用。一方面,政府应主导中心城区养老服务总体建设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对社会力量参与城区养老服务进行规范、引导和有效监督。在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设计为社区养老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全面提高城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责任编辑:王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