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回家,走亲戚时见一妇人眉头紧皱,其他人也都小心跟她说话。她54岁了,有儿有女,儿娶女嫁,都有了孩子,家里作物果树也小有积蓄,日子正甜,何故愁云满面?原来,女儿被夫家的公公婆婆打了一顿,婆家年前提出离婚。桌面上的理由似乎颇为可乐:儿媳妇既懒且馋,不扫地,好吃懒做,做饭把握不住分寸,不是剩下就是不够吃云云。女方父母拒绝离婚,认定男方家里种植苗木暴富,找藉口打发自己女儿回家,好再娶新人。声称,若男方不撤回离婚诉求,将以家庭暴力罪起诉对方。据知情人介绍,女方确实懒惰,娇生惯养,但小夫妻两人其实感情还不错,只因男方父母强势,儿子又唯命是从,方有离婚这一出好戏。
婚姻主体是年轻男女,主宰者却是他们的父母,最后变成了两个家庭的角逐。这才是问题。两个长不大的孩子,被迫参与一场可笑的游戏。
女方亲戚透露,本来两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匹配,婚后几年也相安无事,这两年男方收入暴涨,对女方才挑剔起来。
谈起这个话题,朋友讲了另一个例子。一对年轻夫妻尽管时有拌嘴斗气,日子尚可维持,却因为双方母亲的较劲,最后不欢而散。离婚后,男女都觉得后悔,但木已成舟。
在关中农村,父母与孩子是一种逆关系:前者负荷过大,从小到大,对孩子负有过度责任——养育,并承担婚嫁、安居等义务;做孩子的,安然享受父母的庇护,等自己有了后代,再扛起同样繁重的责任。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老一代为下一代牺牲或放弃自己的生活,以儿女的前程为目标,子辈荣而己荣,子辈枯而己耻。我娃如何,他娃如何,是人们挂在嘴边的话。
如此一来,子辈自然生出依靠的意识,靠山山不倒,生命的重心便倾斜了,自我的枝干搭在粗壮的主干上,呈现一副细瘦、无力的情状,很难有独立天地间的气概和格局。
无限责任压垮了父辈的脊梁。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可谓他们的精神写照。行走乡间,很少看见舒展自如的脸孔,多为苦楚难言的神情。熟人间的话语总是离不开孩子,无非是读书、工作、婚嫁,大人们好像包办了孩子的一生,他们既为运筹孩子的一切而焦虑,也为有能力安排子女的人生而自豪。自己本身的生活似乎微不足道,挣钱为孩子,花钱为孩子办事。每个人很少谈及自己,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苦恼。因而,对占有生活资料的攀比就顺理成章,你有的我也必须有,这成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动力,你没有的我得有,才能令我获得人生的成就感。他们生命的完满几乎完全建立在物质的富足与否上。
不能也不愿意自立的子辈,在心智上一直未能成熟。许多已经成家多年的人,精神的发育还停留在童稚期,言谈举止无不露出未独立的痕迹:缺乏对人生的设计,当然就谈不上完成自己生命意愿的勇气了。他们似乎认可被父辈设计的人生,因为惧怕未知带来的考验,他们乐于享受无风险的人生。依照父辈规定的程序,顺顺当当走完一生,对他们而言,真的是一种幸福。无数父子的人生,何其相似乃尔!子辈复制父辈,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他们甘于做复制品,又乐于制造复制品,在重复中获得可怜的滋味。
父辈的结局。孝顺的子辈给予父辈一个什么样的晚年呢?一直保持威望、手里有存款的,吃喝不愁,有天伦之乐可享。如果碰到白眼狼,父辈就相当悲惨了。村里有几个例子。养育了4个儿子的母亲,老年却靠乞讨为生,当好人给予资助时,当过村支书的儿子竟然辱骂好心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儿子的老夫妻,晚年无人赡养,丈夫病故后,独臂妻子靠捡拾谷物度日,儿子皆作壁上观;一退休教师常年将自己的退休金分给两个儿子,当老伴离世后,晚年却独自面对漫漫长夜……老人甚至不能去政府开办的“幸福院”吃饭,因为子辈怕背上不孝的恶名。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父辈在晚年沦为儿女们的仆人,唯儿女马首是瞻。
我不理解的是,大多数由儿媳妇当家的家庭,儿子丧失了发言权,其父辈落得吃不饱饭的凄惨命运。儿女们不愿意赡养父母和公婆,而且能以下作的手段逼迫老人就范,公权力却对此无能为力。可悲的是,如此对待父辈的子辈,到老年又被子辈同样虐待,在长不大的子辈和不得善终的父辈之间,是无穷尽的人性恶的循环,维持人心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沦丧之后,就剩下了恶力无约束的表演了?工
婚姻主体是年轻男女,主宰者却是他们的父母,最后变成了两个家庭的角逐。这才是问题。两个长不大的孩子,被迫参与一场可笑的游戏。
女方亲戚透露,本来两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匹配,婚后几年也相安无事,这两年男方收入暴涨,对女方才挑剔起来。
谈起这个话题,朋友讲了另一个例子。一对年轻夫妻尽管时有拌嘴斗气,日子尚可维持,却因为双方母亲的较劲,最后不欢而散。离婚后,男女都觉得后悔,但木已成舟。
在关中农村,父母与孩子是一种逆关系:前者负荷过大,从小到大,对孩子负有过度责任——养育,并承担婚嫁、安居等义务;做孩子的,安然享受父母的庇护,等自己有了后代,再扛起同样繁重的责任。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老一代为下一代牺牲或放弃自己的生活,以儿女的前程为目标,子辈荣而己荣,子辈枯而己耻。我娃如何,他娃如何,是人们挂在嘴边的话。
如此一来,子辈自然生出依靠的意识,靠山山不倒,生命的重心便倾斜了,自我的枝干搭在粗壮的主干上,呈现一副细瘦、无力的情状,很难有独立天地间的气概和格局。
无限责任压垮了父辈的脊梁。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可谓他们的精神写照。行走乡间,很少看见舒展自如的脸孔,多为苦楚难言的神情。熟人间的话语总是离不开孩子,无非是读书、工作、婚嫁,大人们好像包办了孩子的一生,他们既为运筹孩子的一切而焦虑,也为有能力安排子女的人生而自豪。自己本身的生活似乎微不足道,挣钱为孩子,花钱为孩子办事。每个人很少谈及自己,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苦恼。因而,对占有生活资料的攀比就顺理成章,你有的我也必须有,这成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动力,你没有的我得有,才能令我获得人生的成就感。他们生命的完满几乎完全建立在物质的富足与否上。
不能也不愿意自立的子辈,在心智上一直未能成熟。许多已经成家多年的人,精神的发育还停留在童稚期,言谈举止无不露出未独立的痕迹:缺乏对人生的设计,当然就谈不上完成自己生命意愿的勇气了。他们似乎认可被父辈设计的人生,因为惧怕未知带来的考验,他们乐于享受无风险的人生。依照父辈规定的程序,顺顺当当走完一生,对他们而言,真的是一种幸福。无数父子的人生,何其相似乃尔!子辈复制父辈,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他们甘于做复制品,又乐于制造复制品,在重复中获得可怜的滋味。
父辈的结局。孝顺的子辈给予父辈一个什么样的晚年呢?一直保持威望、手里有存款的,吃喝不愁,有天伦之乐可享。如果碰到白眼狼,父辈就相当悲惨了。村里有几个例子。养育了4个儿子的母亲,老年却靠乞讨为生,当好人给予资助时,当过村支书的儿子竟然辱骂好心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儿子的老夫妻,晚年无人赡养,丈夫病故后,独臂妻子靠捡拾谷物度日,儿子皆作壁上观;一退休教师常年将自己的退休金分给两个儿子,当老伴离世后,晚年却独自面对漫漫长夜……老人甚至不能去政府开办的“幸福院”吃饭,因为子辈怕背上不孝的恶名。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父辈在晚年沦为儿女们的仆人,唯儿女马首是瞻。
我不理解的是,大多数由儿媳妇当家的家庭,儿子丧失了发言权,其父辈落得吃不饱饭的凄惨命运。儿女们不愿意赡养父母和公婆,而且能以下作的手段逼迫老人就范,公权力却对此无能为力。可悲的是,如此对待父辈的子辈,到老年又被子辈同样虐待,在长不大的子辈和不得善终的父辈之间,是无穷尽的人性恶的循环,维持人心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沦丧之后,就剩下了恶力无约束的表演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