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与第四媒体的世纪商缘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组委会的官方网站,我们发现,与IBM同列“特别协办企业”的,竟然是一家期刊网站——龙源期刊网;在博览会高峰论坛拟定的5个分论坛中,承办《电子期刊与第四媒体》分论坛的单位,也是龙源期刊网。于是在策划数博会的专题、想找一家重点参展企业采访时,我们想到了龙源。在并不豪华但很整洁的办公室,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先生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刚说明来意,汤潮总裁马上表示:“作为特别协办企业,我们会尽全力支持首届数博会的。”采访被汤潮总裁的这句话,直接引入了主题。
  记者:汤总,您好。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的举办,使数字出版这个话题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中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我们发现,关于数字出版的定义目前仍是比较模糊的,作为数字出版的实际从业者,从您的角度是怎样理解数字出版的?
  汤潮:目前数字出版的定义是不太统一、明了,我在贵刊第5期《共建中国数字出版平台》一文里,看到余敏先生给数字出版的定义是: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我本人比较认可这一定义。
  现在大家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分歧,基本上是从数字内容定义的分歧而来。网上的内容是海量的,每天那么巨大,那些是不是网络出版?比如博客,它完全符合“网上的内容、网上付费”等要素,应该算网络出版吗?如果网上的所有东西叫做网络出版,这个可能不是很确切。我有一个反复说过很多遍的一个观点——数字出版必须依靠传统出版,在数字内容上它基于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我认为数字出版绝对不能脱离传统出版,但是不等于传统出版,不是像有的人说的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就是直接数字化出版,或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做数字出版,实际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数字出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汤潮:在西方数字出版十多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中国的数字出版起步晚些,但也有将近10年的历史了。经过了这么三个基本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把内容进行数据库化的处理,主要是把以往出版的文献,包括杂志,把内容数字化,重新以光盘的形式出版出来。
  第二种阶段在网上编辑一些新的刊物,如各个企业的一些杂志。
  第三个阶段将传统的出版物经过一种数字化转换,在网上传播。
  数字出版涉及很多问题,包括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是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就叫网络出版。实际上我们把数字出版称为第四媒体,我觉得在出版业中它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
  比如龙源期刊网跟中国1300多家期刊签约,我们在网上跟期刊的纸版同期发布。从这个同步出版的时间上来讲龙源网做的事就是网络出版。我觉得出版作为一个内容初次在网上跟大家见面的时候,这种唯一性新特征是数字出版的一个特色。
  


  记者:在本届数字出版博览会的组织名单中,龙源期刊网是作为仅有的2家“特别协办企业”出现的。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本届数博会的意义呢?
  汤潮:数字出版在西方数字传播时代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我听到了要开这个博览会,我觉得中国的确抓住了整个出版业发展引导性的方向。如何很好的了解数字出版,包括把握数字出版的方向,把握数字出版的特征,了解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对中国的出版业占领传媒的制高点,与世界同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次博览会,我觉得我们龙源需要特别重视,于是我们就跟组委会联络,组委会和我们做了很多探讨,并决定由我们来承办博览会高峰论坛中《电子期刊与第四媒体》分论坛,这是组委会对我们的信任。
  记者:龙源是什么时候进入我们数字出版这个领域的?龙源的服务有哪些特色?
  汤潮:龙源期刊网酝酿于1997年,在网上正式运作是从1998年开始。我们的运作模式是这样:首先跟各个期刊社联系,由我们选择我们认为客户需求比较迫切的刊物,与之签约,采用分成的办法,我们对期刊社分成是30%,(按照传统的版权,一般情况下各国家的规定版税6%到12%)所有的制作费都是由龙源来承担,包括市场的推广交易。所以我们给刊社分的比例是非常高,刊社基本上是零成本,只需要把他们的刊物发给我们就可以了。
  从1998年开始,我们开辟了这种模式,从刚开始的10家刊物到今天的1300家,而这种模式以及规模,在全球来说都是第一的。龙源期刊网如今已成为全球一号期刊网站,被最大门户网站雅虎名列期刊网榜首。
  我们非常重要的特色应该有这么三个:
  第一,我们的期刊是数字出版,因为它跟纸版是同步的,由于我们跟刊社的利益是共享的,我们给期刊社一个密码,他可以进入我们的后台,随时可以看到我们的文章谁在读,读了多少次,它是一个非常透明的方式。因此,首先我们跟刊社的利益是绑在一起,他不需要有什么担心,他不用担心自己的资源流失了。
  第二,我们现在的定位是以服务大众为特色,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文类的,大众类的,我们的口号就是让每一位读者都有他要阅读的东西。
  第三,我们推广的东西是中西并举,其中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是我们海外市场运作得比较好。
  我们从去年开始,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与100多个大学签约,台湾地区已经有69所大学使用我们的电子阅览室。中国的传统期刊杂志推广到海外是很难的,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我相信可以很快把中国的文化通过电子期刊推广到全世界每个角落。数字出版可以使我们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让我们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同时,期刊通过网络传播营销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期刊通过互联网制作电子版不但将获得很好的展示效果、提高知名度,而且必将会建立同读者的互动联系,扩大发行量和营业收入。中文的数字化内容,是中国同世界竞争的宝贵资源。
  数字出版的发展必须像期刊杂志一样,一出来每天都有读者等着看才行,不能说作为一个数字检索只能适用于非常窄的人群,面对学术机构,它应该是大众化的传媒产品。
  另外,我们现在还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我们的投稿中心,一个是我们的荐稿中心。现在给我们投稿的作者大概有几千人,而荐稿的人更多,大概有上万人。他看好的一篇文章可以推荐给我们,这个实际上也是网络这种媒体的优势,我们现在网上的一些很好的文章,就是靠读者推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来源。
  记者:从您刚才对用数字出版宣传中国文化的抱负来看,龙源这个名字是否就是您从事这个行业的初衷,而您对这个市场的逐步推广有哪些具体的设想?
  汤潮:龙源的确是我对中国文化出版的理想所在。在海外生活的确有个感受,就是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海外看不到。即使是想看一本国内的杂志,也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寄到,而且还要花特别多的钱。但是,通过龙源期刊网,现在在海外看我们的杂志,几乎是同步的。
  对于市场的认同,我这有2个数字。中国的大学,是1500所,中小学是50万所。中小学的数字化建设,中国比较滞后,现在西方的任何中小学都有一个图书馆,起码有几万册书及杂志,中国的中小学财力做不到。我们龙源现在针对中学建立了拥有300到500种书刊的电子阅览室,而且花费不到一万块钱。
  我们的服务方式非常简单,每个校园网都有一个固定的IP地址码,就像一个电话号码一样,我们在北京的服务器就把学校的IP地址输入我们的服务器。我们把服务器分成小格子一样,每个学校都有他自己的一个小格子,他的学生就直接进到这个自己的小房间,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你的网上阅览室,下面是他选择的刊物。设想一下,如果中国50万多中小学一旦都成为我们的用户,那我们就为中国的中小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阅读环境,这也是非常大的渠道。
  记者:听说您认为通过数字出版和网络发行,国内的有些刊物可以做到发行量上千万,这是可能的吗?
  汤潮:我们有可能使中国300家到500家的刊物成为发行量上千万的刊物,这绝不是天方夜谈,是有可能实现的。比如我们的电子阅览室卖给西方大学,每个大学阅读的人按1000人计算,如果我们在海外做了1万家的学校机构,那1000人乘以1万家的话就等于1000万!以后我们通过国际的PPS的认证机构来认证电子版的发行量,这个发行量就可以达到1000万的。而从收入的方面来讲,比如说我卖给一个美国的大学,一份刊物大概是50美金到100美金不等,刊社的收入是30%,如果是1万个学校的话,那收入就很可观了,而且这是纯收入,没有成本,这样我们与期刊社都是双赢。
  最终,我们准备把大陆2000家的刊物和1000家港台刊物及国外的优秀刊物集中起来,达到3000家刊物的规模。前不久我到纽约去开会,IDG集团的老总知道我们的网站,他问我:“你知道你们的网站可以卖多少钱吗?”我说:“我们能卖十几亿。”他笑了:“你们可以卖一两百亿。”我问为什么!他说:“当你成为一个大群体的时候,它产生的效应是以乘数来计算的。”后来我想我们必须要卖到一两百亿元,因为我们要对我们的刊社交代啊,将来我们给每个刊社分一两百万的话,那上千家不就是好多亿吗。
  


  记者:除了您提到的销售给机构,一次性打包订阅付费,龙源期刊网还有一种叫阅读卡的产品,是吗?
  汤潮:是的。我们的阅读卡主要针对个人读者。阅读卡的存在,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不成熟的、处于过渡中的商业结算模式。但是,阅读卡作为一种方法要推广,目的就在于吸引读者去体验网上阅读,逐步培养网上阅读的习惯。这种卡分20元、50元和100元三种。目前是20元可以看1个月,100元看1年,1年最多不超过2000篇文章,按篇进行计算。举一个例子,我们网上的一篇文章,有1万个人读这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每次卖1块钱,这篇文章就可以卖1万块钱,1万块钱我觉得不是最高的,以后还可以卖10万,卖100万,这是传统的出版不可想象的。
  我们知道知识产品,特别我们的作品,有的时候一篇文章你别看它一两千字,其实真正的文章写出来不容易,而且文章和文章之间水平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网络出版把知识产品量化了,就使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推进。我们所说的知识版权保护不是说网上不让别人下载,真正的保护是把文章价值量化。比如我们传统的杂志,也许就30篇文章,实际上这里边最受欢迎的文章就一两篇,当这个读者买这本杂志,实际是被搭配卖的,打包卖的。数字出版就不一样,因为我只选我需要的文章付费,我不喜欢的就不需要付费。将来网络出版有几个特征,一个是共享,一个是按需制作,按照它的价值进行分配。这也就是我过去提出的“知识主体论”——以知识为主体,以财富为基础,以权力为保障。
其他文献
传媒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在ERP所需要整合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然而,传统的老媒体机制僵化、创新不足,一些新兴媒体经历了短暂的辉煌转而后继乏力,竞争激烈、体制障碍、政策壁垒及文化屏障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传媒业的薄弱环节。    e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经历了HRIS(Human ResourceIInformationISystem)和HRMS(HumanIResource
期刊
沃尔特·迪斯尼集团(WaltDisney Co.)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传媒集团之一,2005年经营总收入为307.52亿美元,盈利达250多亿美元,总资产超过436亿美元。迪斯尼的名头如雷贯耳,迪斯尼的业绩璀璨夺目,但一般人谁会想到,这个举世闻名的传媒巨头,80年前还蜗居在好莱坞一家小商店的后仓库,其创业资本只有3200美元?从3200美元到436亿美元,迪斯尼资产80年增长了千万倍,创造了全球企
期刊
2006年3月31日是凤凰卫视开播十周年的日子。中央电视台的贺词称:“在过去的十年里,凤凰卫视凭借对新闻事业的热忱,依靠自身独特的视角,对全球华人提供了与世界沟通的良好途径,全球华人血脉相通,我们衷心的祝愿凤凰卫视成为联结全世界华人华侨情感的重要纽带。”  2005年度凤凰卫视总收入约10.34亿港元,较2004年上升7.8%,凤凰已由“一家香港单一频道广播公司发展成为当今具全球视野的多频道媒体机
期刊
数据来源: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报刊零售终端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589个。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筛选有代表性的报刊销售摊点,采用访问员问卷面访的形式,要求访问员协助摊主当场完成问卷。访问完毕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三层复核:对100%的问卷,现场进行首次复核;对100%的问卷,电话进行再次复核;对超过30%的问卷,回访进行三次复核。复核结果
期刊
数据说明中国重点城市报刊零售监测是由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继报刊广告连续监测成功运作6年后,在积累了多年的零售发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的一个长期连续研究项目。监测于2005年5月8日正式启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7个重点城市,包含都市类、财经类、时尚类、IT类、体育类、时政类、生活类、家居类等类别的200份报纸和杂志。  中国重点城市报刊零售监测以定期监控中国报刊发达地区
期刊
近日,“超越视觉——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经典摄影作品中国巡展”在京揭开帷幕,标志着长达8个月、覆盖北京、上海、长沙等八大城市的大型巡展正式启动。一提到美国《国家地理》,大多数人就会想到电视节目《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以及畅销小说《廊桥遗梦》的男主角——《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但对这份世界知名的刊物《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我们也许并不熟悉。  美国《国家地理
期刊
在全国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大幕将启之际,各媒体对我国数字出版的报道骤然多了起来,多数是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情况的客观报道,说态势,找问题;有赞扬,有疑问。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尽管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存在不少问题,但发展态势和前景是好的,是无庸置疑的。6月初,《出版人》杂志刊出记者署名文章《数字出版一盘‘死棋’?》,虽然在死棋二字上打了引号,但一些明显混淆事实、概念的看法,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质疑。  有
期刊
4月24日至25日,在第二届中国媒体经营管理论坛暨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成立一周年纪念仪式上,来自国际期刊联盟和英、法、日等国的媒界代表及全国30多个省的新闻出版局、200余家平面媒体、50余家新媒体及大中型广告公司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问题。  论坛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合作”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重要性。一方面,传统媒体拥有巨大的内容及品牌优势,亟需进行
期刊
《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已由新闻出版总署第32号、第31号令颁布,将于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闻出版总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机关转变职能要求的体现,是强化和完善报刊出版管理和加大报刊法制建设力度的结果。报刊出版管理是新闻出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新闻出版总署对此一直十分重视,今年更是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加快了报刊出版法制建设的步伐。上半年公布实施
期刊
要研究中国传媒产业,首先需要一套统计方法和分类标准,但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传媒产业定义和分类标准,各国对传媒产业的概念内涵、行业范围、统计口径等均存在差异。我国传媒产业的行业分类及统计体例长期以来也没有形成规范系统,没有规范的产业统计体例,就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概况,无法对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中国传媒产业分类统计标准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传媒产业并没有被国家相关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