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文明总是伴水而生。作为人类文明集中体现的城市,更是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与滋润。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纽约有哈德逊湾。同样,上海有着代表明天与希望的黄浦江,还有着传承着历史与记忆的苏州河。
每一座桥与众不同又带有故事,撰稿人姜先生建议,想要深入了解上海人骨子里的性格,不妨有空的时候到这些桥上去走走。这一次,姜先生想给我们介绍的是上海从“老底子”开始到现在始终有名的那座:“外白渡桥”。
有河的城市,故事总是沿着河发生。上海的故事里,逃不脱苏州河和黄浦江的缠绵。外白渡桥,它的西边,是苏州河;东边,苏州河水汇入黄浦江……
作为现代工商业城市的上海,外白渡桥犹如江南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嫁接时的一枚定情戒指。而沿着苏州河一路向西,乍浦路桥、河南路桥,在当年也称为二摆渡桥、三摆渡桥。
曾记得巩俐与李保田主演过一部电影一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为张艺谋与巩俐合作的阶段性告一段落。那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影片的名字,来源于上海儿歌。这首儿歌有不同的版本,近我看到“一曲新歌”一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也许许多朋友觉得这是一首旧曲,可对初次见闻的我来说,确实是一曲新歌。
娄烨的电影《苏州河》、《紫蝴蝶》,又是两段关于苏州河畔的故事,特别是《紫蝴蝶》中昏暗的光影,颇符合工业时代上海的色调。
流过记忆的河
苏州河是指吴淞江的上海市区一段,从北新泾到外白渡桥。一百多年前,域外商人来到上海后,因其直达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一开始叫它“通往苏州的河”,简而化之称为苏州河。1848年,英国领事馆与上海道台订立扩大租界的协议时,吴淞江的上海一段正式改名为苏州河,地图上也标上了这个名字。
2000年以后出生的小孩,也许从没有见过苏州河里的拖船。这是—段属于过往岁月的声音与影像。当年长达二十米的船只,成十上百的驳在一起,从苏州河口起航,穿过十九座桥,直达北新泾大苗圃码头。巍巍壮观的航行,支撑起一个城市的日常起居、生命的延续。这条河连接着江南鱼米之乡,曾经源源不断地把优质大米丝绸发送到上海。在铁路未通、公路未建的年代,苏州河承载了过重的负累。
结缘外白渡桥
苏州河日夜流淌,一座座桥梁从无到有,由少而多。外白渡桥曾经是上海的象征,而今依然是旧上海风情万种的标志。可是,“外白渡”?外国人过桥不要钱!一个民族的屈辱与泪水,即使这大桥的钢梁几经刷新,江鸥去了又回,这屈辱与泪水依然埋在心灵深处!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奋起振兴?当然,也有种说法:说河南路桥那地方,原先是个渡口,叫第二摆渡,乍浦路桥那儿叫第一摆渡,外摆渡后来才有,建了桥后约定俗成叫“外摆渡桥”,以讹传讹,变成了外白渡。苏州河上曾经有过多少渡口?每天普渡了多少人?“五百年修得同船渡”,记得1980年代家住苏州河边的两年,那时候摆渡船单程票只要一分钱。儿时的我,曾与多少人结下了千万年的缘?
往西,四川路桥连通虹口与黄浦,没有它,虹口的开发至少得晚三十年!四川路桥的风格与邮政大厦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易守难攻。看过电影《战上海》吗?解放军付出巨大的牺牲,才到达河北岸。
文化维系着城市的灵魂。苏州河的西段,华东政法大学静静地躲在中山公园的北面。从当年的圣约翰大学算起,这座有着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与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交相辉映。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有一条安逸的静默的河一一丽娃河。丽娃河畔曾经建成上海最早的郊外度假村,依河傍水,绿草如茵,人们在那儿划船、游泳、骑马、跳舞。可惜毁于八一三日军的炮火。许多年过去,老人们诉说着苏州河的故事。人们眼中苏州河的影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清晨与傍晚。夕阳中泛着金光的河流,蕴含着岁月的沧桑。她不是春潮带雨,也不是风急天高,她只是静静地淌着。她不是曾经沧海,除却巫山,对于她的记忆依然:风情万种,仪态万芳。几多游子,故国难忘,别梦依稀。让我们在怀想她的时候,忘却工业化带给她的遍体伤痕。
伴随一生记忆的桥
我在外白渡桥的铁桥落成纪念铜牌上发现,外白渡桥英文桥名乃是“Garden Bridge”,翻译成中文应是“公园桥”。然而,现实中,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游客,几乎没有人会称之为公园桥,大家都管它叫外白渡桥。
站在桥上,环顾四周。东面是黄浦公园,南面是中山东一路外滩,北面是东大名路、上海大厦,脚下是苏州河。这铁桥连接着黄浦区和虹口区,并且横跨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汇合处,可以说是苏州河的终点。而据说,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外滩是指从外白渡桥到十六铺码头。因此,外白渡桥也可以说是外滩的起始。
苏州府原本是个富甲天下的地界,江南文明的中心,是苏州河两岸人们心中向往之地。上海开埠以后,外国轮船从吴淞口开进黄浦江,将吴淞江称之为苏州河,洋鬼子做梦都想要苏州的丝绸啊。不管是以怎样的屈辱方式,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第一次全面接触。而当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的时候,中国正当辛亥革命的前夜。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的中国,想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初具规模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当时新落成的钢制外白渡桥,犹如江南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嫁接时的定情戒指,犹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逢时的定情戒指。
王安忆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过:“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后来她又在《寻找上海》的文章里补充说:“要追究也很难,这样的地方与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它的性格融合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它对于我们太过真实了,因此,所有的理论性质的概念就都显得虚无了。”
外白渡桥正是这样。
看多了上海日新月异的新建高楼,回望老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铁桥伫立在城市,似乎也是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了。 有个女孩告诉我,她小时候很喜欢乘车经过外白渡桥。因为每次车子下坡的时候,都会有种心—下子往下沉的感觉,整个人软绵绵的。些许紧张中,伴着点小刺激。所以,每次乘车经过外白渡桥的时候,都会有些莫名的小兴奋。
其实,许多人小时候乘电梯时,也会有这种感觉。当电梯下降时,因为惯性,也会感觉心一下子下沉了'这种感觉有些类似坐过山车或乘海盗船,却要温柔许多。
但是,现在的电梯质量好了,外白渡桥的陡坡也修过好多次了,那种小刺激的感觉也荡然无存了。于是,外白渡桥更是像我们用旧的一个手机一般,闭起眼睛都能摸到任何一个按键。
有河的城市里发生的故事总是沿河生发,俄国沙皇送礼物给法国,就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桥放在塞纳河上。外白渡桥虽然并非是谁送的什么礼物,可伴随着铁桥,伴随着国门开启,留下许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对于许多上海市民来说,这座桥又如同身边许多物与事一样,是伴随一生的记忆。
影像中的“上海LOGO”
外白渡桥已是电影里的常客,在把上海定格成明信片一样的电影《大城小事》中,一开场黎明就开车驶过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
“虽然很多时候,外白渡桥只是作为很多影片中的背景,同学们还是辨认出了它的身影。斯皮尔伯格的影片《太阳帝国》中,二战时外白渡桥上慌忙逃难的外国人群,以及从桥上走过的日军部队,都是对外白渡桥最真实的记录。”
2005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一群研究生们从“发现灵魂、找回灵魂”这一核心思想出发,尝试着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找回城市和建筑遗产的存在价值。学生记者汤艳发表于《同济报》的文章称:“因为纯粹的文字和静止的画面在外白渡桥面前,显得过于苍白无力。于是,‘发现城市’小组的成员们找来有外白渡桥身影的影像资料,一遍遍地观看,记录下导演们眼中的外白渡桥。”
斯皮尔伯格影片中的镜头,表现的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的场景,历史上真有其事。而许多虚构类电影作品,在表现上海主题时,也不约而同选择了外白渡桥。上海导演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就像电影《苏州河》讲述了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故事,结局的发生地正是在外白渡桥上,牡丹疯狂地奔向外白渡桥,栏杆没有挡住她的步伐,马达在后紧迫不舍。在跃下铁桥前,牡丹带着有些绝望的笑容说:‘如果我变成美人鱼,我会来找你的。’然而河水还是吞没了这段感情。”我的朋友、曾在东方广播电台担任编导的影评人任正说。
不仅是影视演员、上海女生,许多外地游客同样会一眼认出外白渡桥。
“你们快看,这不就是《情深深,雨濛濛》中,陆依萍和何书恒相会的那座桥吗?”从安徽芜湖到上海出差的李萌最喜欢的影视明星,就是她的老乡赵薇。借出差的机会,李萌终于亲眼见到了这座铁桥。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萌,说起有关外白渡桥的作品,她竟是如数家珍:“《情深深,雨濛濛》里这座桥出镜率很高。你还记得张信哲的《用情》吗?这首歌的MTV就是以这座桥为背景拍摄的。还记得毛阿敏唱的《思念》吗?MTV镜头上,也出现过外白渡桥。”李萌拿出数码相机,让人为她留影,“这张照片我一定要放大放到办公桌上,我也在外白渡桥留影喽!”“许多游客在影视剧或者MV中看到过外白渡桥。所以当初考国导的时候这也算一个景点呢,我硬是用英文解释了桥名的由来。如今也算派上大用场了!”导游谈忘竹在桥头对我说。
字里行间的上海情调
“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的,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色车辆和各色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林徽音在《上海百景》中这样写道。在海派文人中,林徽音算得上是一位行动诡秘的奇人。这位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才女林徽因的男子’夏天,经常穿一身黑纺绸的短衫裤,他这一套衣装,一般是上海“白相人’才穿的。林徽音笔下的外白渡桥,过去了80年。不管是80年前还是80年后,上海都不缺所谓的“花样美男”。茅盾的《子夜》,30万字的小说,就是以外白渡桥为小说的开端一一“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以外白渡桥起头,这就是上海。
散文家、《联合早报》记者李永乐的《从外滩到外白渡桥》,则是刚刚发生的故事——“外白渡桥上,一对中年男女引起我的注意。男的拉着手风琴,女的对着过往的行人……两人面前的地上,摆放着个四方盘子,里头有几张小额人民币钞票,边上还竖立一块纸牌,上面写着‘下岗献艺’四个字。不远处有个外地口音的汉子,售卖‘智力玩具’。说来奇怪,地面上的绒毛小猴,能随汉子的口令,做跳、翻、躺等各种动作。汉子强调,玩具不是电动的,到底是什么秘密,你拿出四块钱买下,他就在耳边悄悄告诉你。”不仅仅是散文作家,深圳著名的地产评论员牛刀,面对外白渡桥,竟然能大发诗兴——“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在这儿,我可以牧风追梦吗/真想重做一回/用木枪征战小巷的男孩”。无论是否身在上海,和外白渡桥相关的文字记录林林总总。正像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可无论哪篇文章,字里行间的上海情调,都显出了这座工商业城市的风情。
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的地标,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在上海的人们都希望白天能趴在栏杆上眺望对岸,吹着江风,看零星的海鸥嬉戏在江面上,很是一种享受。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心情却是那样的淡定释然,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晚上,鹅黄色灯光照耀下的外白渡桥,散发出一种上海的气息。
编后
从周末好去处版块推出玩遍上海小街小巷文章之后,不论是微信还是微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路归路桥归桥,和撰稿人探讨下来,上海其实有很多这样知名不知名的好玩地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桥,也是一个看点。杂志今后将不定期推出更多类型的本地游好去处,或许是耳熟能详的小路,又或者如本期一样介绍一些名气大故事多的小桥小河,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多多关注。
每一座桥与众不同又带有故事,撰稿人姜先生建议,想要深入了解上海人骨子里的性格,不妨有空的时候到这些桥上去走走。这一次,姜先生想给我们介绍的是上海从“老底子”开始到现在始终有名的那座:“外白渡桥”。
有河的城市,故事总是沿着河发生。上海的故事里,逃不脱苏州河和黄浦江的缠绵。外白渡桥,它的西边,是苏州河;东边,苏州河水汇入黄浦江……
作为现代工商业城市的上海,外白渡桥犹如江南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嫁接时的一枚定情戒指。而沿着苏州河一路向西,乍浦路桥、河南路桥,在当年也称为二摆渡桥、三摆渡桥。
曾记得巩俐与李保田主演过一部电影一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为张艺谋与巩俐合作的阶段性告一段落。那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影片的名字,来源于上海儿歌。这首儿歌有不同的版本,近我看到“一曲新歌”一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也许许多朋友觉得这是一首旧曲,可对初次见闻的我来说,确实是一曲新歌。
娄烨的电影《苏州河》、《紫蝴蝶》,又是两段关于苏州河畔的故事,特别是《紫蝴蝶》中昏暗的光影,颇符合工业时代上海的色调。
流过记忆的河
苏州河是指吴淞江的上海市区一段,从北新泾到外白渡桥。一百多年前,域外商人来到上海后,因其直达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一开始叫它“通往苏州的河”,简而化之称为苏州河。1848年,英国领事馆与上海道台订立扩大租界的协议时,吴淞江的上海一段正式改名为苏州河,地图上也标上了这个名字。
2000年以后出生的小孩,也许从没有见过苏州河里的拖船。这是—段属于过往岁月的声音与影像。当年长达二十米的船只,成十上百的驳在一起,从苏州河口起航,穿过十九座桥,直达北新泾大苗圃码头。巍巍壮观的航行,支撑起一个城市的日常起居、生命的延续。这条河连接着江南鱼米之乡,曾经源源不断地把优质大米丝绸发送到上海。在铁路未通、公路未建的年代,苏州河承载了过重的负累。
结缘外白渡桥
苏州河日夜流淌,一座座桥梁从无到有,由少而多。外白渡桥曾经是上海的象征,而今依然是旧上海风情万种的标志。可是,“外白渡”?外国人过桥不要钱!一个民族的屈辱与泪水,即使这大桥的钢梁几经刷新,江鸥去了又回,这屈辱与泪水依然埋在心灵深处!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奋起振兴?当然,也有种说法:说河南路桥那地方,原先是个渡口,叫第二摆渡,乍浦路桥那儿叫第一摆渡,外摆渡后来才有,建了桥后约定俗成叫“外摆渡桥”,以讹传讹,变成了外白渡。苏州河上曾经有过多少渡口?每天普渡了多少人?“五百年修得同船渡”,记得1980年代家住苏州河边的两年,那时候摆渡船单程票只要一分钱。儿时的我,曾与多少人结下了千万年的缘?
往西,四川路桥连通虹口与黄浦,没有它,虹口的开发至少得晚三十年!四川路桥的风格与邮政大厦融为一体,气势恢宏,易守难攻。看过电影《战上海》吗?解放军付出巨大的牺牲,才到达河北岸。
文化维系着城市的灵魂。苏州河的西段,华东政法大学静静地躲在中山公园的北面。从当年的圣约翰大学算起,这座有着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与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交相辉映。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有一条安逸的静默的河一一丽娃河。丽娃河畔曾经建成上海最早的郊外度假村,依河傍水,绿草如茵,人们在那儿划船、游泳、骑马、跳舞。可惜毁于八一三日军的炮火。许多年过去,老人们诉说着苏州河的故事。人们眼中苏州河的影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清晨与傍晚。夕阳中泛着金光的河流,蕴含着岁月的沧桑。她不是春潮带雨,也不是风急天高,她只是静静地淌着。她不是曾经沧海,除却巫山,对于她的记忆依然:风情万种,仪态万芳。几多游子,故国难忘,别梦依稀。让我们在怀想她的时候,忘却工业化带给她的遍体伤痕。
伴随一生记忆的桥
我在外白渡桥的铁桥落成纪念铜牌上发现,外白渡桥英文桥名乃是“Garden Bridge”,翻译成中文应是“公园桥”。然而,现实中,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游客,几乎没有人会称之为公园桥,大家都管它叫外白渡桥。
站在桥上,环顾四周。东面是黄浦公园,南面是中山东一路外滩,北面是东大名路、上海大厦,脚下是苏州河。这铁桥连接着黄浦区和虹口区,并且横跨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汇合处,可以说是苏州河的终点。而据说,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外滩是指从外白渡桥到十六铺码头。因此,外白渡桥也可以说是外滩的起始。
苏州府原本是个富甲天下的地界,江南文明的中心,是苏州河两岸人们心中向往之地。上海开埠以后,外国轮船从吴淞口开进黄浦江,将吴淞江称之为苏州河,洋鬼子做梦都想要苏州的丝绸啊。不管是以怎样的屈辱方式,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第一次全面接触。而当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的时候,中国正当辛亥革命的前夜。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的中国,想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初具规模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当时新落成的钢制外白渡桥,犹如江南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嫁接时的定情戒指,犹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逢时的定情戒指。
王安忆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过:“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后来她又在《寻找上海》的文章里补充说:“要追究也很难,这样的地方与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它的性格融合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它对于我们太过真实了,因此,所有的理论性质的概念就都显得虚无了。”
外白渡桥正是这样。
看多了上海日新月异的新建高楼,回望老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铁桥伫立在城市,似乎也是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了。 有个女孩告诉我,她小时候很喜欢乘车经过外白渡桥。因为每次车子下坡的时候,都会有种心—下子往下沉的感觉,整个人软绵绵的。些许紧张中,伴着点小刺激。所以,每次乘车经过外白渡桥的时候,都会有些莫名的小兴奋。
其实,许多人小时候乘电梯时,也会有这种感觉。当电梯下降时,因为惯性,也会感觉心一下子下沉了'这种感觉有些类似坐过山车或乘海盗船,却要温柔许多。
但是,现在的电梯质量好了,外白渡桥的陡坡也修过好多次了,那种小刺激的感觉也荡然无存了。于是,外白渡桥更是像我们用旧的一个手机一般,闭起眼睛都能摸到任何一个按键。
有河的城市里发生的故事总是沿河生发,俄国沙皇送礼物给法国,就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桥放在塞纳河上。外白渡桥虽然并非是谁送的什么礼物,可伴随着铁桥,伴随着国门开启,留下许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对于许多上海市民来说,这座桥又如同身边许多物与事一样,是伴随一生的记忆。
影像中的“上海LOGO”
外白渡桥已是电影里的常客,在把上海定格成明信片一样的电影《大城小事》中,一开场黎明就开车驶过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
“虽然很多时候,外白渡桥只是作为很多影片中的背景,同学们还是辨认出了它的身影。斯皮尔伯格的影片《太阳帝国》中,二战时外白渡桥上慌忙逃难的外国人群,以及从桥上走过的日军部队,都是对外白渡桥最真实的记录。”
2005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一群研究生们从“发现灵魂、找回灵魂”这一核心思想出发,尝试着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找回城市和建筑遗产的存在价值。学生记者汤艳发表于《同济报》的文章称:“因为纯粹的文字和静止的画面在外白渡桥面前,显得过于苍白无力。于是,‘发现城市’小组的成员们找来有外白渡桥身影的影像资料,一遍遍地观看,记录下导演们眼中的外白渡桥。”
斯皮尔伯格影片中的镜头,表现的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的场景,历史上真有其事。而许多虚构类电影作品,在表现上海主题时,也不约而同选择了外白渡桥。上海导演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就像电影《苏州河》讲述了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故事,结局的发生地正是在外白渡桥上,牡丹疯狂地奔向外白渡桥,栏杆没有挡住她的步伐,马达在后紧迫不舍。在跃下铁桥前,牡丹带着有些绝望的笑容说:‘如果我变成美人鱼,我会来找你的。’然而河水还是吞没了这段感情。”我的朋友、曾在东方广播电台担任编导的影评人任正说。
不仅是影视演员、上海女生,许多外地游客同样会一眼认出外白渡桥。
“你们快看,这不就是《情深深,雨濛濛》中,陆依萍和何书恒相会的那座桥吗?”从安徽芜湖到上海出差的李萌最喜欢的影视明星,就是她的老乡赵薇。借出差的机会,李萌终于亲眼见到了这座铁桥。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萌,说起有关外白渡桥的作品,她竟是如数家珍:“《情深深,雨濛濛》里这座桥出镜率很高。你还记得张信哲的《用情》吗?这首歌的MTV就是以这座桥为背景拍摄的。还记得毛阿敏唱的《思念》吗?MTV镜头上,也出现过外白渡桥。”李萌拿出数码相机,让人为她留影,“这张照片我一定要放大放到办公桌上,我也在外白渡桥留影喽!”“许多游客在影视剧或者MV中看到过外白渡桥。所以当初考国导的时候这也算一个景点呢,我硬是用英文解释了桥名的由来。如今也算派上大用场了!”导游谈忘竹在桥头对我说。
字里行间的上海情调
“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的,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色车辆和各色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林徽音在《上海百景》中这样写道。在海派文人中,林徽音算得上是一位行动诡秘的奇人。这位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才女林徽因的男子’夏天,经常穿一身黑纺绸的短衫裤,他这一套衣装,一般是上海“白相人’才穿的。林徽音笔下的外白渡桥,过去了80年。不管是80年前还是80年后,上海都不缺所谓的“花样美男”。茅盾的《子夜》,30万字的小说,就是以外白渡桥为小说的开端一一“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以外白渡桥起头,这就是上海。
散文家、《联合早报》记者李永乐的《从外滩到外白渡桥》,则是刚刚发生的故事——“外白渡桥上,一对中年男女引起我的注意。男的拉着手风琴,女的对着过往的行人……两人面前的地上,摆放着个四方盘子,里头有几张小额人民币钞票,边上还竖立一块纸牌,上面写着‘下岗献艺’四个字。不远处有个外地口音的汉子,售卖‘智力玩具’。说来奇怪,地面上的绒毛小猴,能随汉子的口令,做跳、翻、躺等各种动作。汉子强调,玩具不是电动的,到底是什么秘密,你拿出四块钱买下,他就在耳边悄悄告诉你。”不仅仅是散文作家,深圳著名的地产评论员牛刀,面对外白渡桥,竟然能大发诗兴——“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在这儿,我可以牧风追梦吗/真想重做一回/用木枪征战小巷的男孩”。无论是否身在上海,和外白渡桥相关的文字记录林林总总。正像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可无论哪篇文章,字里行间的上海情调,都显出了这座工商业城市的风情。
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的地标,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在上海的人们都希望白天能趴在栏杆上眺望对岸,吹着江风,看零星的海鸥嬉戏在江面上,很是一种享受。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心情却是那样的淡定释然,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晚上,鹅黄色灯光照耀下的外白渡桥,散发出一种上海的气息。
编后
从周末好去处版块推出玩遍上海小街小巷文章之后,不论是微信还是微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路归路桥归桥,和撰稿人探讨下来,上海其实有很多这样知名不知名的好玩地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桥,也是一个看点。杂志今后将不定期推出更多类型的本地游好去处,或许是耳熟能详的小路,又或者如本期一样介绍一些名气大故事多的小桥小河,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