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留下了许多扎东乐于助人的故事。
11月17日,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和以往一样安静,数月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特大洪水更像是一场“梦魇”。尤日村人说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忘记这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因为这场洪水不仅仅打扰了家园清宁,还带走了家乡英雄——扎东。
2019年7月19日,尤日村村村民监督委员会委员扎东,为了保护村寨,在抗洪过程中牺牲了。
11月12日下午,9岁男童棋棋的追思告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7天前,在距家不到85米的小区道路上,棋棋遇害,施暴者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85米,是案发地距棋棋家的距离。棋棋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在这样一个时空距离下,棋棋竟遭遇不幸。整个事件大概持续了20多分钟,行凶者是被孩子的父亲制服的。当时很多人围观,“如果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孩子的父亲痛心地说。
冷漠的看客最近几年早已成为公共新闻的主角,在批评社会大众的潮流中,“平庸的恶”成为了他们的标签。实际上,看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对其深刻解剖的鲁迅,在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发现了看客人格。
《药》里革命者夏瑜与群众脱节而造成许多民众围观革命者并吃他们的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好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围观姿态,在他們眼中,“城头变幻大王旗”与自己无干,看与被看、杀与被杀、吃与被吃就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纽带。
鲁迅对“国民性”的介入就是“我”在文本中的出现。比如《孔乙己》《祥林嫂》《孤独者》中的“我”,都是异于“看客”和“庸众”的思考者,对“看客”与“被看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于是,好奇的看客鉴赏被看者的背后,有了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审视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形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在古代,除了自然灾害引起社会动乱和生存恐惧外,人们在社会危机中还必须适应灾难性的“人为灾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古代的百姓沦为虚无者,思维中形成“敌人意识”。 唯有“看”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这种旁观姿态预示着社会道德结构的崩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解体。
随着历史变迁,“看”的民俗事象也随之传承并发生相应的变异,鲁迅讽刺过的清朝盛行的“萧寺清钟”“古池好水”“十景病”也是“看”的盛宴,看热闹、看戏的民族习俗逐渐由古代奢靡、游闲的娱乐特点演变为一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变态猎奇癖。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财富的增加、思想的更新,都在清除封建残余的旧观念。可是如今,为何还会出现冷漠路人围观受害者的场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纽约的一起案件或许能说明问题。
在半个小时内,38名皇后区令人尊敬的守法公民眼睁睁地看着凶手在丘园3次追逐并刺杀同一个女子吉诺维西,最终导致她惨死刀下。《纽约时报》等媒体都在强调:目击者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对这种事情没有关心到想要被卷进去的地步。美国正在变成一个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国家。
两名心理学教授比伯·拉塔奈和约翰·达利仔细研究案情后,得出了另外的解释,当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都不大,每一个人的责任感都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
正如心理学的“房间里的大象”,一只大象在房间里,但每个人都装作看不见。倒在路上的这个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喝醉睡着了?小区里面的孩子被打,是父亲在教训调皮的小孩吗?外人对介入的分寸拿捏,对现实的考量,都会影响事实的结果。那么,围观者都是不可原谅的冷漠无情的坏人吗?未必。
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怪现状,除了我们历史的、心理的后遗症,恐怕还是司法缺陷需要弥补。每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背后都肇始于社会人心的变化。看客并未消失,但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公民,也许惊魂未定,也许只是需要法律的捍卫。
11月17日,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和以往一样安静,数月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特大洪水更像是一场“梦魇”。尤日村人说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忘记这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因为这场洪水不仅仅打扰了家园清宁,还带走了家乡英雄——扎东。
2019年7月19日,尤日村村村民监督委员会委员扎东,为了保护村寨,在抗洪过程中牺牲了。
11月12日下午,9岁男童棋棋的追思告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7天前,在距家不到85米的小区道路上,棋棋遇害,施暴者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85米,是案发地距棋棋家的距离。棋棋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在这样一个时空距离下,棋棋竟遭遇不幸。整个事件大概持续了20多分钟,行凶者是被孩子的父亲制服的。当时很多人围观,“如果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孩子的父亲痛心地说。
冷漠的看客最近几年早已成为公共新闻的主角,在批评社会大众的潮流中,“平庸的恶”成为了他们的标签。实际上,看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对其深刻解剖的鲁迅,在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发现了看客人格。
《药》里革命者夏瑜与群众脱节而造成许多民众围观革命者并吃他们的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好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围观姿态,在他們眼中,“城头变幻大王旗”与自己无干,看与被看、杀与被杀、吃与被吃就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纽带。
鲁迅对“国民性”的介入就是“我”在文本中的出现。比如《孔乙己》《祥林嫂》《孤独者》中的“我”,都是异于“看客”和“庸众”的思考者,对“看客”与“被看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于是,好奇的看客鉴赏被看者的背后,有了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审视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形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在古代,除了自然灾害引起社会动乱和生存恐惧外,人们在社会危机中还必须适应灾难性的“人为灾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古代的百姓沦为虚无者,思维中形成“敌人意识”。 唯有“看”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这种旁观姿态预示着社会道德结构的崩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解体。
随着历史变迁,“看”的民俗事象也随之传承并发生相应的变异,鲁迅讽刺过的清朝盛行的“萧寺清钟”“古池好水”“十景病”也是“看”的盛宴,看热闹、看戏的民族习俗逐渐由古代奢靡、游闲的娱乐特点演变为一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变态猎奇癖。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财富的增加、思想的更新,都在清除封建残余的旧观念。可是如今,为何还会出现冷漠路人围观受害者的场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纽约的一起案件或许能说明问题。
在半个小时内,38名皇后区令人尊敬的守法公民眼睁睁地看着凶手在丘园3次追逐并刺杀同一个女子吉诺维西,最终导致她惨死刀下。《纽约时报》等媒体都在强调:目击者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对这种事情没有关心到想要被卷进去的地步。美国正在变成一个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国家。
两名心理学教授比伯·拉塔奈和约翰·达利仔细研究案情后,得出了另外的解释,当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都不大,每一个人的责任感都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
正如心理学的“房间里的大象”,一只大象在房间里,但每个人都装作看不见。倒在路上的这个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喝醉睡着了?小区里面的孩子被打,是父亲在教训调皮的小孩吗?外人对介入的分寸拿捏,对现实的考量,都会影响事实的结果。那么,围观者都是不可原谅的冷漠无情的坏人吗?未必。
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怪现状,除了我们历史的、心理的后遗症,恐怕还是司法缺陷需要弥补。每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背后都肇始于社会人心的变化。看客并未消失,但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公民,也许惊魂未定,也许只是需要法律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