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备战历史高考,教师要坚持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会记”“记熟”;在答客观题时注意策略,争取多得分;在答主观题时,掌握方法,知道怎么做,争取少失分。
关键词: 历史高考记忆能力实战能力材料解析能力
“不去背书不行,光靠背书也不行”。我通过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不断摸索总结,得出经验: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一是力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会记”“记熟”;二是在答客观题时,注意策略,争取多得分;三是在答主观题时,掌握方法,知道怎么做,争取少失分。
一、遵循识记规律,提高历史记忆能力
掌握记忆规律和法则就能更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历史教学凭借记忆并以记忆为基础。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十分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要“背”得扎实,“背”得科学。
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通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遗忘的规律,我们能从中找到加强识记的规律,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识记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识记任务,这样识记就有了主动性、积极性。根据识记问题,深入理解,提炼内容要点,促进记忆效果,归纳全课要点,巩固识记成果,保证全面掌握整章节的内容。
(二)及时复习巩固,促进记忆保持。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遗忘规律,知识识记以后能否长久保持、避免遗忘,关键是在识记过后有无及时巩固复习。巩固复习是一种强化手段,它保证保持的牢固性。科学表明,一份内容如果根据规律认真记七次左右,记忆将是刻骨铭心的,很难忘却。在实践中,只有通过不断巩固复习,反复同遗忘和混淆作斗争,才能记得深、记得久。为此,要做到当天知识及时记,隔上几天重新记,一周知识周末记,期中期末全面记。如此反复,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掌握方法灵活,提高记忆兴趣。
记忆的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即把同类知识归类,有利于提高记忆。如归类19世纪中期的改革,如明治维新、1861年俄国改革、戊戌变法等。
2.理解记忆法
即注重理解,加强记忆。如学生对战后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组织和任务易混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键字眼是货币,所以它的宗旨是保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推动发展;关贸总协定是解决国际有关贸易问题。
3.联想谐趣记忆法
如1922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可以记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这里可以通过颜色联想即俄、白俄、乌克兰,加上高加索。
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和个人兴趣灵活采用,只要有助于加强自身记忆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二、对症下药,讲究练习的科学性,提高实战能力
(一)有的放矢,把握高考的方向性。
把《考試说明》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与“考试范围”、《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要求”翻印给学生,人手一册,师生共同探讨,见仁见智。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
1.考什么?(1)考查什么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2)考查什么内容(考试范围)的问题。
2.怎么考?(1)“知道”、“了解”、“认识”、“理解”等要求对应到具体题目上一般以何种形式呈现?(2)从考查的难度判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掌握的程度。
(二)对症下药,科学练习,提高能力。
1.解答选择题的策略与技巧(客观题)
(1)熟记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的快慢和成绩的高低,是能力运用的基本条件。要保证高考历史取得好成绩,必须过好基础知识这一关,细细阅读教材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做到三个字:熟、牢、全。
(2)谨慎审题,吃透题意。审题是正确解题的首要条件,通过审题,可以掌握解题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已知条件,弄清题目要求。仔细审题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题意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审题时应注意:一要看时间和地点的限定,特别是时间限定;二要看条件范畴,原因或结果、主观或客观、政治或经济等;三要注意关键字眼。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历史选择题表面看似简单,其实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会出错。应认真审题,小心谨慎。如: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
①镇守疆土②设置官员③建立武装④征派赋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在分封制下诸侯既具有一定的权利,又具有一定的义务,第①点很显然是诸侯的义务,后面三点是权利。学生要细心区分,不可混淆。
(3)巧用政治常识,妙解历史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①社会的基本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进一步扩大引申为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②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发展围绕主要矛盾进行。③历史总体来看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 )。
A.私学兴起B.分封制受到破坏C.井田制的瓦解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运用理论内容①,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故选C。根据理论,根本原因一般选经济和内因。
选择题题型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据题目,细心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排除错误项和无关项,找到正确选项。
2.提高历史材料解析的能力(主观题)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非客观性试题。此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由于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等特点,因此,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学生在答材料题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基本能力不足:(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不能抓住关键词;(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足;(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足。二是答题技巧欠缺:(1)答题不规范;(2)不会先概括,再分述:①试题看不清楚,想当然,②看完试题,思路不清,③概念不明。
根据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特点及答题策略,具体步骤应是先读材料—了解所问—认真解析—整理答案。通过多做、多练、多评,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关键信息。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能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第二步,细心审题,了解所问。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掌握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我们就会明确回答哪些内容和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以省时省力,尤其是在高考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三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切忌只依靠材料或书本片面作答。
第四步,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一要瞻前顾后,面面俱到。“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就要做到瞻前,即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背景。“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要做到顾后,即往后看得远一些。二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得准确,史实表述得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得准确。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在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在文字表达上,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和要点化,书写要规范、整洁、在规定范围内。
关键词: 历史高考记忆能力实战能力材料解析能力
“不去背书不行,光靠背书也不行”。我通过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不断摸索总结,得出经验: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一是力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会记”“记熟”;二是在答客观题时,注意策略,争取多得分;三是在答主观题时,掌握方法,知道怎么做,争取少失分。
一、遵循识记规律,提高历史记忆能力
掌握记忆规律和法则就能更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历史教学凭借记忆并以记忆为基础。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十分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要“背”得扎实,“背”得科学。
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通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遗忘的规律,我们能从中找到加强识记的规律,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识记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识记任务,这样识记就有了主动性、积极性。根据识记问题,深入理解,提炼内容要点,促进记忆效果,归纳全课要点,巩固识记成果,保证全面掌握整章节的内容。
(二)及时复习巩固,促进记忆保持。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遗忘规律,知识识记以后能否长久保持、避免遗忘,关键是在识记过后有无及时巩固复习。巩固复习是一种强化手段,它保证保持的牢固性。科学表明,一份内容如果根据规律认真记七次左右,记忆将是刻骨铭心的,很难忘却。在实践中,只有通过不断巩固复习,反复同遗忘和混淆作斗争,才能记得深、记得久。为此,要做到当天知识及时记,隔上几天重新记,一周知识周末记,期中期末全面记。如此反复,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掌握方法灵活,提高记忆兴趣。
记忆的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即把同类知识归类,有利于提高记忆。如归类19世纪中期的改革,如明治维新、1861年俄国改革、戊戌变法等。
2.理解记忆法
即注重理解,加强记忆。如学生对战后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组织和任务易混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键字眼是货币,所以它的宗旨是保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推动发展;关贸总协定是解决国际有关贸易问题。
3.联想谐趣记忆法
如1922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可以记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这里可以通过颜色联想即俄、白俄、乌克兰,加上高加索。
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和个人兴趣灵活采用,只要有助于加强自身记忆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二、对症下药,讲究练习的科学性,提高实战能力
(一)有的放矢,把握高考的方向性。
把《考試说明》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与“考试范围”、《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要求”翻印给学生,人手一册,师生共同探讨,见仁见智。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
1.考什么?(1)考查什么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2)考查什么内容(考试范围)的问题。
2.怎么考?(1)“知道”、“了解”、“认识”、“理解”等要求对应到具体题目上一般以何种形式呈现?(2)从考查的难度判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掌握的程度。
(二)对症下药,科学练习,提高能力。
1.解答选择题的策略与技巧(客观题)
(1)熟记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的快慢和成绩的高低,是能力运用的基本条件。要保证高考历史取得好成绩,必须过好基础知识这一关,细细阅读教材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做到三个字:熟、牢、全。
(2)谨慎审题,吃透题意。审题是正确解题的首要条件,通过审题,可以掌握解题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已知条件,弄清题目要求。仔细审题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题意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审题时应注意:一要看时间和地点的限定,特别是时间限定;二要看条件范畴,原因或结果、主观或客观、政治或经济等;三要注意关键字眼。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历史选择题表面看似简单,其实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会出错。应认真审题,小心谨慎。如: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
①镇守疆土②设置官员③建立武装④征派赋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在分封制下诸侯既具有一定的权利,又具有一定的义务,第①点很显然是诸侯的义务,后面三点是权利。学生要细心区分,不可混淆。
(3)巧用政治常识,妙解历史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①社会的基本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进一步扩大引申为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②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发展围绕主要矛盾进行。③历史总体来看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 )。
A.私学兴起B.分封制受到破坏C.井田制的瓦解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运用理论内容①,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故选C。根据理论,根本原因一般选经济和内因。
选择题题型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据题目,细心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排除错误项和无关项,找到正确选项。
2.提高历史材料解析的能力(主观题)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非客观性试题。此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由于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等特点,因此,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学生在答材料题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基本能力不足:(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不能抓住关键词;(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足;(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足。二是答题技巧欠缺:(1)答题不规范;(2)不会先概括,再分述:①试题看不清楚,想当然,②看完试题,思路不清,③概念不明。
根据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特点及答题策略,具体步骤应是先读材料—了解所问—认真解析—整理答案。通过多做、多练、多评,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关键信息。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能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第二步,细心审题,了解所问。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掌握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我们就会明确回答哪些内容和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以省时省力,尤其是在高考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三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切忌只依靠材料或书本片面作答。
第四步,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一要瞻前顾后,面面俱到。“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就要做到瞻前,即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背景。“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要做到顾后,即往后看得远一些。二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得准确,史实表述得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得准确。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在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在文字表达上,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和要点化,书写要规范、整洁、在规定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