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通常都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来进行的,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年与农作物病虫害斗争中总结得出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表明,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中,单纯的采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同时,容易引发环境污染和土壤破坏,进而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农业 农作物 病虫害 防治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农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难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品种、种植方式和管理制度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业种植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这种农业改造工作中,由于植物结构复杂、农业产品较多和耕作模式的多样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新问题,给植保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历程回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专家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明确的指出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是以消灭病虫害为主要目标,而是将这些病虫害种群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到不致造成农作物危害的水平。同时,在1967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而我国在农作物病虫害工作中概括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改变病虫害生存环境等多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防治措施和方法,进而形成了防治结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和措施。在1975年,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目标和防止措施成为被正式的确定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针。同时进一步的指出在工作中要因地适宜、合理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理防治等多项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进而达到经济、实用、安全和环保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目的。
二、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现象
1、迁飞性病虫和偶发性病虫暴发频率增高
随着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技术不断变化,极端气候条件的不断增多,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稻飞虱连续多年大发生、大危害,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生产损失和生态危害。
2、次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
水稻灰飛虱在多年以前还属于次要害虫,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没有专门开展过防治工作,近几年已上升为本地区水稻上最主要病虫害之一。
3、新的检疫性病虫害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品种更新加快,新品种引进调出频繁,同时也加快了新的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如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烟粉虱、美州斑潜蝇等。
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上次我们国家和日本就“毒饺子”和“毒包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归根结底就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非常重视生活的质量,要消费食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怎样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这就要求从源头抓起,首先要管理好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如果在稻麦生产上投入大量的有机磷,甚至是违禁药品甲胺磷,或者是超量用药用肥,滥用农药化肥,那是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种植管理习惯,更新知识,科学种田。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三降三提高”,即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提高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效益,提高产品质量。
三、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近几年,农业生态环境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病虫害随着环境和生态的变动而变化,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等条件下出现了各种新的病虫、草虫和新发情况,而原有的病虫害生长习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大对农作物综合防治力度,提高防治管理水平。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抓住水稻某一生长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兼顾次要病虫害,在控制方面则采取多种手段,例如采取农业措施清洁田园,选择抗病抗长品种。轮作换茬,改变适应环境,延迟或提前播种错过(避开)病虫发生期,降低发生程度。化学防治措施则有交叉、轮换使用农药,避免病虫很快产生抗性等合理用药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要讲求综合控制,长效治理,降低药量药本,减少施药次数,一药多治,减少劳动力投入,达到省工、省时、省力、节本的目的。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对鱼、虾、蟹、畜禽的影响,又保证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四、配套技术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五、结束语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防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到位,预防为主。注重农业防治,提倡生物防治,推广植保机械化作业,逐步实现专业化防治。采用植保机械化和专业化防治有利提高工效,还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是世界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潮流。
关键词:农业 农作物 病虫害 防治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农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难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品种、种植方式和管理制度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业种植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这种农业改造工作中,由于植物结构复杂、农业产品较多和耕作模式的多样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新问题,给植保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历程回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专家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明确的指出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是以消灭病虫害为主要目标,而是将这些病虫害种群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到不致造成农作物危害的水平。同时,在1967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而我国在农作物病虫害工作中概括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改变病虫害生存环境等多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防治措施和方法,进而形成了防治结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和措施。在1975年,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目标和防止措施成为被正式的确定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针。同时进一步的指出在工作中要因地适宜、合理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理防治等多项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进而达到经济、实用、安全和环保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目的。
二、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现象
1、迁飞性病虫和偶发性病虫暴发频率增高
随着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技术不断变化,极端气候条件的不断增多,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稻飞虱连续多年大发生、大危害,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生产损失和生态危害。
2、次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
水稻灰飛虱在多年以前还属于次要害虫,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没有专门开展过防治工作,近几年已上升为本地区水稻上最主要病虫害之一。
3、新的检疫性病虫害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品种更新加快,新品种引进调出频繁,同时也加快了新的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如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烟粉虱、美州斑潜蝇等。
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上次我们国家和日本就“毒饺子”和“毒包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归根结底就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非常重视生活的质量,要消费食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怎样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这就要求从源头抓起,首先要管理好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如果在稻麦生产上投入大量的有机磷,甚至是违禁药品甲胺磷,或者是超量用药用肥,滥用农药化肥,那是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种植管理习惯,更新知识,科学种田。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三降三提高”,即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提高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效益,提高产品质量。
三、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近几年,农业生态环境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病虫害随着环境和生态的变动而变化,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等条件下出现了各种新的病虫、草虫和新发情况,而原有的病虫害生长习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大对农作物综合防治力度,提高防治管理水平。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抓住水稻某一生长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兼顾次要病虫害,在控制方面则采取多种手段,例如采取农业措施清洁田园,选择抗病抗长品种。轮作换茬,改变适应环境,延迟或提前播种错过(避开)病虫发生期,降低发生程度。化学防治措施则有交叉、轮换使用农药,避免病虫很快产生抗性等合理用药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要讲求综合控制,长效治理,降低药量药本,减少施药次数,一药多治,减少劳动力投入,达到省工、省时、省力、节本的目的。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对鱼、虾、蟹、畜禽的影响,又保证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四、配套技术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五、结束语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防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到位,预防为主。注重农业防治,提倡生物防治,推广植保机械化作业,逐步实现专业化防治。采用植保机械化和专业化防治有利提高工效,还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是世界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