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混合疫苗接种引起的局部皮下组织萎缩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免疫方法来预防传染病已被儿科广泛地接受,现已成为常规,几乎未见有合并症发生,但合并症是可以发生的。本文报告一19个月的女孩,在3个半月前曾接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常规接种。约2周后,在右臀注射疫苗处出现一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小凹陷,以后逐渐增大。初次所见为萎缩样缺陷,面积32×18毫米。表面皮肤呈粉灰包,下面臀肌部有一小的可触及的表浅缺陷,但无组织坏死或炎症反应。其后,患儿每月随访一次。6个月后,皮损明显变浅,直径也略为缩小。

其他文献
人类疣是由于Papova组病毒引起的,除外生殖器疣与寻常疣病毒有某些抗原差异外,所有的疣,不论其感染部位或损害表现,都是由同一种病毒或几乎是具有同样抗原性的病毒所引起。
期刊

自从1954年McCuistion等报告了第一例新生儿LE样皮肤损害后,一般认为新生儿LE有盘状损害是一个良性疾患.它有以下诸特征:①盘状LE样损害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出现,②组织学发现符合LE,③损害可存在几个月,但一般在一岁内消失,仅遗留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或色素改变.损害可不治而愈,④抗核抗体或LE试验可阳性,但在几个月内转阴,⑤可出现贫血、肝肿大或脾肿大等全身症状,⑥母亲有活动性或潜伏性结缔组
以前曾证明,紫外线照射局部用三甲基补骨脂素感光致敏的白种人皮肤,可造成黑色素体平均体积持久性的增大及其分布类型的改变,从而提示用此法有发生长期的基因脱抑制(gene derepression)或引起体细胞突变的可能性。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在治疗的条件下,用口服8-甲氧基补骨脂素及长波紫外线(PUVA)光化学疗法是否可引起相同的改变。
期刊
作者以双盲实验比较口服及局部外用四环素治疗痤疮的疗效。内服四环素治疗痤疮有高度疗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停药后常复发。
目前皮肤黑色素过多症尚无满意疗法。曾局部使用氢醌和氢醌的单苄基(Monobenzyl)、氢醌的-甲基醚(Monomethyl ether)等化合物以使皮肤脱色,但疗效不稳定,且常有刺激。某些作者通过体内和试管内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些酚的同系物(Subsituted phenols)对哺乳动物的黑素细胞有选择性致死作用。在许多局部试用于黑豚鼠的皮肤使之脱色的化合物中,发现4―异丙基儿茶酚(以下简称4―
期刊
成人期后天性鱼鳞病的发病是少见的,它暗示有潜在的恶性疾病.累-特二氏征更为少见,它表现为突然出现脂溢性角化病或雀斑,皮疹数目和大小迅速增加,合并内脏恶性疾患.本文报告1例肺部鳞状细胞癌合并突然出现的皮脂溢性角化病和后天性鱼鳞病的病人。
期刊
现行的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和技术繁多,但既往国内外对其方法学本身的综述却很少.现从多细胞、单细胞和亚细胞三个观察水平将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的方法学进展作一概述,以期有益于技术的应用及对其方法学的研究.
许多培养工作者已培养出迄今仍为“不可培养的”麻风杆菌,但是还没有任何培养工作者所培养出的菌得到同行们的承认,或被认为就是体外真正的麻风杆菌。既然麻风杆菌的培养仍然是麻风研究的尖端,那么现在应当是重新考虑关于体外生长的麻风杆菌特点的见解的时候了。目前需要在哲理方面打开一条新的思路,因为假如不承认关于麻风杆菌的种种错误观点,那么直到下一世纪培养将依然毫无结果。
期刊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近来已被称之为一独立的临床疾病,是川琦氏在1967年首先报道的,迄今在日本资料中已经报道近7000例。朝鲜曾经报道过8例,夏威夷12例,希腊8例。在美国大陆尚未见有本综合征的报告,但新近的一次复习提示此病确实在美国存在。本文报告3例,均发生于田纳西州,1例在1974年11月发病,2例分别于1975年5及6月发病。3例均有以下的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烧、颈淋巴腺炎、球
麻风杆菌局限于周围神经以及随后发生神经损害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尽管在麻风动物模型中已观察到麻风杆菌与神经的联系,尤其是皮神经,但用于观察麻风杆菌引起神经损害的发生机理的模型尚未建立.该文作者以感染麻风杆菌的犰狳为研究对象,对其远侧和近侧的周围神经进行了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