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一年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法、常规水分管理栽培法均比深水漫灌栽培法(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水气平衡栽培法Ⅰ(处理5)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Ⅲ(处理4)最为明显,水气平衡栽培法Ⅳ(处理3)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Ⅱ(处理6)次之。
关键词:超级稻;水气平衡;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12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是指水稻移栽后,全生育期田面不留水层,在水分敏感期即分蘖期和孕穗抽穗灌浆期,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间湿润,其它生育期实行旱管,使水稻各生育期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新的稻田节能减排栽培法。为推广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进一步探明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水分管理技术。2015年在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进行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試验。现试验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本试验安排在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卿太文家水田,面积1334m2。该田比较方正,沙壤土质,肥力中上,光照充足,排灌方便,邻近村道,进出方便。
1.2 试验品种
超级稻品种为Y两优900。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以下6个处理:
处理1(CK):深水漫灌栽培法。全生育期进行深水(5cm以上)灌溉,不晒田。
处理2:常规水分管理栽培法。即生产上常用的“浅水立苗分蘖、适时露晒控苗、水层孕穗抽穗、干湿灌浆黄熟”的管水方法。
处理3:水气平衡栽培法Ⅰ。全生育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分蘖期至够苗前保持田间湿润,即保持厢沟满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够苗晒田时,全部排干沟中水,晒至田面露白根。幼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箱面湿润即可,人工沟灌补水后让水在沟中自然落干后再补水,水不上面。抽穗灌浆期: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黄熟期:自然落干沟中水,但要避免田面过早干裂。
处理4:水气平衡栽培法Ⅱ。分蘖期(移栽后至够苗前)保持田间有薄水层,其它时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其它时期具体水分管理参照处理3。
处理5:水气平衡栽培法Ⅲ。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进行薄水层灌溉,其它时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其它时期具体水分管理参照处理3。
处理6:水气平衡栽培法Ⅳ。抽穗及灌浆盛期进行薄水层灌溉,其它时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其它时期具体水分管理参照处理3。
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小区随机排列,隔离田埂用塑料薄膜包好,薄膜并入田面下20cm,四周插4~5行保护区。保护行:1m以上;环田沟宽50cm、深30cm;隔离带120cm,隔离田埂40cm,比厢面高20cm;小区排水沟宽30cm、深20cm;小区面积20m2,随机排列。田间设计图见图1。
1.4 试验方法
水稻采用拱棚防寒秧盘育秧,3月19日播种,4月22日移栽(秧龄4.2~4.5叶),移栽规格26.4cm×19.8cm
(667m2插1.25万蔸),每蔸2粒苗。
每667m2增施栏粪10担,化肥用量均按纯氮12kg/667m2,氮磷钾比列为1:0.5:1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氮肥、钾肥按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30%作穗肥施用。
田采用“二犁二耙”方式整理,基肥在最后一耙前施下,田整好后起埂,第2天泥埂干爽后用塑料薄膜将埂包好。禾苗移栽后,严格按试验设计方案要求分别管水,注意防好病虫,保证本试验工作正常进行。
1.5 观测调查内容
1.5.1 观察记载
每处理定点5株,移栽后5d开始观测,每隔3d观测1次,调查水稻生育进程(见表1)及茎蘖动态(见表2)。
1.5.2 实割与考种
成熟时每小区取有代表性样3蔸,每处理共取样9蔸进行室内考种,考察水稻经济性状,然后采取人工按小区分开收割、脱粒、风净、晒干、称重、计算产量(见表3)。
2 试验结果
2.1 水稻生育进程
从表1观察记录情况来看,各处理水稻立苗期、够苗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相差不大,前后相差1~2d。
2.2 水稻株高及分蘖动态
表2说明:高峰苗多少依次为处理1、处理3(23.4苗)→处理6(23.2苗)→处理4(22.8苗)→处理2、处理5(22.2苗)→,最高处理1、处理3(23.4苗)比最低为处理2、处理5(22.2苗)多1.2苗,增加5.40%,差异不显著;株有效穗多少依次为处理1(15.4苗)→处理5(13.9苗)→处理2(13.6苗)→处理6(13.4苗)→处理3(13.2苗)→处理4(13.1苗),最高处理1(15.4苗)比最低为处理4(13.2苗)多2.3苗,增加17.55%,差异显著;成穗率高低依次为处理1(65.812%)→处理5(62.6126%)→处理2(61.2613%)→处理6(57.7586%)→处理4(57.4561%)→处理3(56.4103%),最高处理1(65.812 %)比最低为处理3(56.4103%)多9.4017%。
2.3 水稻穗粒结构及产量
表3说明各处理667m2有效穗、穗长、总粒数、结实率均比与对照(处理1)相比,均有少量增加,增幅在1%~5%之间,而实际产量增幅较大:增幅大小依次为处理5(12.77%)→处理4(11.82%)→处理3(11.35%)→处理6(11.11%)→处理2(8.98%),均达到显著增产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法、常规水分管理栽培法均比深水漫灌栽培法(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水气平衡栽培法Ⅰ(处理5)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Ⅲ(处理4)最为明显,水气平衡栽培法Ⅳ(处理3)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Ⅱ(处理6)次之,原因之一是在水稻分蘖期,泥面有无水层对水稻分蘖影响很大,田面有水的处理,腋芽缺乏空气,分蘖延迟,分蘖减少,而泥面无水层的处理腋芽空气充足,分蘖早、低位分蘖多,分蘖苗数大,容易获得高产。
作者简介:周景平(1965-),农艺师,研究方向:超级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袁郑鹏(1992-),广西大学农学院在读硕士。
关键词:超级稻;水气平衡;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12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是指水稻移栽后,全生育期田面不留水层,在水分敏感期即分蘖期和孕穗抽穗灌浆期,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间湿润,其它生育期实行旱管,使水稻各生育期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新的稻田节能减排栽培法。为推广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进一步探明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水分管理技术。2015年在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进行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試验。现试验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本试验安排在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卿太文家水田,面积1334m2。该田比较方正,沙壤土质,肥力中上,光照充足,排灌方便,邻近村道,进出方便。
1.2 试验品种
超级稻品种为Y两优900。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以下6个处理:
处理1(CK):深水漫灌栽培法。全生育期进行深水(5cm以上)灌溉,不晒田。
处理2:常规水分管理栽培法。即生产上常用的“浅水立苗分蘖、适时露晒控苗、水层孕穗抽穗、干湿灌浆黄熟”的管水方法。
处理3:水气平衡栽培法Ⅰ。全生育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分蘖期至够苗前保持田间湿润,即保持厢沟满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够苗晒田时,全部排干沟中水,晒至田面露白根。幼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箱面湿润即可,人工沟灌补水后让水在沟中自然落干后再补水,水不上面。抽穗灌浆期: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黄熟期:自然落干沟中水,但要避免田面过早干裂。
处理4:水气平衡栽培法Ⅱ。分蘖期(移栽后至够苗前)保持田间有薄水层,其它时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其它时期具体水分管理参照处理3。
处理5:水气平衡栽培法Ⅲ。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进行薄水层灌溉,其它时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其它时期具体水分管理参照处理3。
处理6:水气平衡栽培法Ⅳ。抽穗及灌浆盛期进行薄水层灌溉,其它时期沟水不上面,不建立水层。其它时期具体水分管理参照处理3。
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小区随机排列,隔离田埂用塑料薄膜包好,薄膜并入田面下20cm,四周插4~5行保护区。保护行:1m以上;环田沟宽50cm、深30cm;隔离带120cm,隔离田埂40cm,比厢面高20cm;小区排水沟宽30cm、深20cm;小区面积20m2,随机排列。田间设计图见图1。
1.4 试验方法
水稻采用拱棚防寒秧盘育秧,3月19日播种,4月22日移栽(秧龄4.2~4.5叶),移栽规格26.4cm×19.8cm
(667m2插1.25万蔸),每蔸2粒苗。
每667m2增施栏粪10担,化肥用量均按纯氮12kg/667m2,氮磷钾比列为1:0.5:1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氮肥、钾肥按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30%作穗肥施用。
田采用“二犁二耙”方式整理,基肥在最后一耙前施下,田整好后起埂,第2天泥埂干爽后用塑料薄膜将埂包好。禾苗移栽后,严格按试验设计方案要求分别管水,注意防好病虫,保证本试验工作正常进行。
1.5 观测调查内容
1.5.1 观察记载
每处理定点5株,移栽后5d开始观测,每隔3d观测1次,调查水稻生育进程(见表1)及茎蘖动态(见表2)。
1.5.2 实割与考种
成熟时每小区取有代表性样3蔸,每处理共取样9蔸进行室内考种,考察水稻经济性状,然后采取人工按小区分开收割、脱粒、风净、晒干、称重、计算产量(见表3)。
2 试验结果
2.1 水稻生育进程
从表1观察记录情况来看,各处理水稻立苗期、够苗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相差不大,前后相差1~2d。
2.2 水稻株高及分蘖动态
表2说明:高峰苗多少依次为处理1、处理3(23.4苗)→处理6(23.2苗)→处理4(22.8苗)→处理2、处理5(22.2苗)→,最高处理1、处理3(23.4苗)比最低为处理2、处理5(22.2苗)多1.2苗,增加5.40%,差异不显著;株有效穗多少依次为处理1(15.4苗)→处理5(13.9苗)→处理2(13.6苗)→处理6(13.4苗)→处理3(13.2苗)→处理4(13.1苗),最高处理1(15.4苗)比最低为处理4(13.2苗)多2.3苗,增加17.55%,差异显著;成穗率高低依次为处理1(65.812%)→处理5(62.6126%)→处理2(61.2613%)→处理6(57.7586%)→处理4(57.4561%)→处理3(56.4103%),最高处理1(65.812 %)比最低为处理3(56.4103%)多9.4017%。
2.3 水稻穗粒结构及产量
表3说明各处理667m2有效穗、穗长、总粒数、结实率均比与对照(处理1)相比,均有少量增加,增幅在1%~5%之间,而实际产量增幅较大:增幅大小依次为处理5(12.77%)→处理4(11.82%)→处理3(11.35%)→处理6(11.11%)→处理2(8.98%),均达到显著增产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法、常规水分管理栽培法均比深水漫灌栽培法(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水气平衡栽培法Ⅰ(处理5)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Ⅲ(处理4)最为明显,水气平衡栽培法Ⅳ(处理3)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Ⅱ(处理6)次之,原因之一是在水稻分蘖期,泥面有无水层对水稻分蘖影响很大,田面有水的处理,腋芽缺乏空气,分蘖延迟,分蘖减少,而泥面无水层的处理腋芽空气充足,分蘖早、低位分蘖多,分蘖苗数大,容易获得高产。
作者简介:周景平(1965-),农艺师,研究方向:超级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袁郑鹏(1992-),广西大学农学院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