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
从当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头兵,从中国科研中心到中国创新中心,再到未来全球新兴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正在一步步走向国际化。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2008年10月22~25日在广西南宁举办。届时,中关村将首次组织数十家园区企业参展,这届东盟博览会将是中关村实行国际化战略、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近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
国际化短板
《经济》:中关村成立20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任冉齐:从开始酝酿,中关村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中关村成立电子一条街是孕育阶段,此后到1998年是起步发展阶段,1999年到今年上了更大的台阶,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关村成为我们国家55个高新区的排头兵,经济总量占55个排头兵的七分之一,去年销售额9600亿元,今年过万亿没问题。
《经济》:中关村未来20年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新兴创新中心,那么,现在面临怎样的挑战?
任冉齐: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就提出了中关村“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要求,即中关村要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现在我们在国内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发展要在国际上成为创新的中心,而且是有影响的重要的中心,那么,光靠我们现在这样的基础是不行的。
目前的挑战就是“走出去”,这块还缺乏经验。我们希望“走出去”使企业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没有企业支撑,技术创新靠研究院靠大学是支撑不起来的。所以,必须有一批骨干企业,从这点讲,各个园区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
中关村要想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成为世界一流的园区,要成为一个国际上有地位的创新的中心,那么,它的国际化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必经之路。
《经济》:一般来说,国际化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中关村的国际化具体内涵是什么?
任冉齐:这个两个方面都包括,现在的世界经济是一体化,或者叫做经济地球村,所以,完全脱离这个大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包括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首先就是要素的聚集,这一点讲我们期望中关村首先要成为创新的中心就是要有国际一流的人才,这包括我们自己培养的,有我们的留学生,也有外国人。吸引各国大量的人到这里来这是有条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它有最好的科研条件、最好的科研环境。所以,高素质的各方面的人才流向美国,中国现在的上升的趋势使我们基本具备了这样一个前提。中关村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所以,中国具备了这样一个基本条件,但是这个条件怎么变成现实,它必须在点上变成现实,我们认为中关村是一个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关村肯定是吸引国际高端资源的汇集区。
其次,就是作为载体的企业。这种资源不会自动地流向你,中关村必须有个载体使得这些人进来,就是企业,所以,中关村企业要发展壮大,我说的企业不一定是国资,是指中关村注册在这的企业,至于它的背景是跨国公司也好,是什么也好,我认为都是中关村的企业。
当然,民族品牌很重要,中关村的企业除了跨国公司本来就是世界化的公司,那么,这种因素我们要继续引进,但是我们民族品牌的企业我们也必须发展,中国必须有自己品牌的民族企业的成长,像联想,像方正,紫光等。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要成为世界一流、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就必须把国际上的各种要素聚集在中关村,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比如我们有70多个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这里。它带来了很多要素,人才的,资本的,技术的要素等。
但光靠这个不行。中国是大国,必须要自己创新,所以,我的理解是发展企业,这里企业主要是指民族品牌。要培育一批在这的企业而不是一批拿来的企业,就像联想从最早那么一个小传达室成为今天世界500强之一,必须逐渐培养一批像联想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中关村才能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
反过来讲,企业怎么能成长壮大,光靠国内市场是不行的。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必须让这个品牌和企业走向国际。
借东盟跳板
《经济》:这次我们组织了50家企业参加“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什么我们会首先考虑东盟,而不是别的?
任冉齐:这源于我们对国际市场一个认识,以及对中国品牌市场的认识。我们做了各方面的调研,园区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小型企业谈不到“走出去”,因为它不具备这个条件,它还在成长。企业“走出去”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所以不能讲所有的企业都鼓励“走出去”,一定是中型以上企业。
那么走向哪呢?我们考察了一些领域,像软件外包产品,我们主要走向美国,因为它有市场。其他的产品恐怕直接走向美国、欧洲困难大,因为我们的品牌号召力不够。我们很多很好的产品,质量不差,价格便宜,到了欧洲最大的两个电器连锁超市却没有中国品牌。他们卖松下卖索尼卖三星可以,中国的没有品牌号召力,如果卖中国的,价格是便宜,但是做宣传做广告做服务的投入算下来并不便宜。也就是直接拿日本的品牌,虽然价格高,但是其他费用就省了。
所以,我们的产品进入欧美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别人原来的销售网络体系,我们只能自己建,而自己建设绝不是一般企业能承担的,只有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才可以。
我们最终选了三个方向,东南亚、中东,还有拉美。在这两个地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是很大的。
《经济》:这是首次以园区的组织形式出去的吗?
任冉齐:我们组织去拉斯维加去德国我们都组织过,那是直接到国外去。东盟我们以前没有组织过,这是第一次。整个东盟博览会是一个个非常好的平台。去年我们去考察,发现国内很多展览会真正有国际化水平,东盟算最好的之一。现在我们自己就有这么个好的平台,干吗不用呢,所以,今年我们组织园区的企业去试一试。
《经济》:这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任冉齐:这个成本更低,我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是一个永久性的博览会,我觉得它是一个真正的,起码面向东盟十国的,相关国家真正参与的博览会。现在很多国际博览会都是自己跟自己玩的,并没有真正的国际。这次不仅仅是博览会,它包括很多内容,也是东盟十国和我们对话的一个窗口。我们想借助一个这样的平台,展览会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只是一个方法或手段,通过这个进入东南亚市场,因为东南亚相对来说文化背景、市场需求跟我们差不多,它的弱势是经济不发达,成本比较高,但是我们有机会。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产品相对比较便宜。
同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把企业的需求和相关方面做了对接,在北京我们联系了东盟国家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我们到那除了展览,还要召集这些有可能的贸易合作伙伴进行对接。
希望这是一个起步,然后明年在这个基础上能实现我们重点的点对点联系,然后组织去做一次这种推荐,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
《经济》:如何预期这次参加博览会的实际效果?
任冉齐:东盟博览会是有主题的,这次以信息技术为主题,正好符合我们。和东盟博览会的关系也要看我们的实际效果,如果效果好,下届还会参加。如果效果不好,可能我们会直接去开我们的推荐,这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我更多的期望这是个很好的平台。虽然主题不一样,但是它是综合性的。当然,这个也要看企业自己的感觉,我们不想强推这个事情,如果企业觉得好,那它有积极性,就再组织一次。
助力企业“走出去”
《经济》:除了跟各国使馆做信息沟通以外,你们还为组织企业去提供哪些服务?
任冉齐:我们的工作是一个系统,第一,我们整个鼓励企业“走出去”,将来有个具体的服务方案,这种为企业服务的方案是比较新的,这个方案正在制订中。这次是我们的一个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实践,看看企业到那有什么机会,还差哪些需求,针对需求政府该怎么服务。假如去了以后需要做买卖,这个买卖有什么问题,需要哪方面的服务。
中关村“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卖商品,高技术服务方面我们是弱者。我们的品牌效应不行,就得用配套的技术方案。那这个服务就很复杂,单靠企业不行,比如我们中国的数字电视的标准,要和欧盟、日本标准进行竞争。产品卖到古巴、秘鲁都得请我们去测试,这个服务工作单靠企业来承担成本太高了,一次测试就几百万元。但是价值非常大,一旦获得了,中国标准“走出去”了,会带来中国产品服务专家等,高科技的产品“走出去”都是和技术服务扯在一块的。这个“走出去”,涉及人家对你的技术和标准的一个认可,所以,政府要服务。
“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的系统化的支持企业的服务方案。想通过东盟这个点看看,企业是主体意识,我们在展览会中不拉郎配,我们在选企业时是有门槛的。首先是企业愿意“走出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助力。
这次报名的有200多家,我们选了50家企业。因为在博览会的位置只有1300平方米左右。我们要选,第一是原来有基础的,在东南亚已经试水的,也有目标的。另外一些是产业联盟,我们想推动数字电视,在拉美获得了初步的可能性,在东南亚能不能试试?这是国家的整体行为,不是卖产品的。
《经济》:中关村有2万家企业,如何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
任冉齐:从销售额看,过千亿的企业我们有3家到7家。这些企业不用担心“走出去”的问题,人家自己就“走出去”了。第二个年销售额在百亿到千亿之间的,大约在80家到100家,这批企业也有很多自己“走出去”的,不用借助政府的。还有一个亿到十个亿之间的,有800家。“走出去”的企业必须要过亿,如果没有过亿的企业,一个具体的机会做点买卖的,但这不叫“走出去”,这叫做买卖。
真正“走出去”是在这个市场中能真正进去的。所以,这800家又分布在各个行业,所以这次有200家报名就不错了。还有一批企业在年销售额5000万到1个亿的是400家,剩下的1000万到5000万是2000多家。剩下的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所以,企业“走出去”绝不是低成本的事情,企业必须有来源来养着它。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还有可能性。
从当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头兵,从中国科研中心到中国创新中心,再到未来全球新兴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正在一步步走向国际化。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2008年10月22~25日在广西南宁举办。届时,中关村将首次组织数十家园区企业参展,这届东盟博览会将是中关村实行国际化战略、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近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
国际化短板
《经济》:中关村成立20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任冉齐:从开始酝酿,中关村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中关村成立电子一条街是孕育阶段,此后到1998年是起步发展阶段,1999年到今年上了更大的台阶,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关村成为我们国家55个高新区的排头兵,经济总量占55个排头兵的七分之一,去年销售额9600亿元,今年过万亿没问题。
《经济》:中关村未来20年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新兴创新中心,那么,现在面临怎样的挑战?
任冉齐: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就提出了中关村“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要求,即中关村要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现在我们在国内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发展要在国际上成为创新的中心,而且是有影响的重要的中心,那么,光靠我们现在这样的基础是不行的。
目前的挑战就是“走出去”,这块还缺乏经验。我们希望“走出去”使企业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没有企业支撑,技术创新靠研究院靠大学是支撑不起来的。所以,必须有一批骨干企业,从这点讲,各个园区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
中关村要想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成为世界一流的园区,要成为一个国际上有地位的创新的中心,那么,它的国际化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必经之路。
《经济》:一般来说,国际化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中关村的国际化具体内涵是什么?
任冉齐:这个两个方面都包括,现在的世界经济是一体化,或者叫做经济地球村,所以,完全脱离这个大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包括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首先就是要素的聚集,这一点讲我们期望中关村首先要成为创新的中心就是要有国际一流的人才,这包括我们自己培养的,有我们的留学生,也有外国人。吸引各国大量的人到这里来这是有条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它有最好的科研条件、最好的科研环境。所以,高素质的各方面的人才流向美国,中国现在的上升的趋势使我们基本具备了这样一个前提。中关村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所以,中国具备了这样一个基本条件,但是这个条件怎么变成现实,它必须在点上变成现实,我们认为中关村是一个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关村肯定是吸引国际高端资源的汇集区。
其次,就是作为载体的企业。这种资源不会自动地流向你,中关村必须有个载体使得这些人进来,就是企业,所以,中关村企业要发展壮大,我说的企业不一定是国资,是指中关村注册在这的企业,至于它的背景是跨国公司也好,是什么也好,我认为都是中关村的企业。
当然,民族品牌很重要,中关村的企业除了跨国公司本来就是世界化的公司,那么,这种因素我们要继续引进,但是我们民族品牌的企业我们也必须发展,中国必须有自己品牌的民族企业的成长,像联想,像方正,紫光等。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要成为世界一流、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就必须把国际上的各种要素聚集在中关村,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比如我们有70多个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这里。它带来了很多要素,人才的,资本的,技术的要素等。
但光靠这个不行。中国是大国,必须要自己创新,所以,我的理解是发展企业,这里企业主要是指民族品牌。要培育一批在这的企业而不是一批拿来的企业,就像联想从最早那么一个小传达室成为今天世界500强之一,必须逐渐培养一批像联想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中关村才能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
反过来讲,企业怎么能成长壮大,光靠国内市场是不行的。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必须让这个品牌和企业走向国际。
借东盟跳板
《经济》:这次我们组织了50家企业参加“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什么我们会首先考虑东盟,而不是别的?
任冉齐:这源于我们对国际市场一个认识,以及对中国品牌市场的认识。我们做了各方面的调研,园区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小型企业谈不到“走出去”,因为它不具备这个条件,它还在成长。企业“走出去”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所以不能讲所有的企业都鼓励“走出去”,一定是中型以上企业。
那么走向哪呢?我们考察了一些领域,像软件外包产品,我们主要走向美国,因为它有市场。其他的产品恐怕直接走向美国、欧洲困难大,因为我们的品牌号召力不够。我们很多很好的产品,质量不差,价格便宜,到了欧洲最大的两个电器连锁超市却没有中国品牌。他们卖松下卖索尼卖三星可以,中国的没有品牌号召力,如果卖中国的,价格是便宜,但是做宣传做广告做服务的投入算下来并不便宜。也就是直接拿日本的品牌,虽然价格高,但是其他费用就省了。
所以,我们的产品进入欧美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别人原来的销售网络体系,我们只能自己建,而自己建设绝不是一般企业能承担的,只有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才可以。
我们最终选了三个方向,东南亚、中东,还有拉美。在这两个地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是很大的。
《经济》:这是首次以园区的组织形式出去的吗?
任冉齐:我们组织去拉斯维加去德国我们都组织过,那是直接到国外去。东盟我们以前没有组织过,这是第一次。整个东盟博览会是一个个非常好的平台。去年我们去考察,发现国内很多展览会真正有国际化水平,东盟算最好的之一。现在我们自己就有这么个好的平台,干吗不用呢,所以,今年我们组织园区的企业去试一试。
《经济》:这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任冉齐:这个成本更低,我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是一个永久性的博览会,我觉得它是一个真正的,起码面向东盟十国的,相关国家真正参与的博览会。现在很多国际博览会都是自己跟自己玩的,并没有真正的国际。这次不仅仅是博览会,它包括很多内容,也是东盟十国和我们对话的一个窗口。我们想借助一个这样的平台,展览会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只是一个方法或手段,通过这个进入东南亚市场,因为东南亚相对来说文化背景、市场需求跟我们差不多,它的弱势是经济不发达,成本比较高,但是我们有机会。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产品相对比较便宜。
同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把企业的需求和相关方面做了对接,在北京我们联系了东盟国家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我们到那除了展览,还要召集这些有可能的贸易合作伙伴进行对接。
希望这是一个起步,然后明年在这个基础上能实现我们重点的点对点联系,然后组织去做一次这种推荐,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
《经济》:如何预期这次参加博览会的实际效果?
任冉齐:东盟博览会是有主题的,这次以信息技术为主题,正好符合我们。和东盟博览会的关系也要看我们的实际效果,如果效果好,下届还会参加。如果效果不好,可能我们会直接去开我们的推荐,这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我更多的期望这是个很好的平台。虽然主题不一样,但是它是综合性的。当然,这个也要看企业自己的感觉,我们不想强推这个事情,如果企业觉得好,那它有积极性,就再组织一次。
助力企业“走出去”
《经济》:除了跟各国使馆做信息沟通以外,你们还为组织企业去提供哪些服务?
任冉齐:我们的工作是一个系统,第一,我们整个鼓励企业“走出去”,将来有个具体的服务方案,这种为企业服务的方案是比较新的,这个方案正在制订中。这次是我们的一个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实践,看看企业到那有什么机会,还差哪些需求,针对需求政府该怎么服务。假如去了以后需要做买卖,这个买卖有什么问题,需要哪方面的服务。
中关村“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卖商品,高技术服务方面我们是弱者。我们的品牌效应不行,就得用配套的技术方案。那这个服务就很复杂,单靠企业不行,比如我们中国的数字电视的标准,要和欧盟、日本标准进行竞争。产品卖到古巴、秘鲁都得请我们去测试,这个服务工作单靠企业来承担成本太高了,一次测试就几百万元。但是价值非常大,一旦获得了,中国标准“走出去”了,会带来中国产品服务专家等,高科技的产品“走出去”都是和技术服务扯在一块的。这个“走出去”,涉及人家对你的技术和标准的一个认可,所以,政府要服务。
“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的系统化的支持企业的服务方案。想通过东盟这个点看看,企业是主体意识,我们在展览会中不拉郎配,我们在选企业时是有门槛的。首先是企业愿意“走出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助力。
这次报名的有200多家,我们选了50家企业。因为在博览会的位置只有1300平方米左右。我们要选,第一是原来有基础的,在东南亚已经试水的,也有目标的。另外一些是产业联盟,我们想推动数字电视,在拉美获得了初步的可能性,在东南亚能不能试试?这是国家的整体行为,不是卖产品的。
《经济》:中关村有2万家企业,如何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服务?
任冉齐:从销售额看,过千亿的企业我们有3家到7家。这些企业不用担心“走出去”的问题,人家自己就“走出去”了。第二个年销售额在百亿到千亿之间的,大约在80家到100家,这批企业也有很多自己“走出去”的,不用借助政府的。还有一个亿到十个亿之间的,有800家。“走出去”的企业必须要过亿,如果没有过亿的企业,一个具体的机会做点买卖的,但这不叫“走出去”,这叫做买卖。
真正“走出去”是在这个市场中能真正进去的。所以,这800家又分布在各个行业,所以这次有200家报名就不错了。还有一批企业在年销售额5000万到1个亿的是400家,剩下的1000万到5000万是2000多家。剩下的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所以,企业“走出去”绝不是低成本的事情,企业必须有来源来养着它。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还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