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年是北京建筑大学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委总揽全局,引领思想解放,推进事业发展
1.注重解放思想,汇聚发展合力
近年来,针对教职工中存在的不适应学校快速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学校党委通过开展多个轮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大家打破思维束缚,重点在三个方面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从相对封闭狭窄的工作视野中解脱出来,树立开放办学意识;从“小学校难有大作为”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小学校也能作大贡献”的发展理念;从教学与科研对立的错误思想中解脱出来,在教师中树立“教学是天職、科研是能力”的理念。思想上的解放和认识上的统一,增强了发展合力。
2.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
校党委经常开展前瞻性的研究,每学期都对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任务进行深入研讨,确定发展方向。特别是2010年第五次党代会,党委认真分析发展形势,提出以更名工程、申博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三大工程”为主要抓手,按照“三步走”战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四大战略”,力争在更名、申博、教学、科研、办学条件等方面实现“六大突破”。
3.抢抓发展机遇,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新校区建设工程高标准完成。自筹资金加快新校区建设,建成了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破解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是申博工程取得突破。获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进入全国首批实施项目之列,实现了博士人才培养的突破,构建了全国唯一的建筑遗产领域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更名工程取得成功。高标准完成了更名大学的7大类23项指标,推动学校整体实力迅速提升。更名申请在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上以97%的得票率通过,实现了几代建工人的大学梦想。
四是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一,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连年超过97%。第二,科学研究取得突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平台增加了14个,主持“863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54项。第三,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2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4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5名。第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独立培养长江学者的突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引进10多名学科带头人,建设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百名领军人才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第五,服务北京和行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以建筑行业和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节能减排、地下工程、智慧城市等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领域,被确定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推进党建创新,强化工作特色,构筑坚实保障
1.强化作风、突出能力,建设坚强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强化思想和能力建设,创建“六型”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用共同理想增进班子团结,用定期专题学习、务虚研讨、专题调研提升工作能力,努力创建学习型、团结协作型、民主和谐型、创新发展型、求真务实型、阳光廉洁型的“六型”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为100%;接受北京市委巡视时受到巡视组好评。2012年校级领导班子考核成绩名列市属高校第二名。
二是抓好干部选拔、培训、考核三个环节,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票决制度,正处级干部均通过党委全委会票决,副处级干部均通过党委常委会票决。构建“六位一体”的干部培训体系,以专题培训为主线,着力解决干部队伍面临的共性问题;以集中培训为重点,着力解决干部关心的难点问题;以专项培训为依托,着力提高干部工作技能;以境外培训为补充,着力开阔干部视野;以个性化培训为延伸,着力提升干部培训的针对性;以在线培训为拓展,着力解决工学矛盾。坚持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学年考核与聘期考核、注重实绩与突出作风“四个结合”,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三是突出作风建设实效,健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特别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宗旨意识,主动服务师生、积极回应师生关切,设立2,000万元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3,000万元人才引进基金,投入800万元设立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400套教师公寓,提高教职工聘任津贴30%,与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增开大兴校区公交线路,与西城区、大兴区政府合作共建附属小学、幼儿园,解决了师生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取得了师生满意的实效。
2.固本强基、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多岗位锻炼过的优秀干部放在总支书记的岗位上。规范实施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行政副职,构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注重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即:创新学习形式,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次提出“主讲主问制”理论学习模式,坚持每年组织全校党支部按照“支部定题、一人主讲、一人主问、集体讨论”的模式开展1个~2个轮次的学习,激发了党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该模式先后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北京市优秀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创新实践载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学校党委自2009年开始实施“党建路桥工程”,每年组织全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开展服务活动,切实做到“一项活动作出一个承诺、解决一个难题、推动一项工作”,搭建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拓展了促进工作的“发展路”,有效解决了基层支部如何围绕中心抓党建的问题。该项目获得北京高校党建创新成果奖。 3.强化防控、完善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权力运行规范化监督、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三大体系”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特别是注重发挥专业优势,把新校区建设作为实践载体,创新探索高校基建领域反腐倡廉机制。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引入专业团队全程监理、跟踪审计,实现了“质量、功能、进度、造价、安全、廉洁”六统一。学校以此为案例开展的“高校基建领域反腐倡廉研究”被评为“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研究课题”。
4.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局面
实施“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武装。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加强师德教育,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员工帮助计划,提升师德师能,2013年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奖。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度辅导覆盖学生100%。强化服务育人,建立学业辅导中心,提供个性化辅导帮扶;资助服务注重物质支撑和精神引导“两个层面”;心理健康服务依托校、院、班三级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100%覆盖;就业服务涵盖“四个年级”,被评为“北京地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强化实践育人,连续11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强化文化育人,注重结合专业特点举办“全国高校房地产策划大赛”等科技竞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品牌。
5.凝心聚力、促进和谐,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是推进“科技创安”,建设“平安校园”。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六大体系建设。立足两校区办学的实际,依托地理信息专业优势,投入2,400余万元建立了两校区联動、资源共享的网格化、信息化校园安全管理平台。2013年被评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
二是凝聚发展合力,构建和谐校园。突出教职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率先推出“点题公开”,教职工最关注什么,就点题要求公开什么,最大限度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01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北京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统战、离退休和群团工作先后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党委总揽全局,引领思想解放,推进事业发展
1.注重解放思想,汇聚发展合力
近年来,针对教职工中存在的不适应学校快速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学校党委通过开展多个轮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大家打破思维束缚,重点在三个方面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从相对封闭狭窄的工作视野中解脱出来,树立开放办学意识;从“小学校难有大作为”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小学校也能作大贡献”的发展理念;从教学与科研对立的错误思想中解脱出来,在教师中树立“教学是天職、科研是能力”的理念。思想上的解放和认识上的统一,增强了发展合力。
2.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
校党委经常开展前瞻性的研究,每学期都对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任务进行深入研讨,确定发展方向。特别是2010年第五次党代会,党委认真分析发展形势,提出以更名工程、申博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三大工程”为主要抓手,按照“三步走”战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四大战略”,力争在更名、申博、教学、科研、办学条件等方面实现“六大突破”。
3.抢抓发展机遇,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新校区建设工程高标准完成。自筹资金加快新校区建设,建成了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破解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是申博工程取得突破。获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进入全国首批实施项目之列,实现了博士人才培养的突破,构建了全国唯一的建筑遗产领域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更名工程取得成功。高标准完成了更名大学的7大类23项指标,推动学校整体实力迅速提升。更名申请在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上以97%的得票率通过,实现了几代建工人的大学梦想。
四是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一,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连年超过97%。第二,科学研究取得突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平台增加了14个,主持“863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54项。第三,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2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4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5名。第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独立培养长江学者的突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引进10多名学科带头人,建设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百名领军人才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第五,服务北京和行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以建筑行业和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节能减排、地下工程、智慧城市等多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领域,被确定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推进党建创新,强化工作特色,构筑坚实保障
1.强化作风、突出能力,建设坚强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强化思想和能力建设,创建“六型”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用共同理想增进班子团结,用定期专题学习、务虚研讨、专题调研提升工作能力,努力创建学习型、团结协作型、民主和谐型、创新发展型、求真务实型、阳光廉洁型的“六型”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为100%;接受北京市委巡视时受到巡视组好评。2012年校级领导班子考核成绩名列市属高校第二名。
二是抓好干部选拔、培训、考核三个环节,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票决制度,正处级干部均通过党委全委会票决,副处级干部均通过党委常委会票决。构建“六位一体”的干部培训体系,以专题培训为主线,着力解决干部队伍面临的共性问题;以集中培训为重点,着力解决干部关心的难点问题;以专项培训为依托,着力提高干部工作技能;以境外培训为补充,着力开阔干部视野;以个性化培训为延伸,着力提升干部培训的针对性;以在线培训为拓展,着力解决工学矛盾。坚持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学年考核与聘期考核、注重实绩与突出作风“四个结合”,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三是突出作风建设实效,健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特别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宗旨意识,主动服务师生、积极回应师生关切,设立2,000万元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3,000万元人才引进基金,投入800万元设立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400套教师公寓,提高教职工聘任津贴30%,与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增开大兴校区公交线路,与西城区、大兴区政府合作共建附属小学、幼儿园,解决了师生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取得了师生满意的实效。
2.固本强基、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多岗位锻炼过的优秀干部放在总支书记的岗位上。规范实施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行政副职,构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注重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即:创新学习形式,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次提出“主讲主问制”理论学习模式,坚持每年组织全校党支部按照“支部定题、一人主讲、一人主问、集体讨论”的模式开展1个~2个轮次的学习,激发了党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该模式先后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北京市优秀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创新实践载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学校党委自2009年开始实施“党建路桥工程”,每年组织全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开展服务活动,切实做到“一项活动作出一个承诺、解决一个难题、推动一项工作”,搭建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拓展了促进工作的“发展路”,有效解决了基层支部如何围绕中心抓党建的问题。该项目获得北京高校党建创新成果奖。 3.强化防控、完善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权力运行规范化监督、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三大体系”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特别是注重发挥专业优势,把新校区建设作为实践载体,创新探索高校基建领域反腐倡廉机制。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引入专业团队全程监理、跟踪审计,实现了“质量、功能、进度、造价、安全、廉洁”六统一。学校以此为案例开展的“高校基建领域反腐倡廉研究”被评为“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研究课题”。
4.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局面
实施“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武装。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加强师德教育,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员工帮助计划,提升师德师能,2013年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奖。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度辅导覆盖学生100%。强化服务育人,建立学业辅导中心,提供个性化辅导帮扶;资助服务注重物质支撑和精神引导“两个层面”;心理健康服务依托校、院、班三级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100%覆盖;就业服务涵盖“四个年级”,被评为“北京地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强化实践育人,连续11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强化文化育人,注重结合专业特点举办“全国高校房地产策划大赛”等科技竞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品牌。
5.凝心聚力、促进和谐,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是推进“科技创安”,建设“平安校园”。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六大体系建设。立足两校区办学的实际,依托地理信息专业优势,投入2,400余万元建立了两校区联動、资源共享的网格化、信息化校园安全管理平台。2013年被评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
二是凝聚发展合力,构建和谐校园。突出教职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率先推出“点题公开”,教职工最关注什么,就点题要求公开什么,最大限度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01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北京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统战、离退休和群团工作先后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