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行外科手术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11月14例行外科手术并最终病理确诊为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有石棉接触史13例;腹痛10例,腹胀7例,阴道间断出血1例;有石棉斑13例;器官浸润14例,少量或无腹水9例,腹腔轻度淋巴结肿大1例,均未发现远处器官转移.弥漫型3例,局限型11例;血清CA125升高7例,7例术后行化
【机 构】
:
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061001河北省,沧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行外科手术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11月14例行外科手术并最终病理确诊为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有石棉接触史13例;腹痛10例,腹胀7例,阴道间断出血1例;有石棉斑13例;器官浸润14例,少量或无腹水9例,腹腔轻度淋巴结肿大1例,均未发现远处器官转移.弥漫型3例,局限型11例;血清CA125升高7例,7例术后行化学疗法,术后生存期平均为5个月,至截稿时2例腹膜病变局限的患者仍存活.结论 本组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发病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以局限型为主,无淋巴结肿大和远处器官转移,早期患者手术切除可提高生存率。
其他文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利用各种电刀对消化道良恶性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微创治疗技术,多项研究已证明这一技术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1-3].许多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包括突向腔内生长的固有肌层肿物都可通过ESD进行内镜下切除[4],但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出血量大、病死率较高,内镜治疗是控制其出血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一次性注射硬化剂+组织黏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观察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明确其作为出血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的肝硬化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86例患者均于出血后72 h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其中应用
贫血是IB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6.2%~73.7%之间[1].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见的IBD相关贫血,现就静脉途径补充铁剂在IBD相关IDA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一、IBD患者IDA的发生率及危害IBD患者中铁缺乏是最常见的贫血病因,约80% IBD患者存在缺铁,20%~30%IBD患者存在IDA.缺铁性合并慢性病性贫血者占IBD贫血患者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病死率居第三的癌症.结肠镜检查的普及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近年来近端结肠癌的病死率未明显改变[1].我国的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时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在21世纪初时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有研究认为,近端结肠癌与远端结肠癌发病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结肠镜筛查中对锯齿状腺瘤(serrated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肿瘤在内的大多数实体肿瘤都存在宿主诱导免疫反应,细胞因子通过影响细胞的活化、生长、分化、迁移,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IL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正逐渐被认识.现对不同种类IL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前国外学者认为H.pylori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把H.pylori根除方案按意向性(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的根除率分为5个等级,认为作为只有根除率超过85%的方案才是可接受的。最新Maastricht Ⅳ共识指出,在克拉霉素高耐药率地区,首先推荐含铋剂四联方案,如无铋剂则推荐序贯疗法或伴同疗法;在克拉霉素低耐药率地区除推荐标准三联方案外,也推荐含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一
H.pylori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随着H.pylori耐药率上升,标准三联疗法根除率已低于或远低于80%,三联疗法的疗程从7d延长到10 d或14 d,根除率仅能提高约5%[1].本研究观察了酪酸梭菌活菌片不同疗程联合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yclic vomiting syndrome,CVS)是一种以周期性发作的剧烈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成人CVS诊断较为困难,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患者男,56岁.因腹痛、腹胀6d,未排便3d,于2013年2月6日入院.患者有30余年吸烟史,发现右上肺小细胞肺癌(图1)4个月余,行化学疗法(伊立替康+顺铂)4次,行局部放射疗法,肺部病灶缩小,见图2.体格检查:体温36.9℃C,脉搏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8/82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锁骨上区见皮肤褐色色素
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发布了GERD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GERD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PPI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本病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