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九弊 察群情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贽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他博古通今,明于治乱,具有远见卓识。北宋苏轼称赞他“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宜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唐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时号“内相”。陆贽为人忠诚耿直,“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公元783年,乱党叛乱,长安陷落,陆贽随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当时,“海内波摇,兆庶云扰”,“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德宗乃问陆贽“祸乱之由”和“当今切务”。陆贽以敏锐的政治目光,从大局出发,真切地写了一篇以“除九弊,察群情”为内容的奏疏,对“昧于经国之务”的德宗的过火进行劝谏。
  他认为:“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情乃固,失则危。”所以“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他在奏疏中还说:“大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立的意思),人之所去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
  陆贽在奏疏中剖析了当时的“祸乱之由”,认为乃是“上下之情不通”所造成,而“上下之情不通”,症结在于“九弊”。所谓“九弊”,上有其六:“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把它译成白话,那就是:恃强好胜、唯我独能;拒谏饰非,忌人揭短;强词夺理,巧言诡辩;炫才扬己,自作聪明;疾言厉色,盛气凌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由于在上者有此“六弊”,因而导致在下者产生“三弊”:谄谀、顾望(观望)、畏懦(胆小怕事)。因为“上好胜必甘于佞辞,上耻过必忌直谏,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指(迎合)而忠实之语不闻矣;上骋辩必剿说而折人以言(不让人家把话说完就给顶回去),上聪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诈,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辞不尽矣;上厉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规,如是则下之畏懦者避辜而情理之说不申矣。”至于上下之情不通,其结果是:“上情不通于下则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疑则不纳其诚,惑则不从其令;诚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令不见从则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败何待!是使乱多理少,从古以然”。
  因此,陆贽力谏德宗“以求过为急,以能改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应该“广咨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宏采拔之道”,“总天下之智以为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下情上达,上情下知,上下一体,两情相通。
  陆贽这篇“除九弊察群情”的奏疏,确是擘肌分理,剖析入微,指陈时弊,论辩明彻,对昏庸的德宗来说,可谓“进苦口之良药,针害身之膏盲”,就是对后世来说,“实为治乱之龟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