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异常特征研究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基于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圈ULF电磁信号特征,将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进而提取震磁异常信息。岩石圈ULF电磁信号特征表现为:垂直分量Z比水平分量H或G大,即来自于岩石圈的信号主要体现在垂直分量Z上,而来自于外源场的信号主要体现在水平分量H或G上,利用二者的比值即可在突出岩石圈异常信号的同时,抑制外源场的电磁信号。
其他文献
云南会泽井地处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部,位于小江断裂带蒙姑—东川段西侧。完钻井深103.15 m,自地表至井下11.19 m处有15 cm厚棕色粘土隔水层,隔水效果好,含水层主要位于井孔40—70 m处,水文地质图揭示周边岩体富水性较弱,含水层整体补给量较小。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风化玄武岩、砾石、碎石、砂砾石,地下水为裂隙承压水。会泽井水位观测资料自2017年以来多次、反复出现急速下降-缓慢回升的过程(
汶川地震是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首次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8级逆冲强震,给板内逆冲强震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近地表陡倾角铲形逆断层的破裂特征研究。基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动力学背景建立有限元模型,系统地研究近地表陡倾角铲形逆断层(本文所称近地表陡倾角铲形断层,要求近地表倾角至少≥65°)的破裂特征,并探讨了汶川地震逆冲滑动量随深度分布形态所可能蕴含的地壳信息。对于近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MS5.7地震,在不足24 h内相继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是1989年10月19日MS6.1(39°56′N,113°52′E)。此次地震序列,是继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13年来华北地区最强的也是前兆最丰富的一次震群型地震活动,其总的释放能量相当于一次6.4级地震。大同—阳高地震发生于山西大同县和阳高县交界带的桑干河两
主动源探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爆炸震源对激发场地产生的破坏使得其难于用于监测动态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提出将人工震源用于研究地壳结构及其变化,发现气枪震源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可重复性震源。然而,气枪震源激发的能量有一定的限制,相比于天然地震来说较弱,传播距离有限,并且气枪信号经过一定距离的传播后,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会很微弱,加之环境噪声的影响,信噪比变低,使得气枪信号的识别和提
南北地震带北起宁夏贺兰山,跨越西秦岭,穿过龙门山、小江、红河等断裂带向南延伸至缅甸境内,成为分隔中国大陆东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四川盆地、华南地块与西部地震活动性强烈的青藏高原之间的重要边界带。它是中国大陆浅源地震最活跃、地震分布带状明显的巨型地震带,对南北地震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地震波可造成破坏,但也带来了震源力学性质、构造运动等信息。利用地震波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能给出震源断层参数
临震预报是地震长、中、短、临渐近式预报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阶段.地震预报没有取得突破的关键和瓶颈在于至今没有找到临震阶段与震源
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
1地震序列情况2015年3月1日18时24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23.5°N,98.9°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1km.最大余震为3月3日发生的Ms4.6,余震衰减大致可分为早期
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