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成为幼儿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为了在游戏中达成预设的目标,常常过于控制幼儿的行为,提出高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要求,结果往往削弱了游戏的文化教育功能,使游戏变成了一种较为呆板的活动。事实上,游戏既是一种极其优秀的教育媒体,同时也是一项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文化。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渗透幼儿的游戏文化需要教师在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过程中,兼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幼儿的游戏文化氛围。那究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游戏的文化,其表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儿童游戏社会化因素、儿童游戏的个性化因素、儿童游戏的创造性因素。
关键词
儿童游戏 团队精神 自主精神 创造精神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团队精神——不能没有你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中国社会在面临“独二代”的今天所应重视的教育问题。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幼儿掌握基本社会行为准则,学习与人交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感情、意向,善于控制自身的行为等等,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与人交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也正是是幼儿发展社会性的良好的载体。笔者认为从伙伴关系中方面来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化文化因素的发展。
伙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耍和游戏。鲁本斯坦和沃斯曾经试验,设计两种情景:一是独自玩,一是与同伴一起玩。事实上,与同伴一起玩比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由此可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游戏活动能够提高语言得交往能力
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化交往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二)游戏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微观社会”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乌龟下蛋”,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爬到终点,用屁股将气球坐破,再跑回起点。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使得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地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在此,游戏的社会化文化因素得以体验,“微观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的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否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成为幼儿社会化合作的一个小小的起点。游戏为幼儿的协作与交往提供了机会,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如:游戏“赛龙舟”,如果其中的一个幼儿不能很好的紧跟小朋友们的蹲行的节奏,就不能完成赛龙舟的集体动作;“打扮好妈妈”没有小朋友们共同协作帮助妈妈打扮新装,就不能完成任务;“二人三足”游戏中两人不协作,便不能步伐一致地向前行;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游戏都能激发幼儿的合作精神,笔者在游戏活动中多提供需要幼儿协作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互相协作的乐趣。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化意识,不仅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意识、态度、行为等将对幼儿日后处理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游戏的自主精神——你最珍贵
注重儿童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思想自古有之。《荀子劝学》曾说:“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人然也。”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应该说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而在游戏活动中,却是培养儿童个性化一个重要的途径,笔者认为要在游戏中渗透个性化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蹲下和孩子“游戏”——借我一双慧眼
应该了解孩子,这种了解是全方位地、深入地了解,这种了解应贯穿于我们游戏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幼儿游戏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耳朵伏在孩子的心灵上。通过了解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再调皮的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我们经常发现“不开窍”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长处,平时他们的“不开窍”不是因为他们笨,是因为我们游戏的方法太单调或不适合。他们对活动不感兴趣,没有创造适合他们发展和表现的土壤。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认可,怎样为他们去创造机会。到那时我们才会发现孩子的个性之花是多么美丽!
(二)尊重也是教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天性、人性、让幼儿个性中最鲜活、最真实地东西得到张扬。我们尤其应该尊重差异,不能把差异看成包袱,而应该看成财富,让差异成为每个人健康成长的财富。这才是真正搞好因材施教的关键。孩子是将来社会的公民,在其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既要个别化,又要群体化。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应该合理满足,对于孩子个性中的因素,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扬”和“抑”。孩子的个性发展绝不能脱离规则的土壤。我们要让孩子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表扬中学会感激;在尊重中学会自重;在忍耐中学会耐心,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在自由中懂得规则。那样孩子才会在未来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
(三)等待也是爱——爱你一万年
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它甚至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尤其是个性品质中不良因素的改变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一定是好效果。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要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吸取营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成人的爱和帮助就像阳光永远照射着他们,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他们都有自己的亮点。一张张只有他们才能看得懂的涂鸦,一件件手工拙劣,但灵性十足的作品,一双双天真而又充满好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等待中也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三、幼儿游戏的创造精神——神话与童话
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于梦想的世界:儿童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着外部世界。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当儿童以竹为马,以椅为车时,竹虽不足以代表马,椅虽不足以代表车,可是儿童觉得无关紧要,它们远远超越了原本的事物本身,这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所致的。
斯坦伯格认为,一定的智力结构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其中,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训练幼儿的聚合性思维,更能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研究发现,较早在生活中表现出创造性的人在儿时都玩过许多想象游戏,他们或是有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伙伴,或是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讲过大量的故事或一起玩过想象的童话剧,这为以后个体的创造性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研究还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和发挥。由此看来,游戏本身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研究儿童创造性因素时,人们发现,把游戏与工作截然分开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托兰斯认为,把游戏与工作截然划分,会使得工作情境严肃、紧张,因而不能从中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是影响美国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五大因素之一。
四、结语——玩中学、学中玩
游戏一方面给予幼儿无穷的快乐,一方面又促进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与人交往,在游戏中发展自我的个性,在游戏中创造……游戏既是一种极其优秀的教育媒体,同时也是一项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文化。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渗透幼儿的游戏文化,在游戏时,需要教师在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过程中,兼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幼儿的游戏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游戏文化。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成为幼儿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为了在游戏中达成预设的目标,常常过于控制幼儿的行为,提出高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要求,结果往往削弱了游戏的文化教育功能,使游戏变成了一种较为呆板的活动。事实上,游戏既是一种极其优秀的教育媒体,同时也是一项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文化。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渗透幼儿的游戏文化需要教师在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过程中,兼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幼儿的游戏文化氛围。那究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游戏的文化,其表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儿童游戏社会化因素、儿童游戏的个性化因素、儿童游戏的创造性因素。
关键词
儿童游戏 团队精神 自主精神 创造精神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团队精神——不能没有你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中国社会在面临“独二代”的今天所应重视的教育问题。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幼儿掌握基本社会行为准则,学习与人交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感情、意向,善于控制自身的行为等等,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与人交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也正是是幼儿发展社会性的良好的载体。笔者认为从伙伴关系中方面来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化文化因素的发展。
伙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耍和游戏。鲁本斯坦和沃斯曾经试验,设计两种情景:一是独自玩,一是与同伴一起玩。事实上,与同伴一起玩比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由此可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游戏活动能够提高语言得交往能力
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化交往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二)游戏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微观社会”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乌龟下蛋”,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爬到终点,用屁股将气球坐破,再跑回起点。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使得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地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在此,游戏的社会化文化因素得以体验,“微观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的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否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成为幼儿社会化合作的一个小小的起点。游戏为幼儿的协作与交往提供了机会,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如:游戏“赛龙舟”,如果其中的一个幼儿不能很好的紧跟小朋友们的蹲行的节奏,就不能完成赛龙舟的集体动作;“打扮好妈妈”没有小朋友们共同协作帮助妈妈打扮新装,就不能完成任务;“二人三足”游戏中两人不协作,便不能步伐一致地向前行;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游戏都能激发幼儿的合作精神,笔者在游戏活动中多提供需要幼儿协作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互相协作的乐趣。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化意识,不仅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意识、态度、行为等将对幼儿日后处理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游戏的自主精神——你最珍贵
注重儿童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思想自古有之。《荀子劝学》曾说:“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人然也。”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应该说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而在游戏活动中,却是培养儿童个性化一个重要的途径,笔者认为要在游戏中渗透个性化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蹲下和孩子“游戏”——借我一双慧眼
应该了解孩子,这种了解是全方位地、深入地了解,这种了解应贯穿于我们游戏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幼儿游戏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耳朵伏在孩子的心灵上。通过了解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再调皮的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我们经常发现“不开窍”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长处,平时他们的“不开窍”不是因为他们笨,是因为我们游戏的方法太单调或不适合。他们对活动不感兴趣,没有创造适合他们发展和表现的土壤。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认可,怎样为他们去创造机会。到那时我们才会发现孩子的个性之花是多么美丽!
(二)尊重也是教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天性、人性、让幼儿个性中最鲜活、最真实地东西得到张扬。我们尤其应该尊重差异,不能把差异看成包袱,而应该看成财富,让差异成为每个人健康成长的财富。这才是真正搞好因材施教的关键。孩子是将来社会的公民,在其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既要个别化,又要群体化。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应该合理满足,对于孩子个性中的因素,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扬”和“抑”。孩子的个性发展绝不能脱离规则的土壤。我们要让孩子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表扬中学会感激;在尊重中学会自重;在忍耐中学会耐心,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在自由中懂得规则。那样孩子才会在未来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
(三)等待也是爱——爱你一万年
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它甚至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尤其是个性品质中不良因素的改变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一定是好效果。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要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吸取营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成人的爱和帮助就像阳光永远照射着他们,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他们都有自己的亮点。一张张只有他们才能看得懂的涂鸦,一件件手工拙劣,但灵性十足的作品,一双双天真而又充满好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等待中也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三、幼儿游戏的创造精神——神话与童话
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于梦想的世界:儿童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着外部世界。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当儿童以竹为马,以椅为车时,竹虽不足以代表马,椅虽不足以代表车,可是儿童觉得无关紧要,它们远远超越了原本的事物本身,这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所致的。
斯坦伯格认为,一定的智力结构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其中,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训练幼儿的聚合性思维,更能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研究发现,较早在生活中表现出创造性的人在儿时都玩过许多想象游戏,他们或是有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伙伴,或是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讲过大量的故事或一起玩过想象的童话剧,这为以后个体的创造性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研究还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和发挥。由此看来,游戏本身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研究儿童创造性因素时,人们发现,把游戏与工作截然分开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托兰斯认为,把游戏与工作截然划分,会使得工作情境严肃、紧张,因而不能从中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是影响美国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五大因素之一。
四、结语——玩中学、学中玩
游戏一方面给予幼儿无穷的快乐,一方面又促进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与人交往,在游戏中发展自我的个性,在游戏中创造……游戏既是一种极其优秀的教育媒体,同时也是一项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文化。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渗透幼儿的游戏文化,在游戏时,需要教师在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过程中,兼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幼儿的游戏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游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