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等地的世界拍卖市场上,古兵器的价格一路飙升,悄然成为收藏热点。2012年10月至12月的两场拍卖中,乾隆御制宝刀天字十七号、天字十二号相继拍出惊人的4830万人民币和120万美元的高价,这距离两件藏品分别以6000欧元和20万美元起始价首次进入拍卖场仅仅不到10年。
从近年来的拍卖记录来看,刀剑拍卖产生了一个个艺术品拍卖神话,并逐渐在传统艺术市场中抢占了一席之地。从1995年,一把距今2400余年的勾践剑在香港被国人以120万元回购开始,到2002年香港佳士得上成交价为35万港元的清乾隆御制痕都斯坦式仪仗佩刀,再到2010年法国艺术品拍卖会上481万欧元、高出底价3倍多的的拿破仑镀金宝剑,冷兵器收藏的记录频频产生。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古兵器如此惹人眼球的魅力?
500人1000把刀的市场
武汉收藏家、正宗刀剑论坛创始人许一兵表示,“古兵器的收藏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般的古玩,更多的是因其集中了一段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因素,远可以溯源求知,近可以把玩傍身。在很多国家刀剑几乎都作为高端收藏品进入上流社会,例如日本最大的刀剑收藏群体就是当地的著名财阀。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再加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自由市场上的古兵器存世量少之又少,这一因素似乎也使得那些流入藏家手中的藏品更像是一种保值理财产品。”
圈内人称“刀匠”的刀剑修复与研磨委员会主任委员闫民告诉记者:“从技术角度来看,历朝历代良好兵器制作的成品率很低且成本高,限制了其产能,再加上兵器历代均由政府控制,很难流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时至今日能够得到一把几近完整的古代兵器已经十分难得,甚至于圈里人也只能通过熟识的圈子互相流动交易手中藏品。尤其唐代以前的完整刀剑全国都没有几把,元代以前的完整刀剑随随便便都能够卖到10万元以上。”
或许,造成刀剑持续升温的原因不限与此。在锻造技艺第六代传人、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馆长刘文涛的眼中,一把古剑从刀柄到刀身再到刀鞘,无处不散发着集古董、军事、历史、科技、技巧等合众为一的艺术气息。“刀剑不再是武夫的代名词,我的收藏圈朋友中不乏国内美术学院和大学的教授以及跨国公司高管等高级知识分子。”刘文涛认为,“古刀剑用它所代表的独有的文化、气节、尚武精神吸引了一大批的藏者接踵而至,这种把杀气和情趣、威势和财富、气节和尚武精神熔为一炉的生活方式,也注定了它们一旦被藏家收入囊中就很难‘吐出来’的现实。”
如果说是500人在玩1000把刀,一点都不为过,作为收藏“主产品”的中华古兵器虽然稀少,但圈内的藏家数量与其他收藏大军相比也不是很多。闫民说:“由于运输困难、国家刀具管制及市场不重视、升值速度慢等因素影响,据我所知国内最早进入这个圈子的大藏家中已经有8、9个退出了。进入这个圈子的人比市场容量要小很多,相当一部分普通藏品20余年的涨幅基本没有超过一倍。”
在藏和修间徘徊的收藏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是这样介绍乾隆十七号宝刀的:“木座要先做一把宝刀的木样,然后玉座来做宝刀的柄,把这些个都做齐全了以后再到武备院完成整把的刀。我们看到档案上记载,乾隆49年开始做,到乾隆58年才做好,整整耗时10年之久。”
十年磨一剑不过如此吧。“目前存世的古兵器95~98%都需要修复,而去修复一把破损度较高的兵器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重新打造一把新的。”刘文涛表示,“例如,一把没有包浆和无鞘的宝剑价值会大打折扣,但修复后的宝剑又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古董原件,所以刀剑收藏就在藏和修之间徘徊着。”
闫民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我从92年开始研磨古兵器,曾受到过很多藏友质疑,国内的藏家普遍认为,中华兵器只有锈迹斑斑的才会更富有历史沧桑感,这和日本刀类的兵器被研磨成新品一样才会被人们认可是极为不同的。于是现在,我在‘修旧如新’的同时也在慢慢的尝试为别人‘修旧如旧’。”“修旧如旧”是以许一兵为代表的绝大多数藏家普遍接受的不影响其价值的一种古兵器维护方式,既不损害刀剑本身又很好的保留了其自打造之后的历史斑驳。
衍生市场的前景
“中国的古兵器修复市场很大,故宫每年有100多个亿的预算去修复其博物馆中的藏品,其中有近亿元用于古兵器修复,这份订单是每一个古兵器修复师的梦想。”刘文涛向我们描绘着他心中的未来蓝图。
当我们都还沉浸在古兵器修复的时候,刘文涛早已开始忙碌于他从刀剑修复中延伸出来的产业中。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内的五个作坊通过匠师演示操作,全方位再现了古兵器制作的冶炼、锻造、研磨、雕刻等流程,博物馆的建立既成了传统中国刀剑文化及修复工艺普及教育的场所,又成为刘文涛陈设仿制兵器的展厅及向游客营销刀剑工艺品的窗口。
刘文涛在建立自己的刀剑博物馆同时又在不断摸索着如何更好的利用手中的刀剑修复工艺。“龙泉复原了古代造剑工艺,高、中、低各种类型的仿制工艺品比比皆是,现阶段我们也开始用手里复原的古代兵器制造工艺去复制兵器,现在每年用9个多月的时间去打造一把著名兵器的高端仿品,这些每年限量的兵器短短几年间由最初被藏家收走的十余万元涨到了五十多万元。而我们通常都会在作品上作出标记以及配发相应的证书,并在网络上公开所有产品信息,避免藏家将其作为真品用于商业欺诈。”
用修复工艺去复制兵器的高端仿品仅仅是刘文涛计划的一部分,古刀剑复制和修复是综合工艺,复制古器更是需要上百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古人上千年的智慧。这些技艺正在刘文涛的手中慢慢从收藏市场中蜕变出来,被单独拿出来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用品领域以及中式装修领域。据悉,刘文涛聘请时尚团队根据古代兵器上独特的花纹式样开发出了服装、鞋包等奢侈品自主品牌产品;源于传统中国纹饰的汽车内饰和挂件已经得到了部分经销商的订单;从兵器木雕和铜饰中衍生出的中式装修设计业务更是在山西装潢市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从近年来的拍卖记录来看,刀剑拍卖产生了一个个艺术品拍卖神话,并逐渐在传统艺术市场中抢占了一席之地。从1995年,一把距今2400余年的勾践剑在香港被国人以120万元回购开始,到2002年香港佳士得上成交价为35万港元的清乾隆御制痕都斯坦式仪仗佩刀,再到2010年法国艺术品拍卖会上481万欧元、高出底价3倍多的的拿破仑镀金宝剑,冷兵器收藏的记录频频产生。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古兵器如此惹人眼球的魅力?
500人1000把刀的市场
武汉收藏家、正宗刀剑论坛创始人许一兵表示,“古兵器的收藏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般的古玩,更多的是因其集中了一段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因素,远可以溯源求知,近可以把玩傍身。在很多国家刀剑几乎都作为高端收藏品进入上流社会,例如日本最大的刀剑收藏群体就是当地的著名财阀。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再加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自由市场上的古兵器存世量少之又少,这一因素似乎也使得那些流入藏家手中的藏品更像是一种保值理财产品。”
圈内人称“刀匠”的刀剑修复与研磨委员会主任委员闫民告诉记者:“从技术角度来看,历朝历代良好兵器制作的成品率很低且成本高,限制了其产能,再加上兵器历代均由政府控制,很难流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时至今日能够得到一把几近完整的古代兵器已经十分难得,甚至于圈里人也只能通过熟识的圈子互相流动交易手中藏品。尤其唐代以前的完整刀剑全国都没有几把,元代以前的完整刀剑随随便便都能够卖到10万元以上。”
或许,造成刀剑持续升温的原因不限与此。在锻造技艺第六代传人、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馆长刘文涛的眼中,一把古剑从刀柄到刀身再到刀鞘,无处不散发着集古董、军事、历史、科技、技巧等合众为一的艺术气息。“刀剑不再是武夫的代名词,我的收藏圈朋友中不乏国内美术学院和大学的教授以及跨国公司高管等高级知识分子。”刘文涛认为,“古刀剑用它所代表的独有的文化、气节、尚武精神吸引了一大批的藏者接踵而至,这种把杀气和情趣、威势和财富、气节和尚武精神熔为一炉的生活方式,也注定了它们一旦被藏家收入囊中就很难‘吐出来’的现实。”
如果说是500人在玩1000把刀,一点都不为过,作为收藏“主产品”的中华古兵器虽然稀少,但圈内的藏家数量与其他收藏大军相比也不是很多。闫民说:“由于运输困难、国家刀具管制及市场不重视、升值速度慢等因素影响,据我所知国内最早进入这个圈子的大藏家中已经有8、9个退出了。进入这个圈子的人比市场容量要小很多,相当一部分普通藏品20余年的涨幅基本没有超过一倍。”
在藏和修间徘徊的收藏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是这样介绍乾隆十七号宝刀的:“木座要先做一把宝刀的木样,然后玉座来做宝刀的柄,把这些个都做齐全了以后再到武备院完成整把的刀。我们看到档案上记载,乾隆49年开始做,到乾隆58年才做好,整整耗时10年之久。”
十年磨一剑不过如此吧。“目前存世的古兵器95~98%都需要修复,而去修复一把破损度较高的兵器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重新打造一把新的。”刘文涛表示,“例如,一把没有包浆和无鞘的宝剑价值会大打折扣,但修复后的宝剑又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古董原件,所以刀剑收藏就在藏和修之间徘徊着。”
闫民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我从92年开始研磨古兵器,曾受到过很多藏友质疑,国内的藏家普遍认为,中华兵器只有锈迹斑斑的才会更富有历史沧桑感,这和日本刀类的兵器被研磨成新品一样才会被人们认可是极为不同的。于是现在,我在‘修旧如新’的同时也在慢慢的尝试为别人‘修旧如旧’。”“修旧如旧”是以许一兵为代表的绝大多数藏家普遍接受的不影响其价值的一种古兵器维护方式,既不损害刀剑本身又很好的保留了其自打造之后的历史斑驳。
衍生市场的前景
“中国的古兵器修复市场很大,故宫每年有100多个亿的预算去修复其博物馆中的藏品,其中有近亿元用于古兵器修复,这份订单是每一个古兵器修复师的梦想。”刘文涛向我们描绘着他心中的未来蓝图。
当我们都还沉浸在古兵器修复的时候,刘文涛早已开始忙碌于他从刀剑修复中延伸出来的产业中。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内的五个作坊通过匠师演示操作,全方位再现了古兵器制作的冶炼、锻造、研磨、雕刻等流程,博物馆的建立既成了传统中国刀剑文化及修复工艺普及教育的场所,又成为刘文涛陈设仿制兵器的展厅及向游客营销刀剑工艺品的窗口。
刘文涛在建立自己的刀剑博物馆同时又在不断摸索着如何更好的利用手中的刀剑修复工艺。“龙泉复原了古代造剑工艺,高、中、低各种类型的仿制工艺品比比皆是,现阶段我们也开始用手里复原的古代兵器制造工艺去复制兵器,现在每年用9个多月的时间去打造一把著名兵器的高端仿品,这些每年限量的兵器短短几年间由最初被藏家收走的十余万元涨到了五十多万元。而我们通常都会在作品上作出标记以及配发相应的证书,并在网络上公开所有产品信息,避免藏家将其作为真品用于商业欺诈。”
用修复工艺去复制兵器的高端仿品仅仅是刘文涛计划的一部分,古刀剑复制和修复是综合工艺,复制古器更是需要上百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古人上千年的智慧。这些技艺正在刘文涛的手中慢慢从收藏市场中蜕变出来,被单独拿出来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用品领域以及中式装修领域。据悉,刘文涛聘请时尚团队根据古代兵器上独特的花纹式样开发出了服装、鞋包等奢侈品自主品牌产品;源于传统中国纹饰的汽车内饰和挂件已经得到了部分经销商的订单;从兵器木雕和铜饰中衍生出的中式装修设计业务更是在山西装潢市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