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与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大学已不再是一个远离毒品与艾滋世界的世外桃源,相反,艾滋病与吸毒人群开始向大学校园逐渐蔓延。2014年8月14日,柯震东、房祖名在北京吸毒被抓,成为娱乐圈新头条。在谴责声中,我们更应该反思禁毒防艾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的宣传与教育,各高校更应该高度重视毒品与艾滋病对大学生的危害,以便为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艾滋病 毒品 正确预防
大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禁毒、防艾教育,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为此,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他们明白,毒品、艾滋病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更客观真实地了解毒品、艾滋病的危害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深入广泛地开展毒品、艾滋病危害性的宣传,阻止毒品、艾滋病在大学校园扩散的可能性。
一、毒品与开展禁毒宣传的必要性分析
2014年,《法制日报》记者从公安部禁毒局获悉,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58万人。其中,阿片类138万人,占53%;合成毒品117万人,占45%;其他3万人,占2%。按吸毒人员显性与隐性比例计算,我国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75%。
1.毒品种类概述
第一,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如鸦片)、半合成毒品(如海洛因)和合成毒品(如冰毒)三大类。第二,从毒品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麻醉药品(如鸦片类)和精神药品(如苯丙胺类)。第三,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如鸦片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和致幻剂(如麦司卡林)等。第四,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
2.毒品的危害
第一,营养不良。吸毒可引发呕吐、食欲下降,抑制胃、胆、胰消化腺体的分泌,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第二,引发多种精神病症状。如自私、冷淡,有时出现幻觉冲动,导致自残、自杀和伤人。第三,损害呼吸道,吸食后往往引发肺梗塞,肺气肿、肺结核等肺部疾病;损害免疫系统,引发许多疾病的传播和感染。第四,损害神经系统。如急性感染性神经火,细菌性脑膜火等。第五,造成性功能障碍,男性多表现为阳萎、早泄、射精困难;女性多表现为闭经、痛经、性欲缺乏和不孕。
3.在大学生中间宣传禁毒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学生沾染毒品的潜在因素分析。从国内吸毒者吸毒的原因来看,有好奇而尝试禁果、无知被诱、消愁解闷、被人暗算、赌气共吸、显示富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大学生,使大学生沾染上毒品。
第二,大学生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还较差。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拥有的有关毒品的知识还很少。据调查,他们中87%的人没有见过毒品,甚至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毒品及中国目前流行哪些毒品。在受调查的同学中还有9%的同学不知道毒品对人有哪些危害,另有一部分人只简单知道毒品会使人上瘾,而对其他危害不甚了解。
二、艾滋病知识分析
1.艾滋病概述
2013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持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感染艾滋病人数高达85万人;大部分都是男同志患艾滋病。艾滋病目前是一种不治之症,又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由艾滋病毒引发的疾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鸣透露,截至2013年底,广州48所学校发现了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最多一所超过10例。“但因为不是所有大学生进行检测,所以实际数字可能会更多。”目前我国艾滋病已进入广泛流行期,并且正在由吸毒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蔓延。鉴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西部地区尤其突出。
2.艾滋病的症状
第一,一般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第二,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第三,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第四,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第五,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第六,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通过带病毒的体液交换传播。第一,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在男女之间或男男之间传播。第二,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可刺入人体的针具和医疗器械等都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使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第三,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传播。唾液、泪液、汗液、尿液中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引起传播。
三、如何强化大学生正确预防艾滋病与毒品的传播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禁毒防艾氛围。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开展“远离毒品、预防艾滋”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形式,从而使大学生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另外,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禁毒防艾活动,如“不让毒品艾滋进校园”“禁毒防艾志愿者行动”等。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禁毒防艾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等,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重在防,确立“珍爱生命,远离艾滋”的意识。
3.拒绝外界诱惑,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要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克制力,少受外境诱惑,有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提高警惕,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不轻信谎言。如果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事端,首先要设法寻找正确的途径解决,而不能沉溺其中而自弃;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正确运用避孕套,做好性前防护措施。
4.禁毒防艾日常小常识
第一,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第二,不吸烟、拒绝和不良朋友交往并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第三,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第四,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第五,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第六,拒绝陌生人提供的饮品和香烟等物品,控制好奇心与排除侥幸心理,培养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
[2]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心得体会.
关键词:大学生 艾滋病 毒品 正确预防
大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禁毒、防艾教育,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为此,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他们明白,毒品、艾滋病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更客观真实地了解毒品、艾滋病的危害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深入广泛地开展毒品、艾滋病危害性的宣传,阻止毒品、艾滋病在大学校园扩散的可能性。
一、毒品与开展禁毒宣传的必要性分析
2014年,《法制日报》记者从公安部禁毒局获悉,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58万人。其中,阿片类138万人,占53%;合成毒品117万人,占45%;其他3万人,占2%。按吸毒人员显性与隐性比例计算,我国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75%。
1.毒品种类概述
第一,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如鸦片)、半合成毒品(如海洛因)和合成毒品(如冰毒)三大类。第二,从毒品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麻醉药品(如鸦片类)和精神药品(如苯丙胺类)。第三,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如鸦片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和致幻剂(如麦司卡林)等。第四,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
2.毒品的危害
第一,营养不良。吸毒可引发呕吐、食欲下降,抑制胃、胆、胰消化腺体的分泌,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第二,引发多种精神病症状。如自私、冷淡,有时出现幻觉冲动,导致自残、自杀和伤人。第三,损害呼吸道,吸食后往往引发肺梗塞,肺气肿、肺结核等肺部疾病;损害免疫系统,引发许多疾病的传播和感染。第四,损害神经系统。如急性感染性神经火,细菌性脑膜火等。第五,造成性功能障碍,男性多表现为阳萎、早泄、射精困难;女性多表现为闭经、痛经、性欲缺乏和不孕。
3.在大学生中间宣传禁毒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学生沾染毒品的潜在因素分析。从国内吸毒者吸毒的原因来看,有好奇而尝试禁果、无知被诱、消愁解闷、被人暗算、赌气共吸、显示富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大学生,使大学生沾染上毒品。
第二,大学生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还较差。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拥有的有关毒品的知识还很少。据调查,他们中87%的人没有见过毒品,甚至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毒品及中国目前流行哪些毒品。在受调查的同学中还有9%的同学不知道毒品对人有哪些危害,另有一部分人只简单知道毒品会使人上瘾,而对其他危害不甚了解。
二、艾滋病知识分析
1.艾滋病概述
2013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持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感染艾滋病人数高达85万人;大部分都是男同志患艾滋病。艾滋病目前是一种不治之症,又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由艾滋病毒引发的疾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鸣透露,截至2013年底,广州48所学校发现了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最多一所超过10例。“但因为不是所有大学生进行检测,所以实际数字可能会更多。”目前我国艾滋病已进入广泛流行期,并且正在由吸毒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蔓延。鉴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西部地区尤其突出。
2.艾滋病的症状
第一,一般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第二,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第三,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第四,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第五,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第六,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通过带病毒的体液交换传播。第一,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在男女之间或男男之间传播。第二,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可刺入人体的针具和医疗器械等都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使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第三,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传播。唾液、泪液、汗液、尿液中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引起传播。
三、如何强化大学生正确预防艾滋病与毒品的传播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禁毒防艾氛围。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开展“远离毒品、预防艾滋”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等形式,从而使大学生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另外,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禁毒防艾活动,如“不让毒品艾滋进校园”“禁毒防艾志愿者行动”等。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禁毒防艾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等,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重在防,确立“珍爱生命,远离艾滋”的意识。
3.拒绝外界诱惑,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要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克制力,少受外境诱惑,有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提高警惕,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不轻信谎言。如果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事端,首先要设法寻找正确的途径解决,而不能沉溺其中而自弃;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正确运用避孕套,做好性前防护措施。
4.禁毒防艾日常小常识
第一,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第二,不吸烟、拒绝和不良朋友交往并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第三,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第四,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第五,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第六,拒绝陌生人提供的饮品和香烟等物品,控制好奇心与排除侥幸心理,培养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
[2]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