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它不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现实的、不断生成的课程。儿童是灵动的生命体,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预想不到的“小插曲”发生,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追求动态生成的美丽,让儿童在课堂的引导下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世界。
关键词: 动态生成 捕捉 善待 尊重
品德课堂是迷人的。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实施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课堂富有创新性。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问题、情况,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引导,产生不同的结果,课堂中不断迸射生命之火花。
品德课堂是迷人的。品德课堂本就是人与人相知相会的课堂,在这里有人与人心灵的相撞,有人与人情意的相融,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事情发生。属于人的世界是迷人的世界。
尽管教师在课前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动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捕捉难得的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和细胞,细节成就成功,细节成就完美。”鲁洁教授认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塑造着孩子的品性和人格。”对于品德学科教学来说,细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道德就渗透在许多细节之中。
案例1:《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2课《真正的友谊》教学片段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好朋友之间的悄悄话”。当老师宣布,可以坐到好朋友身边时,课堂很热闹。两三个或者四五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又搂又抱,天真烂漫亲切可心,亲密无间让人羡慕。可是教室中也有一位同学神情落寞,独自伏在桌上,不时地看看四周,眼中充满期盼。
师走过去,悄悄地问一个同学:他为什么没有朋友?
生:他成绩不好,没有人跟他玩。
老师听了一愣,随即笑容满面地来到那个女同学面前,热情地伸出手说:“我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望着老师,半天才伸出手来,然后,低下头开心地笑了。
别的同学见老师与他交朋友,也羡慕地凑过来。
师:“让我们都成为好朋友,行吗?”
于是,一双手,两双手……都叠在了一起。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天堂、一个世界。新课标提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捕捉细节,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管是响亮的或是轻微的、理直气壮的或是胆怯的……欣赏学生,及时地把好的东西聚起来,在学生中集波成浪,师生共同推动课堂前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进步和发展,才是真正关注儿童。在课堂中我及时捕捉到那位女生的细微表情,通过师生对话了解情况,我走进她的世界,站在她的立场,以她的角度看问题,加以辨析,准确判断出富有意义的信息,读懂她的心灵,我相机与学生进行令人动容的心灵之约。看到学生的发展,那一刻我感到做一名品德老师是幸福的,因为我享有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最善良的情感。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作的一个词语,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就是由诸多细节构成的,很多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关注细节,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甚至学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都是点燃课堂时而出现的亮点,教师真的需要一双慧眼,用心聆听课堂教学中无声的语言,生成别样精彩。
二、尊重美丽的意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强调让孩子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调动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参与课堂生活,自主解决问题,而这一切皆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氛围。在这样的新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当教师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时如果能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1课《在公共汽车上》
本课中有个“实话实说”环节,曹阳同学从学校坐公共汽车回家。车上拥挤,好长时间才等到一个座位,车开了一站,上来一位行动不太方便的老奶奶,站在他旁边……这时,如果你是曹阳你会怎样做?当你这样做时,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想了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
生1:如果我是曹阳,我会立马起身,把老奶奶扶到自己座位上让她坐下。因为老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太方便,应该给老奶奶让座。
此后,一连几个同学说的都是让座,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得到了一片赞同。又一个同学举手了——
生2:如果我是曹阳,我不会把座位全让给老奶奶,我会朝边上坐坐,让老奶奶和我合坐。这样,既照顾了老奶奶,又没有累着自己,不是两全其美吗?
师: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待人处事可以寻求这种共赢得办法。
生3:如果我是曹阳,我想跟老奶奶商量,让她先坐一会儿,我再坐一会儿。因为我长得胖,两个人挤在一起,不好坐。(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哄笑,这位同学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我有点累,特别想多坐一会儿。 师:这种办法也不错,你关心老奶奶,老奶奶也一定会理解你的,大家都应该互相关爱呀!
生4:我能不让座吗?(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大声问道)
这个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刚才还有些吵闹的教室立刻一片安静,大家看看她,又看看我,都等着我的回答。
我朝她笑了笑:为什么你不愿意让座呢?
生4:如果我生病了,头昏沉沉的,一点力气也没有,特别难受。可以不让座吗?
师: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老奶奶需要大家照顾,病人也需要大家的关心啊!
生:我认为有些时候,比如生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不让座。
(听完大家的回答,那位女生点了点头,一脸释然地坐了下来。)
师:刚才同学们真的是“实话实说”。说出了心里话。我认为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不让座。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面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而且行动又不太方便,看到她,想到自己的奶奶,你们一定不忍心不让座的。
同学们懂事地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案例中的课堂不是预设的课堂,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碰撞,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流程的优化组合,使原有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益,促使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让这些生存的课程资源丰富品德课堂,使品德课堂成为具有生命的动态课堂。
三、善待真实的错误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课堂生成都是源于学生真实想法,毫无虚假,这是独创且不可再生的,如不抓住,稍纵即逝。当课堂中出现与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目标背道而驰的声音时,我们不能立即打住这种声音让课堂顺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走,实现课时目标,这样就体现不了尊重学生的教学民主,继而拉开师生距离,即使把课上完,也是非常空洞,等于做无用功。面对“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应是尊重的、民主的。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多种声音,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畅所欲言,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案例3:《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不任性”
当孩子交流“克服任性”的方法时,忽然教室的某处传来一声轻轻的自言自语:“这些办法千万不能让我爸爸知道。”老师听后亲切地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告诉我吗?”
生:如果让我爸爸知道的话,那我下次就不能达到我的目的了。
师:大家的想法和他一样吗?
(教室里立刻就乱成了一锅粥,“一样”、“不同意”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辩。)
师:不如我们就开个现场辩论会吧!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绿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
(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认为应该告诉爸爸的红队只有几个人。)
红:我觉得应该告诉爸爸,把这些方法告诉爸爸的话,爸爸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绿:可是,如果告诉爸爸的话,你想要这个,爸爸不给,你想要那个,爸爸也不给,那么还不如不告诉爸爸呢!
红:可是当你任性时,爸爸就是不同意,你哭闹也是不行的,还不如不任性,省得让别人看你的笑话。
红:我还想说,如果你确实需要一个东西的话,你可以和你的爸爸好好谈一谈,如果你的家长认为你说得有道理,肯定会答应你的要求的。根本用不着任性。所以,我觉得应该告诉爸爸。
(有些绿队的同学改变了主意,加入了红队。)
绿:和爸爸妈妈任性不行的话,可以向爷爷奶奶求救,这样肯定行。
红:爷爷奶奶又不能跟你一辈子。如果你长大工作了,也和你的领导任性啊?
(加入红队的人更多了。)
绿:现在我还小,任性没关系的,长大不任性就可以了。
红:现在老是任性,就养成习惯了。长大了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的。到时候,吃苦了就来不及了。
(绿队的最后两名队员哑口无言,只好认输,也改变了想法。)
在本案例中,教师之所以如此坦然地欢迎学生“打横炮”,就是因为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的生成性。面对“另类”的声音,教师不能弃而不管,而必须及时捕捉,恰当处理,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和资源。在品德课上,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孩子们的德行进一步建构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充分相信孩子可以自主解决问题,采用适当方式积极进行引导,解决问题,这样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才能被有效利用。让课堂上那个看似偏离正题的小小插曲,在教师的恰当利用与引导下,使幽幽小径通向更深远处,达到“曲径通幽意更远”的效果。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的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品德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只要我们能把握住这些琳琅满目、稍瞬即逝地生成,调控好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成,那么教学就会有“润物细无声”的和谐,课堂就会处处洋溢着“水到渠成”的自然。
品德课堂是迷人的,因为这是一个富有动感的课堂,一个洋溢着情意的课堂,也是一个激发运思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
[2]潘慧芳,主编.走进德育课堂.
关键词: 动态生成 捕捉 善待 尊重
品德课堂是迷人的。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实施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课堂富有创新性。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问题、情况,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引导,产生不同的结果,课堂中不断迸射生命之火花。
品德课堂是迷人的。品德课堂本就是人与人相知相会的课堂,在这里有人与人心灵的相撞,有人与人情意的相融,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事情发生。属于人的世界是迷人的世界。
尽管教师在课前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动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捕捉难得的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和细胞,细节成就成功,细节成就完美。”鲁洁教授认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塑造着孩子的品性和人格。”对于品德学科教学来说,细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道德就渗透在许多细节之中。
案例1:《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2课《真正的友谊》教学片段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好朋友之间的悄悄话”。当老师宣布,可以坐到好朋友身边时,课堂很热闹。两三个或者四五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又搂又抱,天真烂漫亲切可心,亲密无间让人羡慕。可是教室中也有一位同学神情落寞,独自伏在桌上,不时地看看四周,眼中充满期盼。
师走过去,悄悄地问一个同学:他为什么没有朋友?
生:他成绩不好,没有人跟他玩。
老师听了一愣,随即笑容满面地来到那个女同学面前,热情地伸出手说:“我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望着老师,半天才伸出手来,然后,低下头开心地笑了。
别的同学见老师与他交朋友,也羡慕地凑过来。
师:“让我们都成为好朋友,行吗?”
于是,一双手,两双手……都叠在了一起。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天堂、一个世界。新课标提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捕捉细节,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管是响亮的或是轻微的、理直气壮的或是胆怯的……欣赏学生,及时地把好的东西聚起来,在学生中集波成浪,师生共同推动课堂前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进步和发展,才是真正关注儿童。在课堂中我及时捕捉到那位女生的细微表情,通过师生对话了解情况,我走进她的世界,站在她的立场,以她的角度看问题,加以辨析,准确判断出富有意义的信息,读懂她的心灵,我相机与学生进行令人动容的心灵之约。看到学生的发展,那一刻我感到做一名品德老师是幸福的,因为我享有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最善良的情感。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作的一个词语,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就是由诸多细节构成的,很多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关注细节,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甚至学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都是点燃课堂时而出现的亮点,教师真的需要一双慧眼,用心聆听课堂教学中无声的语言,生成别样精彩。
二、尊重美丽的意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强调让孩子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调动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参与课堂生活,自主解决问题,而这一切皆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氛围。在这样的新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当教师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时如果能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1课《在公共汽车上》
本课中有个“实话实说”环节,曹阳同学从学校坐公共汽车回家。车上拥挤,好长时间才等到一个座位,车开了一站,上来一位行动不太方便的老奶奶,站在他旁边……这时,如果你是曹阳你会怎样做?当你这样做时,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想了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
生1:如果我是曹阳,我会立马起身,把老奶奶扶到自己座位上让她坐下。因为老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太方便,应该给老奶奶让座。
此后,一连几个同学说的都是让座,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得到了一片赞同。又一个同学举手了——
生2:如果我是曹阳,我不会把座位全让给老奶奶,我会朝边上坐坐,让老奶奶和我合坐。这样,既照顾了老奶奶,又没有累着自己,不是两全其美吗?
师: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待人处事可以寻求这种共赢得办法。
生3:如果我是曹阳,我想跟老奶奶商量,让她先坐一会儿,我再坐一会儿。因为我长得胖,两个人挤在一起,不好坐。(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哄笑,这位同学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我有点累,特别想多坐一会儿。 师:这种办法也不错,你关心老奶奶,老奶奶也一定会理解你的,大家都应该互相关爱呀!
生4:我能不让座吗?(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大声问道)
这个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刚才还有些吵闹的教室立刻一片安静,大家看看她,又看看我,都等着我的回答。
我朝她笑了笑:为什么你不愿意让座呢?
生4:如果我生病了,头昏沉沉的,一点力气也没有,特别难受。可以不让座吗?
师: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老奶奶需要大家照顾,病人也需要大家的关心啊!
生:我认为有些时候,比如生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不让座。
(听完大家的回答,那位女生点了点头,一脸释然地坐了下来。)
师:刚才同学们真的是“实话实说”。说出了心里话。我认为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不让座。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面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而且行动又不太方便,看到她,想到自己的奶奶,你们一定不忍心不让座的。
同学们懂事地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案例中的课堂不是预设的课堂,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碰撞,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流程的优化组合,使原有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益,促使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让这些生存的课程资源丰富品德课堂,使品德课堂成为具有生命的动态课堂。
三、善待真实的错误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课堂生成都是源于学生真实想法,毫无虚假,这是独创且不可再生的,如不抓住,稍纵即逝。当课堂中出现与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目标背道而驰的声音时,我们不能立即打住这种声音让课堂顺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走,实现课时目标,这样就体现不了尊重学生的教学民主,继而拉开师生距离,即使把课上完,也是非常空洞,等于做无用功。面对“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应是尊重的、民主的。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多种声音,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畅所欲言,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案例3:《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不任性”
当孩子交流“克服任性”的方法时,忽然教室的某处传来一声轻轻的自言自语:“这些办法千万不能让我爸爸知道。”老师听后亲切地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告诉我吗?”
生:如果让我爸爸知道的话,那我下次就不能达到我的目的了。
师:大家的想法和他一样吗?
(教室里立刻就乱成了一锅粥,“一样”、“不同意”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辩。)
师:不如我们就开个现场辩论会吧!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绿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
(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认为应该告诉爸爸的红队只有几个人。)
红:我觉得应该告诉爸爸,把这些方法告诉爸爸的话,爸爸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绿:可是,如果告诉爸爸的话,你想要这个,爸爸不给,你想要那个,爸爸也不给,那么还不如不告诉爸爸呢!
红:可是当你任性时,爸爸就是不同意,你哭闹也是不行的,还不如不任性,省得让别人看你的笑话。
红:我还想说,如果你确实需要一个东西的话,你可以和你的爸爸好好谈一谈,如果你的家长认为你说得有道理,肯定会答应你的要求的。根本用不着任性。所以,我觉得应该告诉爸爸。
(有些绿队的同学改变了主意,加入了红队。)
绿:和爸爸妈妈任性不行的话,可以向爷爷奶奶求救,这样肯定行。
红:爷爷奶奶又不能跟你一辈子。如果你长大工作了,也和你的领导任性啊?
(加入红队的人更多了。)
绿:现在我还小,任性没关系的,长大不任性就可以了。
红:现在老是任性,就养成习惯了。长大了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的。到时候,吃苦了就来不及了。
(绿队的最后两名队员哑口无言,只好认输,也改变了想法。)
在本案例中,教师之所以如此坦然地欢迎学生“打横炮”,就是因为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的生成性。面对“另类”的声音,教师不能弃而不管,而必须及时捕捉,恰当处理,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和资源。在品德课上,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孩子们的德行进一步建构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充分相信孩子可以自主解决问题,采用适当方式积极进行引导,解决问题,这样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才能被有效利用。让课堂上那个看似偏离正题的小小插曲,在教师的恰当利用与引导下,使幽幽小径通向更深远处,达到“曲径通幽意更远”的效果。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的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品德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只要我们能把握住这些琳琅满目、稍瞬即逝地生成,调控好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成,那么教学就会有“润物细无声”的和谐,课堂就会处处洋溢着“水到渠成”的自然。
品德课堂是迷人的,因为这是一个富有动感的课堂,一个洋溢着情意的课堂,也是一个激发运思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
[2]潘慧芳,主编.走进德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