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建设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进行特色的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多年的探索,我们的课程教育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我们创造性地推进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课程的深入开展。以下结合我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认识,略谈一下打造富有特色的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目标:培养特质、发展个性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保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些均为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界早已意识到,当前的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办学,围绕高考仍然是高中办学的“主旋律”,这就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得大多学校走入办学的“死胡同”。
课程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教育个性,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当前,中国高中教育“千校一面”,显露出学校课程建设的薄弱和办学者的功利性办学。为真正落实新课程,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要办好一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特色发展要求的学校,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大气力,这需要办学者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持久信念。
总之,课程开发应达到的目标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体现。
二、课程开发:全员参与、系统开发
课程开发者不能仅仅定位于教师。教师、教辅人员、职工、家长、专家教授都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辅人员、职工也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比如实验员可以开发动手实践方面的课程,园艺工可以开设园艺方面的课程;让家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专家教授可以为学生开设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就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创新素养类课程主要面向优秀学生,为在某一学科突出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素养;学科拓展类课程主要就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及知识能力的拓展性;兴趣特色类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一所学校是否有持续发展力,是否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是否体现教育家办学,课程建设的深度和力度是评价的核心指标。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打造拳头产品,以彰显学校特色。
三、课程时间:时间保证、安排灵活
如何压缩国家课程时间,开设课程,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就我县近几年探索的情况来看,课程开设时间应坚持集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確定课程开设时间还应坚持目标性、有效性、人本性原则,确保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走过场、做样子。
四、课程评价:评价引领、百花齐放
课程评价要进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的管理最终是依赖于评价和引领。教师在学校的评价和引领下自觉发展、主动工作,因此教师课程开发力应进入教师评价体系。 课程进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需要引领和导向,因而将学生课程学习表现和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成为当务之急,同样,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成果及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该进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生人人关心和关注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
五、课程成效:显性为先、隐形为要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三级管理的政策,赋予学校在课程开发和管理上更大的驰骋空间,学校的竞争将由升学的竞争转变为课程的竞争,办学特色的竞争。与时俱进地开出更多更好的课程,已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支撑点。
课程建设从成效上看,应该既追求显性成效,又要追求隐形成效,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显性成效包括校本教材、高考升学率、学生获奖,我校近几年跨越式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隐形成效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持续发展力。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平台,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平台,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追求课程的后发效应。教育上要追求“二八效应”、“三八效应”……七、课程展望:抢占高地、面向未来。
课程建设是一项创造性工作,需要发挥集体智慧,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讨,因而建立学习交流平台非常必要,如读书沙龙、外出考察、课改沙龙等。 提高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力。课程应更好地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迈出重大步伐。
一、课程目标:培养特质、发展个性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保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些均为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界早已意识到,当前的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办学,围绕高考仍然是高中办学的“主旋律”,这就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得大多学校走入办学的“死胡同”。
课程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教育个性,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当前,中国高中教育“千校一面”,显露出学校课程建设的薄弱和办学者的功利性办学。为真正落实新课程,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要办好一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特色发展要求的学校,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大气力,这需要办学者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持久信念。
总之,课程开发应达到的目标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体现。
二、课程开发:全员参与、系统开发
课程开发者不能仅仅定位于教师。教师、教辅人员、职工、家长、专家教授都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辅人员、职工也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比如实验员可以开发动手实践方面的课程,园艺工可以开设园艺方面的课程;让家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专家教授可以为学生开设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就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创新素养类课程主要面向优秀学生,为在某一学科突出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素养;学科拓展类课程主要就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及知识能力的拓展性;兴趣特色类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一所学校是否有持续发展力,是否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是否体现教育家办学,课程建设的深度和力度是评价的核心指标。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打造拳头产品,以彰显学校特色。
三、课程时间:时间保证、安排灵活
如何压缩国家课程时间,开设课程,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就我县近几年探索的情况来看,课程开设时间应坚持集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確定课程开设时间还应坚持目标性、有效性、人本性原则,确保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走过场、做样子。
四、课程评价:评价引领、百花齐放
课程评价要进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的管理最终是依赖于评价和引领。教师在学校的评价和引领下自觉发展、主动工作,因此教师课程开发力应进入教师评价体系。 课程进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需要引领和导向,因而将学生课程学习表现和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成为当务之急,同样,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成果及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该进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生人人关心和关注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
五、课程成效:显性为先、隐形为要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三级管理的政策,赋予学校在课程开发和管理上更大的驰骋空间,学校的竞争将由升学的竞争转变为课程的竞争,办学特色的竞争。与时俱进地开出更多更好的课程,已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支撑点。
课程建设从成效上看,应该既追求显性成效,又要追求隐形成效,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显性成效包括校本教材、高考升学率、学生获奖,我校近几年跨越式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隐形成效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持续发展力。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平台,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平台,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追求课程的后发效应。教育上要追求“二八效应”、“三八效应”……七、课程展望:抢占高地、面向未来。
课程建设是一项创造性工作,需要发挥集体智慧,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讨,因而建立学习交流平台非常必要,如读书沙龙、外出考察、课改沙龙等。 提高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力。课程应更好地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迈出重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