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系列微课在中高职护生《心律失常病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veyh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心电图系列微课在中高职护理《心律失常病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抽取试验对象分别进行移动学习和纸质学习的教学实践,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的差异,说明心电图系列微课可明显提高护生心电图的阅图能力,值得在中高职护理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心电图系列微课 心律失常 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029-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库建设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中职护生、(2+3)高职护生均为初中毕业起点入学学生,大多数年龄偏小,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单凭传统课堂教学很难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结合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特点,把课程中重点、难点、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资源库,让中高职护生利用手机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移动学习,更切合中高职护生进行复习时的实际需求。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根据起搏点不同,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等,主要依靠心电图进行确诊。有多种心律失常是临床急症,直接危及病人生命,但由于心电图图形抽象、复杂难懂,很多护生“知难而退”。其实,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护士对心电图图形具备“看图识字”本领,就可及时发现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人。而心律失常心电图图形的识别必须依托正常心电图图形基础,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心电图操作》《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等系列微课,形成校级心电图微课资源库,以此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桂东卫生学校 2016 级医科大护理(2+3)1、2 班共 79 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 7 人、女生 72 人,年龄最大 20 岁、最小 17 岁,平均年龄 18 岁;单号 43 人为实验组,双号 36 人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性别、平时成绩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已完成了心电图、心律失常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两班学生均为初中起点,在中职二年级阶段参加了普通高考、区域对口招生,课堂纪律较中职生略好,但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及自我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与中职生无异,大多数有专升本意愿,但苦于无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
  (二)方法
  1.开展理实一体化课堂。为了强化心电图知识,制作《护理心电图》课件,进行课堂实录。内容包括心电图操作流程、正常心脏冲动起源及心脏传导系统,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的三个波、两个间期、一个段;对比性阐述 P 波异常即二尖瓣型 P 波、肺型 P 波以及房颤、房扑的波形特征;QRS 波群异常以宽大畸形为特点,即室性早搏或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及室颤、室扑、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特征性心电图图形;S-T 段抬高或降低以及病理性 Q 波出现可能预示着病人出现了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血钾升高时出现 T 波高尖、血钾降低时出现 U 波等心电示波改变的临床意义。以心电图十二导联体系描记作为主线,利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先通过 PPT 图片展示肢体导联、胸导联的正确连接,实物展示心电图机操作面板,安装导联线、电源线、抗干扰地线、心电图纸以及导电膏的使用等,再指导学生在真人模特身上進行操作。操作前每人发一份预先描记的学生十二导联心电图图纸复印件,在讲解正常心电图时要求学生在图纸上相应位置分别标出 P 波、QRS 波、T 波、P-R 间期、Q-T 间期、S-T 段等,课后上交,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操作后根据 PPT 讲述正常及异常心电图相关知识,最后学生扫码答题,授课结束。历时 38 分钟。
  2.制作微课系列。课题研究开始阶段,制作《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心电图》等内容课件,利用 PPT 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网上截取《心电图操作》视频;根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健康评估》《内科护理》中的《心电图基础》《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等内容,按照实训及理论要求,分别制作《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心电图》等课件。在网络上搜集大量心电图的有关图片插入 PPT 中,每页图片中的知识点分别用不同颜色圈起来,标上注解,学生通过文字解释和图解就能理解相关内容,如图 1 所示。
  《心电图操作》微课,采用网上截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正常心电图》微课中,摈弃心电图形成的复杂理论,以正常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及窦性心律的 P 波、QRS 波、T 波及 S-T 段作为切入点,来表达正常心电图中的三个波、两个间期和一个段。
  在《异常心电图》微课中,重点讲述在哪种心脏疾病中会出现异常的 P 波、QRS 波及 T 波,如“肺型 P 波”即 P 波高尖、“二尖瓣型 P 波”即双峰状 P 波等图形的区别;室性早搏是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T 波高大直立或倒置以及 S-T 段下移或弓背向上抬高是代表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血清钾浓度对心肌的损伤也不容忽视,T 波高尖为高血钾的突出表现,甚至出现室颤;低钾则常见 T 波低平、U 波出现。
  在《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微课中,重点阐述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起搏点心律失常的图形特点,以特征性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室颤等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合心肺复苏和电除颤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心律失常病人的危险性。
  3.抽取 2016 级医科大护理(2+3)1、2 班为研究对象,单号 43 人为实验组、双号 36 人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性,且两组《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均为相同的老师。在复习《心律失常病人护理》内容时,实验组戴耳机通过速课网开班学习心电图系列微课,包括《心电图操作》《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心电图》等;对照组在教室通过课本《健康评估》及《内科护理》复习系列微课中所包含的内容。60 分钟后通过问卷星对相关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网络考核及问卷调查,总共耗时 80 分钟。课后对两组的理论和实践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建立速课网移动学习平台。利用速课网提供免费移动学习的优势,注册教师账号,进入“创作型课件”,上传《心电图操作》《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等微课视频,发布后生成二维码,把链接发到实验组学生微信群,开设教师课堂,按原班别开课,邀请学生进班,要求实名登录。利用晚自习 2 课时,实验组学生戴耳机通过手机微信进行学习,对照组学生利用课本进行复习。60 分钟后把问卷星二维码发给两个组的学生进行测试,问卷星自动生成成绩数据单。充分利用速课网的视频发布和问卷星的自动分析功能,让学生反复学习,测试后找到他们的知识薄弱点,再进行必要的强化。研究中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增设了抢红包环节,即测试获 90 分以上的学生可优先抢红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考试内容设定。先表明本次测试不列入个人成绩记录,让学生放心作答,基本内容有姓名、学号、性别、年龄等信息。测试内容主要以心律失常的内容为主,把室性早搏、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 9 份心律失常心电图图片导入试卷中让学生根据图形写出相应诊断,辅以导联连接、正常心电示波、异常心电示波等相关内容,设定考试时间为 15 至 20 分钟,利用问卷星免费使用、自动分析结果及可设置抢红包功能,设置成绩 90 分以上的前十名可参与抢红包环节,并把自动分析结果导出。
  6.调查问卷表设定。表头说明调查目的为心电图知识的学习情况调查,不与个人成绩挂钩,让学生放心回答。内容包括学号、是否在课堂上学习过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内容、看到不懂的内容是喜欢找课本还是问老师、手机用于哪方面比较多、对能在手机上再现授课视频是否接受等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共 8 项。回收后导出结果。
  (三)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专业教师采用公式计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t 值,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实验组平均年龄 18 岁,对照组平均年龄 18.2 岁。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在校成绩(以上学期期末考试为参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授课及带教老师均为同一人,资料来自相同课本(实验组以微课形式,对照组以纸质形式)。
  (二)两组成绩比较
  代入两样本均数比较 t 检验公式,得出 t=0.177,自由度 γ=77,查 t 值表,得 P>0.05,接受 H0,两组总体平均分没有本质区别。
  代入两样本均数比较 t 检验公式,得出 t=3.33,自由度 γ=77,查 t 值表,得 p<0.01,拒绝 H0,接受 H1,可以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电图系列微课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心电图阅图能力,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三、结论
  (一)理论知识急待加强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无统计学意义,而实践考试有统计学意义,并不说明微课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理论教学无帮助,恰恰反映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平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理解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均较差;心电图系列微课可动态展示心律失常心电图图形,对学生记忆图形有很大的帮助,故在心律失常心电图阅图中,反复的图形观看可达到“看图识字”目的。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微课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效果已被教育界所公认,也是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点表达形式,用于中高职护理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三)建設校本微课资源库
  针对初中起点的高职护生,有限的课堂讲授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而护生自我学习的思维能力尚未健全。针对课程中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微课视频,5 至 15 分钟的时限,刚好符合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且为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设定的情境内容拍摄,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内容短小精悍,可根据课本随时更新。心律失常心电图部分内容,与正常心电图直接关联,护生在复习时通过观看心电图系列微课,即可直观理解相关知识。
  (四)开发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考核测评体系
  传统纸笔考试由于题量大,内容全面,且可随意前后对比,延长思考时间,仍作为考核的重要形式,在段考、期考时应用十分必要。对某个知识点的考核,利用网络进行测试则显得更为方便快捷,也更符合学生对考试结果的迫切心理。随着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人机对话逐渐成熟,图片题已在近两年呈增多趋势,而视频题亦有可能在护考题中出现。让护生在校期间能不断适应网络机考模式,利用教师手中题库,开发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校本考核测评体系将成为必然。
  (五)与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有效衔接
  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看得多、做得多、考得多,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图片自然而然根植在学生大脑中,“看图识字”训练法能让学生以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碰到类似图片就能直接做出反应,且相关的心电图微课系列亦可让他们的移动学习更为便捷。
  (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泛在学习”
  为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中高职护生最缺乏的就是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自控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课后知识点强化考核,让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浏览明星八卦等与学习无关的网络内容,逐渐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总之,中高职护理教育任重道远,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成效,也影响着新一代的护士质量,更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前景。所以,作为中高职护理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王晓斐.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2]张朝霞,王 花,张 萍,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 年规划课题(2017C357)。
  【作者简介】陈杏芝(1965— ),女,汉族,广西苍梧人,桂东卫生学校教务科干事,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学及教学管理。
  (责编 罗汝君)
其他文献
切削刀具材料不仅需要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需要有较好的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这两方面的性能相互矛盾,难以兼顾。在刀具表面敷以涂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刀具材料
目的探究分析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某医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接诊的老年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分析了洛阳PTA装置连续污水冷却器BE1501A/B开车以来频繁失效的原因,并针对密封失效、堵塞和结垢、腐蚀等失效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使BE1501A/B失效的次数和频率大大降低.
分析比较了几种钨酸钠离子膜电解槽的优缺点,并通过具体实验对比了不同极距,不同搅拌形式及有无填料对电能消耗的影响。
高校实验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多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遇见的问题及难点,对《车联网技术》实验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实验教学的目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这种竞争基本上属于低水平的排斥性竞争,甚至伴有不正当竞争,结果导致银行交易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下滑,整体竞争力难以提升.借鉴国际金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对城市中岩质边坡稳定的风险评估进行不断的研究。对某城市住宅区附近的边坡,运用基于不连续岩土体材料的基本属性和岩体的地质力学参数,评估了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