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化自觉的资源性特征浅议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觉的资源性特征通常被定位于传统文化的寻根性上。事实上,这种定位往往忽视了文化自觉对于社会动力的资源性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文化自觉的探究中对文化传承主体的社会特征认识不足。80后文化资源价值量的构成特色,充分体现出现代文化的传承精神,这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情趣所在。
  【关键词】和谐文化 80后 文化自觉 文化资源
  
  引 言
   “建构文化理论和进行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一种‘感觉结构’(威廉斯语),这种‘感觉结构’(或‘情感结构’)就是指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它往往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化和媒体市场化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80后发育成长的时期,大众文化的资源性特征,是这一群体文化认知意识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
  “人能确认‘我是谁’的自我认同,对人之为人是如此重要,被视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甚至可以把人定义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实体。”②80后“自我意识”的成长,正值现代社会发展走向数字化时代,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表现于文化价值的人化取向上。
  六种现象的分析
  现象一分析——正确认识外来文化的资源催生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生活消费方式使中国人感到异常震撼,诸如喇叭裤、牛仔服、收录机、电视机……,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物质消费的追求。谈起动画片,人们可能都会想起《大闹天空》、《三个和尚》,等等。的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言、传说故事资源确实很丰富,甚至可以用“寓言文学”这样的学术视角来解析中国从古至今的寓言成就。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八十年代的传承中,遇到了技术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寓言故事的创作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审美方式,并且使美的享受从单一的、平面化的接受视角向多维方向发展。出现这样的文化消费转向,其原因很简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机已不再是高档消费的奢侈品,而是走向了平民化。电视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20世纪70~80年初期的广播娱乐为电视娱乐所取代。“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就是借助电视机这一载体,满足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舶来的“漫画”取代了土产的“小人书”,并且成为这一时期孩子们“寄托梦想的东西。”这一现象,说明了“科学与社会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互动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③这时,“社会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的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来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及产量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美国、日本的动画片以其技术资源上的优势,从审美情趣方面,开启了80后好奇的审美心理。但是,伴随着文化产品的输入,西方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涌入中国,而在这时,传统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功能尚不健全,这种具有启蒙功能的外来文化对中国的青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80后身上表现出的 “躁动症”与功利主义有着直接关系。而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中,由于国产的文化产品缺失生活化的情趣调适和现代技术支撑,便逐渐失去了市场。
  现象二分析——感性意识觉醒的文化自觉功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告别了物质匮乏的票证供给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渐渐从宗法伦理的笼罩下突围出去,向着独立的精神享受而自由发展。”
  随着觉醒时代的到来,大众的感性认识在社会审美层面上觉醒了。虽然这仅是直觉现象的反映,但这种低层次意识的出现,说明了人性中文化自觉的本能被激活了,这种本能必然会在“思维”意识的驱动下,通过一定的表现载体作用于社会。文艺现象时常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往往会开启时代风气之先,在网络和电视文化尚未实现大众化之前,“第七艺术”在艺术种类中最具魅力。产生于1895年的电影发展到20世纪,它的美学特性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
  现象三分析——微观资源性的建构功能,即理性回归的社会意义。“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会是大众的。”80后的文化资源性在微观建构上,其功能主要是来自于大众文化的作用,所以80后文化资源性的微观建构意义主要表现在群体文化的理性回归上。
  虽然80后“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基本上是公费”,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在他们朦胧的意识觉醒中留下了很强的“货币”价值观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出他们对竞争的全新认知。九十年代的全民炒股风潮,又给他们留下了敢于挑战风险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80后的成长精神,即从没有个体性的傳统人向个性鲜明的现代人演进。
  现象四分析——网络语境下文化资源性的自觉行为。网络化大众潜能的释放,首先,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被结构性的话语所解构了,但解构不是精神层面的归宿;精神层面的永恒活力,还是需要群体认同的文化自觉行为,并重构新的和谐文化体系。因此,网络语境下的虚拟方式,是“两次诞生”母题下的现代技术演进的结果。80后希望在网络中获得传统意义上神性的“原始冲动能量”,这就是一种资源性能量释放的文化表现行为。
  这种文化表征,既透视出80后尝试性的文化创新精神,又折射出后现代文化底色的语境特征。“网络文学的后现代底色使它与后现代文化精神之间形成了‘述愿’与‘述行’的双重逻辑,构成了文学与社会文化语境在理论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这种关联所表征的文化镜像,不仅预设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隐喻,也构成其特有的艺术言说。所以,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带有一种浓厚的快餐式的复制技术的文化痕迹”;他们的文化言语“无不是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内在矛盾派生出来的。”80后的网络精英及媒体弄潮儿就是这一文化仿真时代的表征代表。
  现象五分析——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丰富了和谐文化建构中信念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的确削弱了80后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特征;但是,在80后集体无意识的永恒活力的文化表现终端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其本能的自觉体验。这种与生俱来的“领悟模式”在文化迁延中,是由自我认同的心理恒定机制所决定的。所以,80后这种文化自觉心理在社会重大变革中,从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上,奠定了其智力生成的主要方面。
  从人的个性化因素来看,80后的个体经济意识开始觉醒,这是现代经济社会文明的自由体现,也是现代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就其资源性创造力而言,人们在反思“超女”现象时,是否认真分析过他们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呢?而且80后在网络科技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群体之一。希望建立在理想的追求上,而后现代主义对理想采取的是“放逐”的方式,“只存在于现时,没有历史”;否定因果联系,只认可互为文本关系,以坚决消解具有统一性和能动性的现代理性主体为重要特征。这种思潮或多或少地影响过80后,但80后“不断行动”的社会能动行为,充分说明现代性本身正在被超越,80后的基本自我已经形成,文化身份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统一于80后文化资源性的特征之中。80后的文化资源性特征也逐渐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文化观,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文化自我认同的现代价值也必然会通过80后的文化自觉行为,去进一步定位他们的自身人生理想。所以,80后的消费文化行为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出现的一种青春期审美心理需求的消费行为,不是后现代主义放逐下的消费行为。
  现象六分析——和谐文化建构中的调适作用:“西学东渐”的启示,“东学西渐”的反思。“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把现象世界转变成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并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本性的要求把对象世界作为人的完善的生活条件再生产出来。”这就是80后在文化自觉方面的功能性资源所在。
   在学术界,人们习惯于把文化交流,或称为“西学东渐”,或称为“东学西渐”,其实“许多文化制作是针对群体共同的需要而发展的,但也有些文化制作只是为了宰制的目的而发展的,”所以,在“西学东渐”中,曾经有很多学者发表了反对“宰制”文化造成的“文化殖民”行为。在互联网上,中国的话语权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传统的民族文化身份在资源性上借助信息平台,参与到互信世界的建构之中,民族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也必然会成为中国下一代的文化自觉信仰,尤其是80后的主体文化精神,在文化自觉信念的建构上充分显示出文化和谐的主体内涵。(作者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丁文秀:《“文化研究”思想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肖峰:“自我认同:数字时代的人文困惑”,《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3年2月11日,第5版。
  ③④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第53页。
其他文献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院校管理机制创新,并使其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是现阶段高等院校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创新观念方式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管理理论方面
【摘要】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高校期刊的重要性,切实把握好期刊管理的发展方向,利用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高校期刊的科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高校期刊的重要作用,并促使期刊信息服务工作更完善、更有效,使高校图书馆事业迈入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阶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纸质期刊 电子期刊    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在支撑高校素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高校
【摘要】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应以充分市场化为旨归。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物的高校后勤实体逐渐成为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市场主体。它的运行,既遵循市场规律又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在经历了改革洗礼和不断自我发展之后,高校后勤实体完全有能力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的主力军。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 后勤实体 市场主体 主力军     前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后勤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
【摘要】地方高校师德管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师德教育管理滞后,师德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师德环境建设亟待改善等。要加强师德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激励体系,强化师德监督机制,提高高校对师德管理建设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师德管理建设环境,以加强高校师德管理建设。  【关键词】师德培育 内涵 管理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高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核心所在。通过对唯物史观三个发展阶段的分析,指出经典唯物史观与传统唯物史观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如何完成唯物史观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关键词】唯物史观 挑战 现代创新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所在,同时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