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恩重如山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北京
  时间:2014年10月29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张文
  张文,上将洪学智的夫人,是红军老战士,又是新四军老战士。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孙国栋,几年前拜见过张文。通过孙国栋,我们在北京相约采访张文。女儿洪阳接待我们,她执意说,“妈妈年纪大了,形象不像以前,聊聊可以,不拍影像”。无奈,无法架起摄像机,我们只能用普通相机录下几段视频。
  张文的居所,在北京的采石路上。家政保姆扶着张文,到客厅与我们见面。老人气色还好,脸上透出红润。95岁的老人,说话思路是清晰的。
  张文,1919年7月出生,四川省通江人。
  1933年,张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分在红四军被服厂,以手工缝制军服。1935年,张文跟随部队参加长征,攀越铁索桥,翻过夹金山。她和洪学智就是在过草地的时候结成良缘。媒人是红四军军长王宏坤和爱人冯明英。当时,洪学智是军政治部主任。
  1939年夏天,洪学智和张文在抗大工作。蟠龙,是延安东北山沟的一个集镇,张文的女儿在这个镇出生了,取名醒华。此时,抗大总校奉命开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张文抱着女儿,随洪学智领导的四团向晋东南进发,到太行山办学。
  队伍在陕北的荒山秃岭上爬上爬下,走了很多日子,才到黄河岸边,这时已经是汛期,黄河水奔腾咆哮。好不容易渡过黄河,到了同蒲铁路线的边上。同蒲铁路,是贯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铁路干线,自大同经太原、侯马至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日军严密封锁铁路,沿线修了不少碉堡。一天夜晚,部队决定突破日军封锁,穿越铁路,校长罗瑞卿要求所有带孩子的女军人,要绝对保证孩子不哭、不暴露目标。洪学智对张文说,“把孩子留下吧”。张文双手哆嗦,把女儿交给他。洪学智接过孩子和张文一起往山下跑,找到不远处的一间草房,轻轻推门给老乡打招呼,“我们要过铁路,带孩子会影响部队行动,把孩子留给你们”。张文说,“你们收下吧,如果我们牺牲了,你们就把她当做亲生孩子”。老乡看着洪学智和张文,“那就留下吧”。孩子左胳膊上有块痣,张文记住了。天蒙蒙亮,部队顺利通过铁路线,几天后,到达晋察冀根据地的陈庄恢复上课,这里是晋察冀军区抗大二分校所在地。
  新四军军部重建,洪学智受命率抗大华中干部大队开赴盐城。
  1942年,洪学智在新四军三师任参谋长。张文已怀孕第三个孩子六个月,她带着幼子洪虎,住在三师政治部副主任杨光池的妹妹家里。这原本是个五口之家,一下变成七八个人。为增加张文的营养,这家的主人三天两头晚上去捉青蛙。一天夜里,张文觉得肚子痛,老乡找来接生婆,张文在凌晨生下第二个儿子洪豹。三师反扫荡打得正激烈,包括刘老庄战斗,82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张文带孩子转移到海边的芦苇荡里。之后,当地一个农民用独轮车把张文母子三人往阜宁送,白天赶路,晚上找地方歇脚,整整走了四天,才到了新四军三师驻地。张文付钱给这位农民时,农民知道张文是新四军,说什么也不收。一来一回,需八天时间,农民兄弟分文不取。
  全国解放,张文的身边已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唯有当年送到山西老乡家的大女儿没有信息。抗美援朝时期,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队奔赴朝鲜作战。张文被任命为志愿军后方留守处幼儿园主任。看到身边的孩子,她思念大女儿。随即,她给洪学智发去电报,说出寻找女儿的想法。征得丈夫同意后,张文去了山西。在曲阳县,时任县长的郭守瑞,听说张文来找十多年前留在山区老乡家的女儿,特派一名侦查员陪同。经过多方寻找,在一个叫思西村的村里,找到了做木匠的王英,正是他家当年收养了洪醒华。见到已经长大的女儿,张文喜出望外,潸然泪下。她对王英夫妇说,你们养育她就是对我恩重如山,孩子是我的女儿,也是你们的女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女儿从山西找回,身体瘦弱,常生病。洪学智、张文倍加关爱。后来洪醒华在长春就读吉林医科大学,毕了业被分到甘肃酒泉铁路局卫生院工作,1971年,跟随丈夫调往河南正阳县熊寨公社卫生院,为“五七”干校的干部和农民防病治病。
  洪醒华育有一男一女,每次生孩子,养母都从山西赶来照顾,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才回去。养父去世后,醒华怕养母孤单,把她接到北京的家里安度晚年,直至为她送终。
  1995年,《光明日报》报道了首批高校收费生情况。其中,老区有的学生成绩优异、却生活特别困难。张文闻讯,产生了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想法。她在北京的子女有六个,一家负责一名,张文和洪学智再各资助一人,合起来资助北大八名大学生上学。北京大学的校刊以《老将军一家热心助学,八特困生解后顾之忧》为题,宣扬张文全家助学精神。以后,洪学智和张文又特意把这八名受助学生请到家里做客,鼓励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20世纪80年代,张文被聘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理事。几十年来,她动员社会力量,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孩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2011年,张文被评为“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
  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成就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梦想,沐浴慈善,享受温暖,令人感动;践行慈善,体味快乐,使人高尚。
  记者感言:我军历史上,洪学智是带有传奇色彩的:2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两次授予上将军衔,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6年11月20日,他走完94年的人生,把骨灰留在了安徽的金寨,与大别山区人民永世相伴。军民如鱼水,这是人民军队创建88年来缔造的真理和天理。在艰难困苦的长征路上,17岁的张文与已经是红军军职干部的洪学智结婚,开始了战争岁月的婚姻生活。这对红军、新四军夫妻,有八个儿女,有的是在烽火硝烟里生下的。行军、打仗,有了孩子又喜悦又堪忧,孩子就放在老百姓家里,或在老乡家里临时避险,总之,人民像亲人一样,节衣缩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呵护革命的后代,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当年,张文以革命利益为重,忍痛割爱,把出生不久的女儿送给了素不相识的老乡家,母女分离10年以上,才把孩子寻找到。山西百姓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求索取,不图回报,不计困苦,把洪醒华抚养成少年,他们的恩德比海深,比天高。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始终闪耀着人民与军队血肉相连的熠熠光芒。新四军军长陈毅曾慨叹人民对革命战争的贡献,“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张文感恩山西老乡,心系盐阜人民,晚年资助贫困大学生,20年如一日,乐于做儿童慈善事业,以朴实无华、却光彩夺目的举动,谱写了一曲新四军老兵报恩人民的生动赞歌。
  (责任编辑 魏冉)
其他文献
笔者行经江苏省大丰市双草线万盈镇益民村段时,只见路边北侧一片500多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格外醒目:小桥、流水、亭台,在林立的果树衬托下颇有诗意;一只只草鸡在田间追逐嬉闹,散发出浓郁的农家风味;数千平方米的组培室和大棚体现出现代农业的魅力……一年之前,这里还只是普通的农田。如今,益民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沈晓峰不仅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跑到扬州、南京、广州、贵州等地,帮别人“包装起了田”。  打造自己的
期刊
1930年出生的徐德桐老书记,世居南通市通州区四安镇温桥村。1991年退休回老家,他乐做老年志愿者,甘当桑梓“孩子王”,架起学校、家庭与社会合力教育学童的新“鹊桥”,让故乡留守学龄儿童,一晃度过20个安全、健康、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清廉当公仆 退休创办站  徐德桐1991年退休。因为他一贯官清似水,务实亲民,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徐老退休回到家乡,发现农村多数青壮年常在城镇各地创办民营企业
期刊
今年8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余江县“征兵工作模范县”荣誉称号。11月5日,余江县“征兵工作模范县”授称大会在余江举行。省政府党组成员尹建业为余江县颁发“征兵工作模范县”奖牌,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征兵办主任、省军区参谋长陈平讲话,鹰潭市政府市长熊茂平主持会议。  半个多世纪以来,余江县牢固树立报国强军、建设国防的使命意识,始终把征兵工作作为党委工程、政府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据统计,56
期刊
每当看到抗战剧时,我都会感到热血沸腾,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新四军具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坚不摧,战无不胜,这种精神就是“五铁”精神,即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铁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工人的信念就是为国家为人民生产大量的合格的工业产品;农民的信念就是为国家为人民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军人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赴汤蹈火;作为学生,我们的信念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期刊
大江东去,时光流逝。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勾起了人们对那场血雨腥风战火刻骨铭心的记忆,又激起了人们奋发前行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维克多·雨果说过:“永
期刊
因为做粟裕将军在苏中抗战的一个课题研究,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军事科学院编辑的《粟裕纪念文集》中,讲到粟裕创建的苏中军区海防团是“新四军、八路军中的第一支‘土海军’”,便产生了循此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在阅读相关文献后,为加深感性认识,我专程去镇江寻访当年海防团的老战士潘和明。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大队长凌海波(后任海防团参谋长)年逾七旬的女儿女婿凌树清陈玉林热情给我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并陪我一起去丹徒荣
期刊
八月申城,热浪滚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15上海书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一书引起了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场签销数百册。  70年前,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全国一大批新闻战士,范长江、邹韬奋、石西民、穆青、恽逸群、王维、冯英子……肩扛如椽之笔,奔赴抗战前线,开展战地报道,激励军民士气。为记录这段辉煌的历史,上海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今年初推出“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主题釆访
期刊
在启东惠安镇北埭的中央河南边,耸立着一块标有“田园牧歌”的巨幅标牌,这就是东疆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养鹅基地。谱写田园牧歌乐章“大手笔”的名叫茅沈丽,戴一副普通眼镜,看上去文静优雅,身穿白大褂,如果混在一般人群中,还以为她是白衣天使呢!  她怎么会养起鹅来呢?  1998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畜牧专业的茅沈丽,先在启东大兴镇政府当过几年公务员,辞职后去广东农科院从事饮料添加剂的科研工作,接着又考上研究生,专门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苏南抗日根据地雄踞江南、虎视京(宁)沪、屏障江淮、拱卫浙皖,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镇江茅山山麓,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巍峨耸立。人们在纪念碑下放鞭炮,便能听到新四军军号声回荡在附近山间,这一奇特的现象令参观者在缅怀先烈时流连忘返,感慨不已。纪念碑不远处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该馆占地3700平方米,系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期刊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我和同学们一起拜访了新四军老战士、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筹建人之一的阴署吾老人。在盐城市老年大学,阴老热情地接待了大家,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张奖状,那是他丰富人生的生动写照。他离休以后,坚持在盐城市老年大学任教,年逾90的他,看上去健康乐观,充满活力。阴老平时作息非常有规律,除了热心参加各种纪念宣传新军四军的活动外,坚持临池习书,他的回忆、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