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患者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以及外周血细胞改变的原因.方法同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309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外周血细胞是否减少,分为减少组(278例)和非减少组(31例).结果减少组278例中177例为多种血细胞减少,包括全血细胞减少71例,WBC+PLT减少48例,RBC+PLT减少25例,WBC+RBC减少33例;101例
【机 构】
:
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外一科,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外科,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外一科,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外科,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外一科,5703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患者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以及外周血细胞改变的原因.方法同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309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外周血细胞是否减少,分为减少组(278例)和非减少组(31例).结果减少组278例中177例为多种血细胞减少,包括全血细胞减少71例,WBC+PLT减少48例,RBC+PLT减少25例,WBC+RBC减少33例;101例为单种血细胞减少,其中PLT减少28例,WBC减少26例,RBC减少47例.手术切除脾脏后,减少组患者的血细胞均明显升高(t=6.53,P<0.01);非减少组31例,全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患者不一定均有外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细胞减少是脾肿大的并发症,但不是必然表现.对于部分患者外周血细胞没有减少,其原因可能与脾脏病理改变轻和骨髓极度增生有关。
其他文献
"感染源控制"在外科感染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为了清除感染源、控制继发感染、恢复正常生理解剖与功能所采取的外科手术与操作[1]。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即十二指肠腺腺瘤,又称布伦纳瘤或息肉样错构瘤,是罕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附属仁济医院1986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6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是主要累及结肠、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而并发明显关节畸形的患者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2009年6月26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桂林成功举行.第三军医大学罗长坤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院士、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院长陈肇隆院士以及卢宠茂、姜洪池、陈规划、秦新裕、杨镇、郑民华、祝学光、田伏州、冯玉泉、韩本立、蔡景修教授等120余位编委出席了会议。
我们收治胆囊内瘘合并胃肠道癌变者2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65岁.因中上腹隐痛伴饱胀,嗳气,体质量减轻半年于1990年3月18日入院.1982年因右上腹痛行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口服消炎利胆药物治疗5年,症状缓解停药.查体: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未触及肿块.
常规食管痛切除术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心肺功能要求高,从而使部分食管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如何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使更多的食管癌患者获益,是胸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们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46例,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46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腹平坦,剑突下深压痛,肠鸣音正常.胃镜诊断:胃窦癌.2007年7月27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毕Ⅱ式吻合),术后恢复好.术后病理诊断:胃窦低分化腺癌Ⅱ期(T2N1M0)。
食管癌术后迟发性胸胃出血较为少见.2000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食管癌452例,术后发生迟发性胸胃出血14例,现报道如下。
胆管癌转移途径中,胆管腔内播散最少见,仅占4%左右,发生在乳头状腺癌[1].2006年7月至2008年5月我科收治2例原发胆囊癌腔内跳跃式转移至胆总管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56岁.因上腹部不适伴黑便1个月于2008年1月10日入院.患者无发热、黄疸、腹泻,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体格检查:左上腹饱胀,轻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