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重点话题,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现阶段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经验,从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备课上多下功夫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调整小组讨论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论文主题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备课;学习兴趣;小组讨论
作为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都有一种共识:语文教学责任重大,教学内容复杂而广博。尽管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最多,在众学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却最重。近几年来,在大连市语文教研员,园区语文教研员的引领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看到了曙光。学生可以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是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最大的追求。在此,就近两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所做的一点探索和努力小结如下,以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预习,强调预习,正是因为看到了预习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有八个专题。专题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多角度、时代感强、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面对这样一套教材,如单纯依赖课堂40分钟落实教学目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语文中、高段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教给孩子简单有效的预习三步法。预习方法以朗朗上口的形式在开学初布置给学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一單元的预习课堂做,老师随时给予指导,以后就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堂上依据学情及时鼓励预习充分的学生,以形成良性循环,为课堂效率保驾护航。
以下是预习的基本要求。
1.课文标段读三遍,随手圈画生字词,反复读,不熟练,不罢休。
2.查资料,做拓展,作者、背景多了解。
3.有疑问,随手记,课堂上,多发问。
二.备课上多下功夫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一堂轻松高效的语文课无不凝结着老师备课的心血。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非常重要。
1.充分解读课标。
课标是指挥棒,准确而全面的把握课标中对本学段的要求可以让教师备课有方向,从而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练习题目。
2.精心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提问上多动脑。
A.问题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琐碎的提问扰乱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从而达到老师少讲,精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想,多讲,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B.问题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处,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C.问题要有开放性
高效课堂的特点应是学生思维活跃,快乐学习,轻松达标。开放性提问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
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鉴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起学生的悬念。如教《惊弓之鸟》一文时,老师有意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各路本事的人很多,有人不用放箭,只拉弓就会让天空中高飞的大雁落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样有悬念的导入,孩子们自然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兴趣的学习一定就是高效的。
2.引发学生的疑问。如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学生对其中“孤”的意思产生了疑问,“孤”从字面上理解是“单独”的意思,偌大的江面,怎么只有一只船呢?对这个字的准确理解关系到对诗意的正确把握。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老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强化。
四.巧妙调整小组讨论过程,使学生投入“讨论情境”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了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另外,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有控制,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要实行动态分组,明确小组成员角色。在分组时,组内着眼于学生互补,比如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相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陈月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25):63-64.
[2]张玉玲.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112-113.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备课;学习兴趣;小组讨论
作为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都有一种共识:语文教学责任重大,教学内容复杂而广博。尽管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最多,在众学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却最重。近几年来,在大连市语文教研员,园区语文教研员的引领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看到了曙光。学生可以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是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最大的追求。在此,就近两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所做的一点探索和努力小结如下,以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预习,强调预习,正是因为看到了预习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有八个专题。专题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多角度、时代感强、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面对这样一套教材,如单纯依赖课堂40分钟落实教学目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语文中、高段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教给孩子简单有效的预习三步法。预习方法以朗朗上口的形式在开学初布置给学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一單元的预习课堂做,老师随时给予指导,以后就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堂上依据学情及时鼓励预习充分的学生,以形成良性循环,为课堂效率保驾护航。
以下是预习的基本要求。
1.课文标段读三遍,随手圈画生字词,反复读,不熟练,不罢休。
2.查资料,做拓展,作者、背景多了解。
3.有疑问,随手记,课堂上,多发问。
二.备课上多下功夫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一堂轻松高效的语文课无不凝结着老师备课的心血。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非常重要。
1.充分解读课标。
课标是指挥棒,准确而全面的把握课标中对本学段的要求可以让教师备课有方向,从而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练习题目。
2.精心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提问上多动脑。
A.问题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琐碎的提问扰乱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从而达到老师少讲,精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想,多讲,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B.问题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处,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C.问题要有开放性
高效课堂的特点应是学生思维活跃,快乐学习,轻松达标。开放性提问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
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鉴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起学生的悬念。如教《惊弓之鸟》一文时,老师有意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各路本事的人很多,有人不用放箭,只拉弓就会让天空中高飞的大雁落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样有悬念的导入,孩子们自然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兴趣的学习一定就是高效的。
2.引发学生的疑问。如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学生对其中“孤”的意思产生了疑问,“孤”从字面上理解是“单独”的意思,偌大的江面,怎么只有一只船呢?对这个字的准确理解关系到对诗意的正确把握。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老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强化。
四.巧妙调整小组讨论过程,使学生投入“讨论情境”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了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另外,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有控制,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要实行动态分组,明确小组成员角色。在分组时,组内着眼于学生互补,比如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相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陈月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25):63-64.
[2]张玉玲.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