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带领下冲破一个个艰难险阻,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崎岖泥泞同时又充满阳光的奋斗历程。在这一百年历史的进程中,红色经典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紧紧跟随着党的脚步,呐喊着、引领着华夏儿女一路向前。
[关键词]一百年(1921—2021);红色经典音乐;革命历史时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8-0004-06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音乐活动中,所创作、演出和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是同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的。作用和记录了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难忘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广泛、朴实、生动和准确地表现了一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在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关头,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为其所付出的血汗与牺牲。表现着人们的情感,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唤醒着人们向善、向美的意识。其已成为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先进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记忆。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在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中成为引领时代、带动社会进步思想与意识的最先进的音乐文化。其在创作、演出、传播中,对发生在社会当中最重要、最典型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件,给予了最为积极的关注与表现。将创作活动与时代的审美追求,以及风格特征进行紧密地结合,成为了一种记录时代的符号。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中华文化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对百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动与建设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红色经典音乐,构成了中国近当代音乐乃至艺术发展历史整体概貌的重要学术内容和理论依据。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性。其音乐元素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并深深浸润在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的音乐旋律,在继承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的重要音乐风格。在红色经典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陆续有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自觉地以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与研究为己任,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谱写生活、歌唱生活,将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与自身的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紧密地结合,并及时准确地开展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作曲家们在具有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将突出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形象放在首位,创作出了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和技巧性的形象生动的经典音乐作品。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艰难的时代,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红色苏区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了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一时期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主,在音乐当中最直接和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相应的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将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和革命斗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使文艺能够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尤其是在建党初期,作为以全民族的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到革命中来的必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在群众中的宣传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领导的早期工农革命运动中,产生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土地革命歌》是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曲调选自法国民歌《雅克兄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填以歌词:“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简单明了的歌词很快随着工农革命运动地开展,在根据地广泛流传开来。此时的根据地还流行着另外一首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该曲同样是一首依曲填词作品,表达土地革命为贫苦百姓带来新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根据流行在大別山地区(鄂豫皖苏区)的民歌《八段锦》(又称《小鲤鱼跳龙门》)改编而成,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乐观积极的曲风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大别山地区流传。鄂豫皖苏区建立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又将其进行了创作改编。这些歌曲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唤醒和发动群众打倒军阀与反动派,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军民发扬不怕困难和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加强红军队伍的发展建设等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60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作曲家张士燮和朱正本等人负责创作,通过到江西采风,从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汲取灵感,由此诞生了这首红色经典音乐《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广大妇女同志送红军队伍上前线,重现了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动人画面,表达了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1935年1月,红军队伍到达贵州遵义时,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将军用自己亲身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出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长征组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这10个部分完整地描绘了长征的伟大历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最终迎来《祝捷》《报喜》和《大会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歌词选用深刻凝炼的语言,音乐择以优美动人的曲调,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表演形式,歌颂赞美了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困苦、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感。 同时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地区,开辟了具有革命思想的重要的文化阵地。成立了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
由著名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作词,青年作曲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用一连串的三连音奏出了时代的号角,将情绪带入到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去,在级进的音高走向中表达出了中华儿女从内心发出的呐喊,成为中国人民的嘹亮歌声。1949年,当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从此,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都心潮澎湃,激动无比。国歌已经成为中国的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还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以及红色音乐自身的不断壮大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日本关东军侵华的序幕,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大批的军民流亡关内,这时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看到了流亡至此的东北军民,听到他们述说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那种痛苦彷徨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他,从而张寒晖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由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组成,用歌声讲述故事,用音乐描绘了一幅东北流民图,具有叙事性的同时兼具抒情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伟大与最悲壮的一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因战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意志的红色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为在延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宣传抗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奋起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运动,萌生了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抗战革命文艺干部学校的想法。由此鲁迅艺术学院在1938年成立。鲁艺的建立,在红色音乐的创作、演出、宣传、革命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享誉中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艺术成就且广泛演出与传唱的一部最经典的声乐套曲。套曲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歌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痛斥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践踏中国人民家园并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用不同的音乐体裁、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华儿女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抗击敌寇,前赴后继地与日本侵略者做殊死斗争的壮丽诗篇。 [HJ2.1mm]
在音乐创作手法上,《黄河大合唱》运用了艺术歌曲 (第二乐章《黄河颂》)、抒情歌曲(第四乐章《黄水谣》)、群众歌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第六乐章《黄河怨》)、民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诗朗诵(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声部形式的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等多种形式,歌唱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魄,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创举。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仍是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一部不朽杰作,立身于世界的音乐之林。[BW(S(S,,)]
1941年至1942年,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历经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荒芜的南泥湾建设成根据地自给自足的粮仓。鲁艺音乐系教员作曲家马可同志有感于边区军民的劳动和丰收的场面,创作了抒情歌曲《南泥湾》。整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歌曲采用了民間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一经演出深受人民喜爱,很快传遍全国。歌曲采用了陕北民歌调式,歌词简单朴实,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为落实讲话精神,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的歌唱边区人民生产劳动、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由此得到了更为蓬勃地发展。如新秧歌运动中马可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以及安波、王大化等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
194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成功排演。其创作与演出集中了当时延安鲁艺的所有力量。以周扬副院长为代表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即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歌剧《白毛女》正是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血泪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在共产党领导下把鬼变成人的核心主题。同时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剧中的诸多唱段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既有戏曲音乐元素又有北方地区民间音乐风格。其中的著名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如《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歌剧《白毛女》作为经典歌剧代表,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为巩固抗战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的共和国而进行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队的,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的音乐家们为了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随部队、院校和各文艺团体开赴各地,配合解放战争开展音乐活动。音乐工作者们继承保持了抗日战争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贯彻了党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期间尤其以东北音乐家们的演出和创作最为突出,先后创作支援前线鼓舞斗志以及歌唱解放区和军队的一些音乐作品。例如改编自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翻身五更》、改编自吉林地区民间小调的新民歌《生产忙》,还有反映工人阶级支援前线努力工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作品。
著名作曲家马可到佳木斯炼铁厂车间去体验生活,这期间与车间工人们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工人师傅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革命干劲。工人们打动了作曲家马可,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马可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着这首歌曲,并每天都对歌曲进行修改,每改一次就给工人们唱一次,工人们同样也为马可提出修改的意见。工人们说希望歌曲可以易学易唱,这样才能表现出工人们的精神。马可听取意见后不断进行修改和斟酌,并和工人师傅们同唱这首歌。当有一天,马可再走进工厂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从车间里传来的一阵阵雄壮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这样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迅速传遍了东北,传到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后方广大工人队伍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前方将士勇猛杀敌的士气。
这是一部两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吸收了“打锤号子”的音乐节奏型,同时采用了一人领众人合,重复乐句的形式,加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气势,也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气概和决心。歌曲在《东北日报》刊登后,《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在建设和保卫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的前线以及争取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时代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歌曲創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多部优秀歌剧,来表现广大军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与坚强性格。歌剧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来教育和鼓舞广大居民对敌斗争的精神。如歌剧《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其中歌剧《刘胡兰》中的著名唱段《数九寒天下大雪》,借鉴西方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展现革命者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剧中讲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意志,誓与反动军队斗争到底,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音乐创作上,这部歌剧继承并发扬了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既具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作曲家自己的创作思维,为以后中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红色音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变革。这一时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的音乐创作题材的同时,还将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写进了自己的音乐中,从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保卫祖国美好家园等方面入手,创作了一大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歌唱毛主席》《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
其中《歌唱祖国》,是青年作曲家王莘于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前夕创作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当他路过天安门时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迎风飘扬,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此情此景让他顿时心潮澎湃,灵感突现,有了创作的冲动。在回程的车上他情不自禁地边写边流泪,边流泪边写,用烟盒一气呵成写出了作品的歌词和曲调。歌曲结构严谨,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成为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这首歌曲已成为重大活动的开场或结束曲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曲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大,作品质量较之前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歌剧《星星之火》《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民乐重奏《春天来了》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BF]》《[BFQ]瑶族舞曲》等。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落实会议精神,落实“双百”方针。投身到反映生活、歌唱生活,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创作中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是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的重要时期。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有感社会主义新高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走一条光明大路,他坚信只有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不断取得胜利。因此他一直思考,作为一名作曲家创作什么样的歌曲才会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于是,在一次周恩来总理视察民情的时候,见到了李劫夫,对他进行了鼓励和鞭策。使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便拿起笔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稿子写好了之后,李劫夫不断征求身边同行及歌唱家们的意见,于1963年发表,歌曲一经传唱便风靡全国。这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大旗、勇往直前的雄伟英姿。歌曲唱出了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誓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高贵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便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代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向雷锋学习的声乐作品,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是雷锋摘抄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后经作曲家朱践耳谱曲创作而成。歌曲唱出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党的热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路程。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宏大的场面、多样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包括了如《东方红》《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情深意长》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歌曲《东方红》根据民歌曲调改编,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用歌声歌颂党、歌颂毛主席,唱出了广大人民最朴实的心里话。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结构简明精炼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深情,歌颂了祖国的美丽画卷。
在器乐方面有小提琴曲《海滨音诗》,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保卫延安》,交响曲《长征》等;在戏剧方面有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以及舞剧《白毛女》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里,中国音乐创作已经形成“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局面,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已经越发显得成熟和富于个性。音乐家们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热情与火热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表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与革命事迹的音乐作品,但是从艺术创作的功能来看,同样对于人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开创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起到了鼓舞精神、振奋斗志、促进建设的作用。
五、1966—1976—1979年的红色音乐
1966年至1979年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文革”和“拨乱反正”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十年的动乱中,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生產实践秩序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处在低谷时期。其音乐创作的主要体裁样式为“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毛泽东诗词歌曲等,如根据革命现代京剧编创而成的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改编的歌曲《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在“文革”的中后期,音乐创作在反映生活、歌唱领袖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形象化、音乐风格的抒情化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如《红太阳照边疆》《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雄伟的天安门》《满怀深情望北京》《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等,这些传遍了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都是在这五集中刊发的。期间器乐作品的创作也有所发展,代表作品有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器乐作品。
《北京颂歌》是一部三段体结构的歌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东方红》的曲调,更加显现出首都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歌曲采用排比句式,音乐随着用大跳音引出“北京”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既刚劲有力又优美动听。同时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伟大的北京和雄伟的天安门的向往之情。时至今日,我们经常能够在各大舞台上听到《北京颂歌》的优美旋律。
自1976年后,进入到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逐步复苏的时期。音乐艺术从“文革”极“左”路线解放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来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把压抑十年的情感释放出来。创作的歌曲如《边疆泉水清又纯》《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和为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如《周总理,您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
创作于1976年的《祝酒歌》,由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演唱。歌曲表达和传递了亿万人民经过十年的岁月,终于粉碎了“四人帮”,迎来了春天。作品真挚热烈,旋律欢快向上,歌曲即是庆祝胜利来之不易,同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旋律中加入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时,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举杯畅饮,欢快跳跃的场面。
可以说“文革”与拨乱反正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在整个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音乐家们不断地努力下,音乐艺术发展摆脱了“四人帮”极左的文艺路线。并在拨乱反正时期得到了恢复,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红色音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在这一时期将社会主义发展聚焦于经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新发展,由此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音乐主要以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为主,内容上是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其代表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祖国,慈祥的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器乐作品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交响曲《长城》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1985年,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歌曲采用三拍子的舞蹈性节奏,使整首旋律轻盈跳跃。歌词亲切简练,以第一人称为视角,通过对高山、河水、村落等景物的描绘,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中国开始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指导下,中国社会得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亲身经历者的音乐家们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创作中,用音符讴歌时代、讴歌伟大祖国、讴歌共产党。 此时的红色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作为积极响应和大力表现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音乐艺术,在提倡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指导下,相继出现了《青藏高原》《红旗飘飘》《黄河渔娘》《我像雪花天上来》《天路》等,一大批思想境界高和艺术质量好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都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党的赞颂与热爱。其音乐风格包括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代表。歌曲以邓小平两次南巡为主线,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美丽前景。在音乐上,这首歌曲用叙事性的旋律,讲述伟大的时代故事。歌词与旋律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在继承和保留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戏曲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法和手段,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音乐作品。代表作品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的忠诚战士的英雄事迹的歌剧《党的女儿[BF]》《[BFQ]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的红色音乐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新思想,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永恒的主体、人民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创新发展是音乐艺术发展前进的动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音乐艺术发展的目标。”在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大批的音乐工作者满怀热情投身创作,谱写出了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的歌曲《不忘初心》创作于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而创作。歌曲的创作经过反复修改,从最初的民歌形式到后来改为流行歌曲。词作者朱海从中国革命根据地汲取创作灵感,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歌曲的主题,表达了在时代的更迭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持续奋斗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人民的初心始终在一起。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战士为国守安详》《乡愁》《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新时代》《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作品音乐旋律明快、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发的精神风貌。
结 语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优秀音乐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红色经典音乐,并不仅是一种音乐作品或艺术形式,而是近一百年以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记载,是代表中华民族前进脚步与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在一百年来浸润于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在民间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继承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起到了引领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红色经典音乐的存在与积极作用,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描绘出了一幅重墨浓彩的历史画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昂首阔步迈向建设新世纪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继承与发扬红色经典音乐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领会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話精神,用实际行动赞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伟大、光辉的历程。歌唱祖国、歌唱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不断地谱写出新时代灿烂辉煌的乐章!
(责任编辑:张洪全)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带领下冲破一个个艰难险阻,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崎岖泥泞同时又充满阳光的奋斗历程。在这一百年历史的进程中,红色经典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紧紧跟随着党的脚步,呐喊着、引领着华夏儿女一路向前。
[关键词]一百年(1921—2021);红色经典音乐;革命历史时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8-0004-06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音乐活动中,所创作、演出和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是同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的。作用和记录了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难忘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广泛、朴实、生动和准确地表现了一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在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关头,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为其所付出的血汗与牺牲。表现着人们的情感,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唤醒着人们向善、向美的意识。其已成为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先进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记忆。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在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中成为引领时代、带动社会进步思想与意识的最先进的音乐文化。其在创作、演出、传播中,对发生在社会当中最重要、最典型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件,给予了最为积极的关注与表现。将创作活动与时代的审美追求,以及风格特征进行紧密地结合,成为了一种记录时代的符号。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中华文化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对百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动与建设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红色经典音乐,构成了中国近当代音乐乃至艺术发展历史整体概貌的重要学术内容和理论依据。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性。其音乐元素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并深深浸润在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的音乐旋律,在继承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的重要音乐风格。在红色经典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陆续有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自觉地以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与研究为己任,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谱写生活、歌唱生活,将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与自身的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紧密地结合,并及时准确地开展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作曲家们在具有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将突出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形象放在首位,创作出了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和技巧性的形象生动的经典音乐作品。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艰难的时代,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红色苏区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了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一时期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主,在音乐当中最直接和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相应的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将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和革命斗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使文艺能够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尤其是在建党初期,作为以全民族的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到革命中来的必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在群众中的宣传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领导的早期工农革命运动中,产生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土地革命歌》是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曲调选自法国民歌《雅克兄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填以歌词:“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简单明了的歌词很快随着工农革命运动地开展,在根据地广泛流传开来。此时的根据地还流行着另外一首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该曲同样是一首依曲填词作品,表达土地革命为贫苦百姓带来新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根据流行在大別山地区(鄂豫皖苏区)的民歌《八段锦》(又称《小鲤鱼跳龙门》)改编而成,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乐观积极的曲风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大别山地区流传。鄂豫皖苏区建立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又将其进行了创作改编。这些歌曲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唤醒和发动群众打倒军阀与反动派,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军民发扬不怕困难和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加强红军队伍的发展建设等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60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作曲家张士燮和朱正本等人负责创作,通过到江西采风,从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汲取灵感,由此诞生了这首红色经典音乐《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广大妇女同志送红军队伍上前线,重现了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动人画面,表达了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1935年1月,红军队伍到达贵州遵义时,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将军用自己亲身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出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长征组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这10个部分完整地描绘了长征的伟大历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最终迎来《祝捷》《报喜》和《大会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歌词选用深刻凝炼的语言,音乐择以优美动人的曲调,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表演形式,歌颂赞美了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困苦、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感。 同时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地区,开辟了具有革命思想的重要的文化阵地。成立了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
由著名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作词,青年作曲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用一连串的三连音奏出了时代的号角,将情绪带入到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去,在级进的音高走向中表达出了中华儿女从内心发出的呐喊,成为中国人民的嘹亮歌声。1949年,当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从此,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都心潮澎湃,激动无比。国歌已经成为中国的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还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以及红色音乐自身的不断壮大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日本关东军侵华的序幕,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大批的军民流亡关内,这时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看到了流亡至此的东北军民,听到他们述说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那种痛苦彷徨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他,从而张寒晖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由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组成,用歌声讲述故事,用音乐描绘了一幅东北流民图,具有叙事性的同时兼具抒情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伟大与最悲壮的一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因战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意志的红色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为在延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宣传抗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奋起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运动,萌生了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抗战革命文艺干部学校的想法。由此鲁迅艺术学院在1938年成立。鲁艺的建立,在红色音乐的创作、演出、宣传、革命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享誉中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艺术成就且广泛演出与传唱的一部最经典的声乐套曲。套曲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歌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痛斥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践踏中国人民家园并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用不同的音乐体裁、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华儿女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抗击敌寇,前赴后继地与日本侵略者做殊死斗争的壮丽诗篇。 [HJ2.1mm]
在音乐创作手法上,《黄河大合唱》运用了艺术歌曲 (第二乐章《黄河颂》)、抒情歌曲(第四乐章《黄水谣》)、群众歌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第六乐章《黄河怨》)、民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诗朗诵(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声部形式的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等多种形式,歌唱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魄,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创举。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仍是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一部不朽杰作,立身于世界的音乐之林。[BW(S(S,,)]
1941年至1942年,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历经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荒芜的南泥湾建设成根据地自给自足的粮仓。鲁艺音乐系教员作曲家马可同志有感于边区军民的劳动和丰收的场面,创作了抒情歌曲《南泥湾》。整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歌曲采用了民間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一经演出深受人民喜爱,很快传遍全国。歌曲采用了陕北民歌调式,歌词简单朴实,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为落实讲话精神,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的歌唱边区人民生产劳动、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由此得到了更为蓬勃地发展。如新秧歌运动中马可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以及安波、王大化等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
194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成功排演。其创作与演出集中了当时延安鲁艺的所有力量。以周扬副院长为代表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即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歌剧《白毛女》正是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血泪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在共产党领导下把鬼变成人的核心主题。同时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剧中的诸多唱段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既有戏曲音乐元素又有北方地区民间音乐风格。其中的著名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如《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歌剧《白毛女》作为经典歌剧代表,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为巩固抗战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的共和国而进行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队的,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的音乐家们为了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随部队、院校和各文艺团体开赴各地,配合解放战争开展音乐活动。音乐工作者们继承保持了抗日战争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贯彻了党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期间尤其以东北音乐家们的演出和创作最为突出,先后创作支援前线鼓舞斗志以及歌唱解放区和军队的一些音乐作品。例如改编自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翻身五更》、改编自吉林地区民间小调的新民歌《生产忙》,还有反映工人阶级支援前线努力工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作品。
著名作曲家马可到佳木斯炼铁厂车间去体验生活,这期间与车间工人们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工人师傅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革命干劲。工人们打动了作曲家马可,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马可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着这首歌曲,并每天都对歌曲进行修改,每改一次就给工人们唱一次,工人们同样也为马可提出修改的意见。工人们说希望歌曲可以易学易唱,这样才能表现出工人们的精神。马可听取意见后不断进行修改和斟酌,并和工人师傅们同唱这首歌。当有一天,马可再走进工厂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从车间里传来的一阵阵雄壮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这样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迅速传遍了东北,传到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后方广大工人队伍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前方将士勇猛杀敌的士气。
这是一部两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吸收了“打锤号子”的音乐节奏型,同时采用了一人领众人合,重复乐句的形式,加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气势,也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气概和决心。歌曲在《东北日报》刊登后,《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在建设和保卫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的前线以及争取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时代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歌曲創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多部优秀歌剧,来表现广大军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与坚强性格。歌剧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来教育和鼓舞广大居民对敌斗争的精神。如歌剧《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其中歌剧《刘胡兰》中的著名唱段《数九寒天下大雪》,借鉴西方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展现革命者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剧中讲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意志,誓与反动军队斗争到底,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音乐创作上,这部歌剧继承并发扬了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既具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作曲家自己的创作思维,为以后中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红色音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变革。这一时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的音乐创作题材的同时,还将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写进了自己的音乐中,从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保卫祖国美好家园等方面入手,创作了一大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歌唱毛主席》《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
其中《歌唱祖国》,是青年作曲家王莘于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前夕创作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当他路过天安门时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迎风飘扬,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此情此景让他顿时心潮澎湃,灵感突现,有了创作的冲动。在回程的车上他情不自禁地边写边流泪,边流泪边写,用烟盒一气呵成写出了作品的歌词和曲调。歌曲结构严谨,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成为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这首歌曲已成为重大活动的开场或结束曲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曲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大,作品质量较之前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歌剧《星星之火》《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民乐重奏《春天来了》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BF]》《[BFQ]瑶族舞曲》等。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落实会议精神,落实“双百”方针。投身到反映生活、歌唱生活,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创作中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是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的重要时期。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有感社会主义新高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走一条光明大路,他坚信只有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不断取得胜利。因此他一直思考,作为一名作曲家创作什么样的歌曲才会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于是,在一次周恩来总理视察民情的时候,见到了李劫夫,对他进行了鼓励和鞭策。使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便拿起笔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稿子写好了之后,李劫夫不断征求身边同行及歌唱家们的意见,于1963年发表,歌曲一经传唱便风靡全国。这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大旗、勇往直前的雄伟英姿。歌曲唱出了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誓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高贵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便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代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向雷锋学习的声乐作品,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是雷锋摘抄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后经作曲家朱践耳谱曲创作而成。歌曲唱出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党的热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路程。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宏大的场面、多样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包括了如《东方红》《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情深意长》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歌曲《东方红》根据民歌曲调改编,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用歌声歌颂党、歌颂毛主席,唱出了广大人民最朴实的心里话。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结构简明精炼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深情,歌颂了祖国的美丽画卷。
在器乐方面有小提琴曲《海滨音诗》,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保卫延安》,交响曲《长征》等;在戏剧方面有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以及舞剧《白毛女》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里,中国音乐创作已经形成“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局面,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已经越发显得成熟和富于个性。音乐家们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热情与火热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表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与革命事迹的音乐作品,但是从艺术创作的功能来看,同样对于人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开创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起到了鼓舞精神、振奋斗志、促进建设的作用。
五、1966—1976—1979年的红色音乐
1966年至1979年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文革”和“拨乱反正”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十年的动乱中,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生產实践秩序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处在低谷时期。其音乐创作的主要体裁样式为“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毛泽东诗词歌曲等,如根据革命现代京剧编创而成的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改编的歌曲《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在“文革”的中后期,音乐创作在反映生活、歌唱领袖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形象化、音乐风格的抒情化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如《红太阳照边疆》《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雄伟的天安门》《满怀深情望北京》《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等,这些传遍了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都是在这五集中刊发的。期间器乐作品的创作也有所发展,代表作品有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器乐作品。
《北京颂歌》是一部三段体结构的歌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东方红》的曲调,更加显现出首都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歌曲采用排比句式,音乐随着用大跳音引出“北京”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既刚劲有力又优美动听。同时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伟大的北京和雄伟的天安门的向往之情。时至今日,我们经常能够在各大舞台上听到《北京颂歌》的优美旋律。
自1976年后,进入到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逐步复苏的时期。音乐艺术从“文革”极“左”路线解放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来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把压抑十年的情感释放出来。创作的歌曲如《边疆泉水清又纯》《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和为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如《周总理,您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
创作于1976年的《祝酒歌》,由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演唱。歌曲表达和传递了亿万人民经过十年的岁月,终于粉碎了“四人帮”,迎来了春天。作品真挚热烈,旋律欢快向上,歌曲即是庆祝胜利来之不易,同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旋律中加入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时,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举杯畅饮,欢快跳跃的场面。
可以说“文革”与拨乱反正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在整个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音乐家们不断地努力下,音乐艺术发展摆脱了“四人帮”极左的文艺路线。并在拨乱反正时期得到了恢复,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红色音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在这一时期将社会主义发展聚焦于经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新发展,由此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音乐主要以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为主,内容上是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其代表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祖国,慈祥的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器乐作品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交响曲《长城》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1985年,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歌曲采用三拍子的舞蹈性节奏,使整首旋律轻盈跳跃。歌词亲切简练,以第一人称为视角,通过对高山、河水、村落等景物的描绘,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中国开始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指导下,中国社会得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亲身经历者的音乐家们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创作中,用音符讴歌时代、讴歌伟大祖国、讴歌共产党。 此时的红色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作为积极响应和大力表现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音乐艺术,在提倡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指导下,相继出现了《青藏高原》《红旗飘飘》《黄河渔娘》《我像雪花天上来》《天路》等,一大批思想境界高和艺术质量好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都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党的赞颂与热爱。其音乐风格包括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代表。歌曲以邓小平两次南巡为主线,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美丽前景。在音乐上,这首歌曲用叙事性的旋律,讲述伟大的时代故事。歌词与旋律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在继承和保留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戏曲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法和手段,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音乐作品。代表作品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的忠诚战士的英雄事迹的歌剧《党的女儿[BF]》《[BFQ]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的红色音乐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新思想,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永恒的主体、人民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创新发展是音乐艺术发展前进的动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音乐艺术发展的目标。”在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大批的音乐工作者满怀热情投身创作,谱写出了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的歌曲《不忘初心》创作于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而创作。歌曲的创作经过反复修改,从最初的民歌形式到后来改为流行歌曲。词作者朱海从中国革命根据地汲取创作灵感,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歌曲的主题,表达了在时代的更迭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持续奋斗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人民的初心始终在一起。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战士为国守安详》《乡愁》《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新时代》《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作品音乐旋律明快、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发的精神风貌。
结 语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优秀音乐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红色经典音乐,并不仅是一种音乐作品或艺术形式,而是近一百年以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记载,是代表中华民族前进脚步与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在一百年来浸润于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在民间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继承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起到了引领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红色经典音乐的存在与积极作用,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描绘出了一幅重墨浓彩的历史画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昂首阔步迈向建设新世纪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继承与发扬红色经典音乐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领会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話精神,用实际行动赞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伟大、光辉的历程。歌唱祖国、歌唱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不断地谱写出新时代灿烂辉煌的乐章!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