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指尖皮肤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感觉器官相互间还能串联呢。比如说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什么感觉啊?(出示烤鸭的图片)
生:很想吃。
师:北京烤鸭,冒油的酱红色烤鸭,让你觉得很好吃。那我把它变成这个颜色呢?(将烤鸭变成蓝色)
生:不想吃,像发霉了。
师:所以,视觉所看到的颜色会打通我们的味觉。很有意思吧?现在,我要给大家朗读一句话,请你们用耳朵接收我送出的信息,听一听我在读什么。(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我听到的是:月亮爬上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篱笆小院。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听,试试跟刚才听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打开你的眼睛,说说你的感觉。
生:我发现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好像真的有月亮出现。
师:是的,眼前有画面了。有夜空,有月亮,有篱笆,还有小院,甚至还能想象出在小院里坐着的孩子。同学们,当我们关闭一个感觉通道的时候,另外的通道就会更加灵敏。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它为你关一道门的时候,必然给你打开一扇窗。
二、研读《鸭窠围的夜》(片段)
师:感谢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它让我们更加精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世界。那么如果我们不光能感受,还能写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美妙呢?比如说,当某个夜来临的时候,我们要记录这个夜带给我们的感受,怎么办呢?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沈从文的作品——《鸭窠围的夜》。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么来写一个夜带给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
师:这个“窠”的意思就是鸟的巢穴。关于沈从文,你们了解些什么?
生:我了解到他离开故乡18年。
师:准确地说,他十几岁就离开家乡独自闯荡讨生活。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家乡在湘西的凤凰,他以湘西凤凰为背景写的散文和小说,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家乡是怎样一个地方啊?(出示画面)
生:他的家乡有很多吊脚楼,吊脚楼下面都是水。
师:对,吊脚楼是湘西这一带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往往临水而立,依山而建。
生:沈从文的家乡在一个社会底层的小水乡。
师:是一个偏僻的水乡,你想说这个意思,对吧?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是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交界的地方,是一个偏远地区。这个地区在上个世纪初还是火车不行、公路不通。交通主要靠什么?靠水运,靠船只。1934年,沈从文婚后在北京专心从事创作。快过年的时候,他接到了家里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赶回家看望母亲。进入湘西地界,他就包了一只船回家,走了40多天的水路。他跟妻子约好“我走一天就给你讲一天的故事”,40多天就写了40多封信。这些信后来就集成一本书,叫《湘行书简》。后来,沈从文根据书简中的材料写成了散文集《湘行散记》。而我们今天选出来的《鸭窠围的夜》就是《湘行散记》中的名篇。沈从文有一个学生叫汪曾祺,也是作家。他对他的老师沈从文是怎么评价的呢?你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鸭窠围的夜》,来看看一个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是怎么来做文字的工艺的。首先,我想请大家听老师读《鸭窠围的夜》中的一段节选。请大家用耳朵来接收信息,最好能闭上眼睛。(朗读)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师:听完了朗读,这鸭窠围的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羊叫声。
师:固执又柔和的羊叫声。
还有同学有别的印象吗?
生:岸上的火炬红光和岸边妇人的唱歌,还有吊脚楼上的笑声。
师:也就是说,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写到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板书:声)也写到了眼睛所看到的光。(板書:光)开头第一句是说“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要知道当黑夜来临的时候,那么在视觉上一点点的光都会显得特别的亮。除了写到光,写到声,还写到了什么呢?
生:还写到了沈从文的心理。
师:心里的想法。(板书:念想)下面请你们大声地把这段话通读一遍。读完的,请站起来。
(生自由读,读完的站起。)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指尖皮肤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感觉器官相互间还能串联呢。比如说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什么感觉啊?(出示烤鸭的图片)
生:很想吃。
师:北京烤鸭,冒油的酱红色烤鸭,让你觉得很好吃。那我把它变成这个颜色呢?(将烤鸭变成蓝色)
生:不想吃,像发霉了。
师:所以,视觉所看到的颜色会打通我们的味觉。很有意思吧?现在,我要给大家朗读一句话,请你们用耳朵接收我送出的信息,听一听我在读什么。(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我听到的是:月亮爬上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篱笆小院。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听,试试跟刚才听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打开你的眼睛,说说你的感觉。
生:我发现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好像真的有月亮出现。
师:是的,眼前有画面了。有夜空,有月亮,有篱笆,还有小院,甚至还能想象出在小院里坐着的孩子。同学们,当我们关闭一个感觉通道的时候,另外的通道就会更加灵敏。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它为你关一道门的时候,必然给你打开一扇窗。
二、研读《鸭窠围的夜》(片段)
师:感谢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它让我们更加精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世界。那么如果我们不光能感受,还能写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美妙呢?比如说,当某个夜来临的时候,我们要记录这个夜带给我们的感受,怎么办呢?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沈从文的作品——《鸭窠围的夜》。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么来写一个夜带给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
师:这个“窠”的意思就是鸟的巢穴。关于沈从文,你们了解些什么?
生:我了解到他离开故乡18年。
师:准确地说,他十几岁就离开家乡独自闯荡讨生活。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家乡在湘西的凤凰,他以湘西凤凰为背景写的散文和小说,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家乡是怎样一个地方啊?(出示画面)
生:他的家乡有很多吊脚楼,吊脚楼下面都是水。
师:对,吊脚楼是湘西这一带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往往临水而立,依山而建。
生:沈从文的家乡在一个社会底层的小水乡。
师:是一个偏僻的水乡,你想说这个意思,对吧?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是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交界的地方,是一个偏远地区。这个地区在上个世纪初还是火车不行、公路不通。交通主要靠什么?靠水运,靠船只。1934年,沈从文婚后在北京专心从事创作。快过年的时候,他接到了家里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赶回家看望母亲。进入湘西地界,他就包了一只船回家,走了40多天的水路。他跟妻子约好“我走一天就给你讲一天的故事”,40多天就写了40多封信。这些信后来就集成一本书,叫《湘行书简》。后来,沈从文根据书简中的材料写成了散文集《湘行散记》。而我们今天选出来的《鸭窠围的夜》就是《湘行散记》中的名篇。沈从文有一个学生叫汪曾祺,也是作家。他对他的老师沈从文是怎么评价的呢?你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鸭窠围的夜》,来看看一个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是怎么来做文字的工艺的。首先,我想请大家听老师读《鸭窠围的夜》中的一段节选。请大家用耳朵来接收信息,最好能闭上眼睛。(朗读)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师:听完了朗读,这鸭窠围的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羊叫声。
师:固执又柔和的羊叫声。
还有同学有别的印象吗?
生:岸上的火炬红光和岸边妇人的唱歌,还有吊脚楼上的笑声。
师:也就是说,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写到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板书:声)也写到了眼睛所看到的光。(板書:光)开头第一句是说“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要知道当黑夜来临的时候,那么在视觉上一点点的光都会显得特别的亮。除了写到光,写到声,还写到了什么呢?
生:还写到了沈从文的心理。
师:心里的想法。(板书:念想)下面请你们大声地把这段话通读一遍。读完的,请站起来。
(生自由读,读完的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