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主持风格形成及创新方式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媒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要想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需要漫长的过程。主持人需要创新和改革主持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将主持人的魅力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本文主要论述了播音主持人支持风格的形成和创新,对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主持风格;创新方式
  主持风格指的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风格,不同的主持人其风格也是不同的。支持风格的形式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通过艺术加工形成特定的艺术风格,形成主持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主持人不断丰富自身的人生经验,挖掘出适合自身主持风格的元素,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一、播音员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形成
  播音员主持的风格创新對于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可以保障电视新闻的传播,人们通过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可以更好的接受电视广播当中的信息,使信息的传播质量得到提高。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等会影响到电台或电视新闻、专题、访谈等节目的主持分风格,播音主持人的需要重视播音主持的日常工作的文化积累和专业化培养,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要想提高播音主持的竞争力就要创新播音主持风格。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都比较传统,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创新新闻播音主持,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方式在整体上仍旧缺乏自身特点,风格都比较刻板,没有给人们新颖的变化。因此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于主持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我国的播音主持的风格通常都是比较严谨的,例如第一代播音主持人赵忠祥等,在实际播音的过程中其风格都是比较规范的,节目内容通常都是宣传教育的工作,对于人们具有较大的影响,一些人比较认可这种主持风格,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过于刻板。这种风格是我国播音主持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利用调侃的形式播音,就和我国播音主持的风格不符,所以第一代播音主持人的风格是不可代替的。
  二、播音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创新方式
  (一)创新播音主持人的培养
  选择播音员主持人不能坚持唯学历论,播音主持人的学历和毕业院校不是衡量自身水平的标准,播音主持人需要通过自我实现,不仅要熟悉新闻理论,也要了解社会生活,深入生活中进行观察,寻找到特别的新闻视角,实现自我分析,培养播音主持人不仅是完成专业上的培养,对于自身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成为优秀主持人为目标,引导主持人形成自身主持风格,在統一的基调下,从而将个l生化的支持风格进行突出,实现自我的创新。
  (二)掌握全面的语言技巧
  播音员主持人不仅需要具备光鲜的外表,还要掌握全面的语言技巧,在主持过程中将自己的风格体现出来,这样才可以体现出艺术的生命。每个播音员的修养和风格都是不同的,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才可以将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来。播音主持人需要结合客观对象进行表达,需要综合评价整个节目质量,播音员主持人不能单纯注重表演,还要利用生动的方式主持。在播音或主持过程中,不能只是展示自身的语言个性和魅力,和实际节目内容产生脱离的现象,这需要引起播音员主持人重视。
  (三)掌握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情况,例如在现场直播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发生各种意外状况,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具备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这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效果,播音员主持人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才可以锻炼出这种能力,播音主持人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于周围事物细心观察,经过历练形成临场的应变能力。例如在2015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决赛当中,某位歌手临时退赛,导致现场直播很难顺利的进行下去,在这个时候主持人汪涵发挥出自身临场应变能力,显现出自身的主持功力,获得一致好评,在这种临场发挥当中显现出汪涵一贯不骄不躁的主持风格。
  此外主持风格需要贴近大众生活,当前电视节目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生活化和大众化,主持人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到主持过程中,让受众感到主持人平易近人,获得受众的共鸣,充分体现出节目内容的生活气息,通过自身的艺术加工,使自身的主持风格可以符合大众的生活。
  三、结束语
  电视媒介近些年高速发展,利用个性化播音主持风格,可以在众多的栏目当中形成自身鲜明的形象,使受众的生活获得更多的亮点。创新播音员主持人的风格,符合当今电视媒介发展的需求,形成个性风格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不断创新,重视播音主持风格才可以吸引更多受众的观众,使自己主持的节目受到大众的喜爱,提高自身节目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广播电视台)
其他文献
摘要:光赋予万物以色彩,光线是人和一切昼行动物大部分生命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又是推动生命活动的热量的视觉对应物。有了光,世界才成为可视的,并进而产生视觉艺术。光在绘画艺术制作中的运用,某种程度上说一直贯穿始终,光色的表现也一直被不断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光线;亮度;绘画;表现特征  光线本身作为一种人类生命条件的自然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深层心理及全部精神层面,而光又是绘画的核心,没有光,就没
期刊
摘要:水墨人物画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对西方绘画的吸收,蒋兆和先生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传统蒋兆和先生依旧主张水墨画要用“白描”的方式,对于西画,蒋兆和先生吸收其科学的解剖、结构等方法理论。对于艺术的精神追求,蒋兆和先生用绘画的方式承载着人的苦难、希望、美善、智慧和信仰,以及蕴藏着人对内与外的生命情感体验。  关键词:蒋兆和;写实;水
期刊
摘要:黄筌是西蜀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花鸟画在唐朝时期渐渐形成单独的一门画科,但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并到达绘画的顶峰却到了五代时期。其中以宋代花鸟画的发展最为迅速,它不只是陶冶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操,更是逐渐成为了皇家权贵甚至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审美标准。现如今我们所知道的两宋期间的宫廷画家众多,其中以黄筌最具代表性。黄筌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态丰满,赋色浓艳华丽,线条勾勒精細,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
期刊
摘要:2007年6月,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播出,在影视界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而贯穿整部电视剧的背景音乐,是由赵季平老师同名改变的民族交响乐,深邃意境和现实人格的“谐和之美”的凸现,以至作品一经上演,即刻在民族音乐圈内引发强烈的震动。而胡琴作为交响乐队的主奏器乐之一,在演奏过程中,无论是独奏还是和小乐队、交响乐队的配合,都是围绕影视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各种情感的表达需要。  关键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和媒介的产生下,现代包装市场之所以能够不受冲击反而呈现出更加繁盛的现状的原因,与其本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而产品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外还应该包含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环境变化;包装设计;灵活性  在商业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品在销售与包装之间一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一方面产品的包装是基于产品的銷售应运而生的,在销售过程当中,包装起到
期刊
摘要:“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和理论中,一直占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和地位。文人画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文人士大夫们对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一种内心的表达和折射。文人画作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绘画思潮,在当代中国及世界画坛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文人画发展过程的描述,让人们更加了解文人画的发展及演变历程,体会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期刊
一、编织工艺  编织工艺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织工艺相对于其他工艺来说,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且历史底蕴深厚,是现代服装设计中重要的手法。在现代社会审美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编织工艺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是一种新的艺术设计形式。编织工艺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并且艺术表达形式和艺术语言十分丰富,其中涵盖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审美理念与美学意义,是一种
期刊
摘要:虽然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乱不堪的时代,但此时期尤其是北魏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后世书家无不临习,后世学者无不研究。北魏书法主要以墓志和造像记为主,本文以《元飏妻王夫人墓志》为例深挖北魏皇族妻嫔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和内涵。  关键词:北魏书法;墓志书法;元飚妻王夫人墓志;妻嫔墓志  书法特点  一、北魏墓志及《元飚妻王夫人墓志》概况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动乱不堪
期刊
摘要:“巴洛克”一词最初应用于17世纪的建筑学,用来形容雕刻怪诞、华丽、复杂的线条,并带有夸张的纹饰建筑风格,“康塔塔”脱胎于17世纪初的单身节歌变体,后来发展为一种由若干短小对比段组成的形式,至17世纪后半叶最后定型为更为轮廓分明的模式,即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通常各为两或三首交替出现),由于演唱康塔塔体裁的作品需要精湛的演唱技巧,并且音樂充分突出了无与伦比的旋律性,所以研究康塔塔的
期刊
摘要:生活本就是艺术,也许中国剪纸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剪纸产生于老百姓的心灵和日常生活中,是民风淳朴的乡间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作者非但不是专门从事艺术之人,反而都是一些平常的乡间民众。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民俗剪纸产生的前提生活条件、创作技法的方式来源以及传达的人文涵义,阐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这一真理性观点。为艺术的创作来源和发展作了很好的论证梳理,并且就剪纸艺术在当今形式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