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高等院校由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逐渐向大众开放,高等教育大众化整体上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高收费和就业困难又掀起新一轮的教育不公平。要促进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同时扩大办学层次。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
20世纪中后期,教育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人们进入高校学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和教育公平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究竟应该为谁服务,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高等教育:由服务少数精英走向服务大众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欧洲文艺复兴之前,高等学校一直是选择少数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的机构。因此高等教育只适于上层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和技术逐渐得到承认,社会对科技和技术娴熟的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高深知识运用于复杂社会时,产生了中间性职业和中间水平的知识。高等教育不再是狭窄深奥的,而是由许多专门知识组成,有的深奥,有的相对简单。对新型知识的逐渐承认和扩张,使得大学和学院的大门开始对普通大众敞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不仅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还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学校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象牙塔,它在分配职业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要求进入高校的人数骤增。 二战后,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促使高校发展完成了一次巨大飞跃。2002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已接近15%。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说”,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就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在知识经济和民主化政治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由少数精英走向了大众化。所以它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象牙塔,而是服务大众。
二、教育公平:特权走向权利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从法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受教育权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过程。受教育权利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逐渐转化成普遍的公民权利。1791年的法国宪法最早把受教育权作为权利写进法律。二战之后,受教育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法律权利。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也都肯定了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1990年,世界各国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再次肯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明确提出实践人人平等原则的五项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和学院不仅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机构,也成为个人为生活及某种职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教育学家肖雪慧说过:“在当代社会,失去教育机会的人就是失去未来的人”。因此高等教育是一个需要公平的领域。
三、公平维度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9年我国拉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帷幕,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
1、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了社会各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在高校扩招前,我国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精英主义”教育,高校入学率非常低。由于教育资源在我国各阶层中分布的不均匀,高等教育更多是被社会上层免费享用。高等教育大众化让大量适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的扩招使我国高校人数翻了近3.53番。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多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分配趋于公平,从而促使我国教育走向相对公平化。
2、高校入学机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学生从小就可以享受比农村学生好得多的基础教育。由于贫困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农村学生对于教育的期望值和受教育的愿望相对较低,他们的文化也得不到主流文化的承认。而高等学校正是社会主流文化复制、传递和改造的基地。高考正是对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综合考核。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和文化区别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农村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不平等。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课题组在我国大学作了一次大型调查,结果发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在扩招后,农村学生的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但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非重点地方院校,2003年农村学生比例占63.3%,比2001年高了7.9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增加的农村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地方院校。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分布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目前我国的高考录取实行的是分省定额的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与适龄青年不成比例的分布使得各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给分数高省份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教育不平等。
3、高校收费增长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不公平
高校实行扩招后,学费的涨幅既超过了中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大大超过了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在我国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增加的学费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却将部分贫困生隔离在大学的校门之外。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这些贫困生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以谋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不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学业,而且危害身心健康。
4、教育条件和社会关系资本的差异使得就业竞争不公平
就业是衡量学业成就的主要标准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的迅速上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竞争主要是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资本”的竞争。但在我国落后地区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很多贫困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大量的时间兼职,这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社会资本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可以对学生的其他资本进行补偿。显然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关系资本有很大的差异。社会下层家庭大多家境贫寒、社交面狭窄,对于子女的关心和期望也要远低于社会上层。这种差异也造成了就业中极大的不公平
四、反思与建构:走公平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场所,因此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1、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一方面逐步缩小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异性录取分数线,另一方面对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和少数民族考生实行一定程度的优惠,以“反向歧视”保障他们获得与发达地区考生一样的录取机会,从而在全国所有考生中真正实现在考试中人人平等。
2、尽快建立起有效、有力的资助体系
政府要严格控制教育成本,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同时国家财政应拿出更多的钱去直接资助部分优秀高中生,以确保低收入学生平等进入一流大学的权利。高校减少校外人员的岗位,努力增加勤工助学机会,让大量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当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下,直接资助所有的贫困生是不现实的。加大助学贷款才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之道。国家除了采取更加优惠的资助政策加大对各高校的贷款力度外,还要尽快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和专门的教育风险基金帮助银行分担风险和收回贷款。
3、多层次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主要通过层次较低的州立大学,特别是社区学院完成。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却恪守着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不仅使得学校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又加大了教育成本。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多个层次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不完善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同时又能保障低收入学生获得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国家应该积极提倡多层次办学,给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
20世纪中后期,教育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人们进入高校学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和教育公平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究竟应该为谁服务,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高等教育:由服务少数精英走向服务大众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欧洲文艺复兴之前,高等学校一直是选择少数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的机构。因此高等教育只适于上层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和技术逐渐得到承认,社会对科技和技术娴熟的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高深知识运用于复杂社会时,产生了中间性职业和中间水平的知识。高等教育不再是狭窄深奥的,而是由许多专门知识组成,有的深奥,有的相对简单。对新型知识的逐渐承认和扩张,使得大学和学院的大门开始对普通大众敞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不仅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还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学校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象牙塔,它在分配职业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要求进入高校的人数骤增。 二战后,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促使高校发展完成了一次巨大飞跃。2002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已接近15%。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说”,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就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在知识经济和民主化政治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由少数精英走向了大众化。所以它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象牙塔,而是服务大众。
二、教育公平:特权走向权利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从法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受教育权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过程。受教育权利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逐渐转化成普遍的公民权利。1791年的法国宪法最早把受教育权作为权利写进法律。二战之后,受教育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法律权利。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也都肯定了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1990年,世界各国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再次肯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明确提出实践人人平等原则的五项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和学院不仅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机构,也成为个人为生活及某种职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教育学家肖雪慧说过:“在当代社会,失去教育机会的人就是失去未来的人”。因此高等教育是一个需要公平的领域。
三、公平维度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9年我国拉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帷幕,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
1、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了社会各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在高校扩招前,我国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精英主义”教育,高校入学率非常低。由于教育资源在我国各阶层中分布的不均匀,高等教育更多是被社会上层免费享用。高等教育大众化让大量适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的扩招使我国高校人数翻了近3.53番。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多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分配趋于公平,从而促使我国教育走向相对公平化。
2、高校入学机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学生从小就可以享受比农村学生好得多的基础教育。由于贫困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农村学生对于教育的期望值和受教育的愿望相对较低,他们的文化也得不到主流文化的承认。而高等学校正是社会主流文化复制、传递和改造的基地。高考正是对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综合考核。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和文化区别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农村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的不平等。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课题组在我国大学作了一次大型调查,结果发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在扩招后,农村学生的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但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非重点地方院校,2003年农村学生比例占63.3%,比2001年高了7.9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增加的农村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地方院校。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分布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目前我国的高考录取实行的是分省定额的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与适龄青年不成比例的分布使得各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给分数高省份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教育不平等。
3、高校收费增长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不公平
高校实行扩招后,学费的涨幅既超过了中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大大超过了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在我国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增加的学费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却将部分贫困生隔离在大学的校门之外。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这些贫困生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以谋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不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学业,而且危害身心健康。
4、教育条件和社会关系资本的差异使得就业竞争不公平
就业是衡量学业成就的主要标准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的迅速上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竞争主要是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资本”的竞争。但在我国落后地区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很多贫困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大量的时间兼职,这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社会资本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可以对学生的其他资本进行补偿。显然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关系资本有很大的差异。社会下层家庭大多家境贫寒、社交面狭窄,对于子女的关心和期望也要远低于社会上层。这种差异也造成了就业中极大的不公平
四、反思与建构:走公平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场所,因此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1、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一方面逐步缩小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异性录取分数线,另一方面对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和少数民族考生实行一定程度的优惠,以“反向歧视”保障他们获得与发达地区考生一样的录取机会,从而在全国所有考生中真正实现在考试中人人平等。
2、尽快建立起有效、有力的资助体系
政府要严格控制教育成本,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同时国家财政应拿出更多的钱去直接资助部分优秀高中生,以确保低收入学生平等进入一流大学的权利。高校减少校外人员的岗位,努力增加勤工助学机会,让大量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当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下,直接资助所有的贫困生是不现实的。加大助学贷款才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之道。国家除了采取更加优惠的资助政策加大对各高校的贷款力度外,还要尽快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和专门的教育风险基金帮助银行分担风险和收回贷款。
3、多层次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主要通过层次较低的州立大学,特别是社区学院完成。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却恪守着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不仅使得学校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又加大了教育成本。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多个层次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不完善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同时又能保障低收入学生获得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国家应该积极提倡多层次办学,给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