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从工作8年的《半岛晨报》庄河记者站调到报社总部当夜班编辑,从此开始了7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今年5月中旬,听说我从大连回到庄河工作,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上高一的儿子高兴地笑出了声。儿子对他妈说,这回你不用再孤单了,我爸可以天天陪着你了。
幸福来得太突然。其实,从决定离开工作15年的专业媒体,正式来庄河市慈善总会上班,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感叹回家真好的同时,我不得不感谢缘分和命运的安排。
我和慈善的缘分始于11年前,也就是庄河市慈善总会成立当天的采访。当记者的8年间,由庄河市慈善总会牵线,我采写发表了大量有关庄河慈善的稿件,从孝心少年王杰炜到助学楷模高景艳,从交通义工刘振河到教师义工梁守军,从帮助贫困考生上大学到“最美母亲”评选,一大批报道均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我对庄河慈善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从事慈善事业也有了强烈的向往。但我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真的能有机会从见证者变成参与者,加入到慈善大家庭,成为一名职业慈善工作者,和那么多的爱心人士一起,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送去希望。
离开专业媒体,到庄河市慈善总会从事宣传工作,我更愿意把这件事看成新闻阵地的转移,慈善情愫的归依。专职从事慈善宣传工作,把我的专业优势、媒体资源和全社会最崇高的事业有机结合,让新闻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同时,传递爱心和正能量,给读者带来希望与感动。而这样的新闻呈现,不正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新闻理想吗?
初入庄河市慈善总会,仅有的3次采访足以让我体会到慈善事业的博大。
农妇赵艳家住庄河市太平岭乡,丈夫瘫痪,两个孩子上学,家中的生计全靠赵艳务农维持。5月11日至5月24日,三拨义工到她家送钱送物,还有人承诺要资助赵艳的孩子直到大学毕业。对此,赵艳感动得泣不成声,她说,有了义工的关爱,她就看到了希望。
同在太平岭乡,66岁的耿老汉情况一样糟糕。他本人腿脚不好,儿子患重病,孙子年幼,一家三口的全部收入仅仅来自三四亩地。端午节前夕,义工们给他送温暖,米面油和衣物摆了一地,还给了1000元钱。当亲朋都因怕借钱疏远他时,义工们却主动上门提供帮助。耿老汉老泪纵横,他说实在太感动了。
在跟随义工们送温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群体中洋溢着的无私与爱,感受到了“受”者的感激和“施”者的满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心有你,助人悦己”“我奉献我快乐”,这些不正是慈善事业的本真与伟大所在吗?
翟晓丽的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36岁的翟晓丽喜欢别人叫她“丫頭”,也最喜欢王童语唱的《丫头》。翟晓丽说,母亲患尿毒症期间,从生活到护理全部由她负责。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无一例外,帮助她的人都喊她丫头。2012年,她到庄河市慈善总会领取尿毒症血液透析救济款,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也喊她丫头,工作人员问她,还有什么困难都说出来,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到你?虽然只领了几个月慈善救助金,母亲就去世了,但庄河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热情与善良永远留在了翟晓丽的记忆中。翟晓丽说,在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哪怕是一句贴心的话,也会让她感到无比的温暖。
5月28日,庄河慈善义工救援宣教大队成员第一次见面,地点选在庄河市慈善总会会议室。翟晓丽抱着14个月大的女儿,坐着小客车从农村赶到庄河市慈善总会,除了参会,她要向庄河慈善总会表达迟到4年的谢意。翟晓丽说,正是母亲患病期间的受助经历,促使她加入了义工队伍。她要把曾经收获的爱与温暖传递下去,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传递爱与感动,带动更多的人向善行善,这是慈善事业的目的所在。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在翟晓丽的身上,我看到了慈善事业的传承与延续,看到了慈善事业所蕴含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三次采访三次感动,义工们的无私奉献也督促我扪心自问,我和他们差距在哪里?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我离庄河市慈善总会领导提出的“日行一善”还有多大距离?
我很幸运,庄河市慈善总会不仅给我提供了回归小家庭的机会,更给我提供了融入慈善大家庭的机缘。这是一个能够促使我在情操、品行、心胸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的地方。我愿在这里挥洒全部的热情与汗水,为慈善事业鼓与呼,写下一个又一个感动。
我想说,我的选择没有错,回家真好!
幸福来得太突然。其实,从决定离开工作15年的专业媒体,正式来庄河市慈善总会上班,仅仅半个月的时间。感叹回家真好的同时,我不得不感谢缘分和命运的安排。
我和慈善的缘分始于11年前,也就是庄河市慈善总会成立当天的采访。当记者的8年间,由庄河市慈善总会牵线,我采写发表了大量有关庄河慈善的稿件,从孝心少年王杰炜到助学楷模高景艳,从交通义工刘振河到教师义工梁守军,从帮助贫困考生上大学到“最美母亲”评选,一大批报道均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我对庄河慈善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从事慈善事业也有了强烈的向往。但我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真的能有机会从见证者变成参与者,加入到慈善大家庭,成为一名职业慈善工作者,和那么多的爱心人士一起,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送去希望。
离开专业媒体,到庄河市慈善总会从事宣传工作,我更愿意把这件事看成新闻阵地的转移,慈善情愫的归依。专职从事慈善宣传工作,把我的专业优势、媒体资源和全社会最崇高的事业有机结合,让新闻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同时,传递爱心和正能量,给读者带来希望与感动。而这样的新闻呈现,不正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新闻理想吗?
初入庄河市慈善总会,仅有的3次采访足以让我体会到慈善事业的博大。
农妇赵艳家住庄河市太平岭乡,丈夫瘫痪,两个孩子上学,家中的生计全靠赵艳务农维持。5月11日至5月24日,三拨义工到她家送钱送物,还有人承诺要资助赵艳的孩子直到大学毕业。对此,赵艳感动得泣不成声,她说,有了义工的关爱,她就看到了希望。
同在太平岭乡,66岁的耿老汉情况一样糟糕。他本人腿脚不好,儿子患重病,孙子年幼,一家三口的全部收入仅仅来自三四亩地。端午节前夕,义工们给他送温暖,米面油和衣物摆了一地,还给了1000元钱。当亲朋都因怕借钱疏远他时,义工们却主动上门提供帮助。耿老汉老泪纵横,他说实在太感动了。
在跟随义工们送温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群体中洋溢着的无私与爱,感受到了“受”者的感激和“施”者的满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心有你,助人悦己”“我奉献我快乐”,这些不正是慈善事业的本真与伟大所在吗?
翟晓丽的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36岁的翟晓丽喜欢别人叫她“丫頭”,也最喜欢王童语唱的《丫头》。翟晓丽说,母亲患尿毒症期间,从生活到护理全部由她负责。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无一例外,帮助她的人都喊她丫头。2012年,她到庄河市慈善总会领取尿毒症血液透析救济款,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也喊她丫头,工作人员问她,还有什么困难都说出来,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到你?虽然只领了几个月慈善救助金,母亲就去世了,但庄河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热情与善良永远留在了翟晓丽的记忆中。翟晓丽说,在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哪怕是一句贴心的话,也会让她感到无比的温暖。
5月28日,庄河慈善义工救援宣教大队成员第一次见面,地点选在庄河市慈善总会会议室。翟晓丽抱着14个月大的女儿,坐着小客车从农村赶到庄河市慈善总会,除了参会,她要向庄河慈善总会表达迟到4年的谢意。翟晓丽说,正是母亲患病期间的受助经历,促使她加入了义工队伍。她要把曾经收获的爱与温暖传递下去,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传递爱与感动,带动更多的人向善行善,这是慈善事业的目的所在。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在翟晓丽的身上,我看到了慈善事业的传承与延续,看到了慈善事业所蕴含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三次采访三次感动,义工们的无私奉献也督促我扪心自问,我和他们差距在哪里?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我离庄河市慈善总会领导提出的“日行一善”还有多大距离?
我很幸运,庄河市慈善总会不仅给我提供了回归小家庭的机会,更给我提供了融入慈善大家庭的机缘。这是一个能够促使我在情操、品行、心胸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的地方。我愿在这里挥洒全部的热情与汗水,为慈善事业鼓与呼,写下一个又一个感动。
我想说,我的选择没有错,回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