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的启示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林散之先生一生除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书画作品外,先生的成功经验、为人之道、活学之路皆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学习。谨以此文献上心香一瓣,以表达对恩师的一份崇敬之心。
  
  一、德高品优
  
  道德高尚与品格优秀是蕴育艺术大师的先决条件,而诗歌又是反映作者心灵的最佳方式,故有“诗言志”一说。林老一生作诗近三千首,启功先生称先生诗: “于国之敌,民之贼,当诛者诛,当伐者伐,正气英光,贯于篇计之中。”先生尊敬师长,即使是启蒙老师亦没齿不忘,更何况有恩于己的张栗庵及黄宾虹先生,故常作长诗怀念之。散老一生淡泊名利,重视人品修养。三十年代家乡水灾圩破,乡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先生一人涉水至水利部为民请命,并义务担任圩差,被万人称颂。当时以救济洋白面粉换工修堤,家里堆满一屋子的白面,但他却丝毫不沾,家人想吃,也须用米来换。此事虽小,却小中见大,表现出来老人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故其诗书画均能洋溢出一股清刚之气。
  
  二、志坚勤学
  
  目标明确、志向坚定是每个大师成功的基础。散之先生早在17岁之前已自号“三痴生”,并有诗句“平生为癖诗书画”以记之。其师张栗庵以“三痴”的谐音,更其名为“散之”。其后先生一生不离诗书画艺,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志向。尤其在文革期间,碑帖书籍均被抄走,他仍能将废报纸用水喷潮了,在上面练字。至此困难时期“欲与古人相抗争”的志向不变。听先生晚年自述:他每天清晨即起,悬肘写一百个汉隶字,夫人在床上嘀咕: “叉在作糟了。”因为林老一个人的收入要养活一家老小,生活十分清苦,书画既不能有分文的收益,相反还要花钱买纸笔,所以夫人埋怨林老一清早起来就在糟蹋纸浪费钱。先生临帖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直到75岁高龄尚见其临习的汉帖《西狭颂》《乙瑛碑》窗课传世。散翁酷爱诗书画,并为之奋斗终身,有诗为证: “我生殊自奋,伏案作书佣,墨水三千斛,青山一万重。”
  
  三、取法乎上,路正法纯
  
  艺术大师不可能生而知之,必须经名师指点,传其衣钵,并能不为利欲时风所左右。沿着前辈指引的正确方向持之以恒勇往直前。散翁十八岁从张栗庵先生学诗文书法。后又从黄宾虹先生学山水画,并能尽得其传。有人曾问过黄老,弟子中谁能传承衣钵,黄老说安徽林散之,足见黄宾虹对林散之先生的肯定。
  从书艺而言,林老一生有不少经验之谈,现试分而简述之:
  
  1、由楷入门,上下求索
  林老主张从唐楷入手,然后上可临汊隶、魏晋、下可临唐宋行草。
  
  2、由刚入手,先刚后柔
  林老教学生写楷书先临柳公权,以得骨为先,同样,学隶书临《礼器碑》,行书临《王圣教》,草书临《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序帖》,均为骨刚之书。并须用长锋羊毫笔,练出一手刚挺的字,然后再以丰润加之,以期由刚入柔,柔中见刚。从林老的自身经历也可看出这一轨迹。散翁自云:“六十岁以前的字太硬。”反之,若没有早年的刚挺,何来晚年的遒劲。林老到70岁以后完成了由刚入柔的蜕变,使笔画绵里藏针,外柔内刚。此功力直至90岁以后,书作入静入淡了,仍能骨力不退,足见立骨之重要。
  
  3、腕平掌竖,笔笔中锋
  散翁的执笔方法与常人不同。他说“腕平”是指手臂与手背处于同一平面, “掌竖”是指手掌与桌面相垂直,即手臂与桌面垂直,古人称: “腕竖锋正。”与包世臣的“腕平”指手臂平放桌面, “掌竖”指手掌与手臂垂直,故须反扭其筋的方法绝然不同。林老用的是黄山谷所说的唐以前古法——回腕双苞法。此执笔法必须悬肘,用肘带动腕指书写,故所书草书字字势圆气满,并能做到笔笔中锋。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实际上是即用各种方法——提按、转折、翻折……调节笔锋,令其变正的这一机理千古不易。总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偏锋偶一为之并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与现时的流行书家的出手便偏侧还自诩为对“千古不易”的突破的“创新”有本质上的区分。
  
  4、长锋羊毫,破水用墨
  林老贯用长锋羊毫笔,并称羊毫笔才能写出刚的字来,这与高二适先生用紫毫笔写出柔和的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均从笔性的反面达到更高境界。林老用长锋羊毫还与墨法的破水用法相匹配,从而在宣纸上弹奏出充满节奏感的墨韵来。先生写字前,须将墨磨熟,即磨稠。再在砚池边备一盛淡墨水的小碟,用长锋羊毫笔蘸些水,再在砚池里点浓墨书写,故起始一两个字往往很重,有涨墨,且极浓墨,随着不断地书写,出现由浓到淡再入枯的现象,此时的枯墨是用长锋笔的根部所蓄的水分书写,故写出的枯笔,渴而能润,辣而不燥。然后再蘸水破墨,蘸墨破水,随机应变,交替使用。所书作品浓而枯、枯而润、变幻莫测、妙不可言;有时一个字已写到千笔近于无墨,笔一翻转又能见墨;其笔道如万岁枯藤,似出岫云烟,虚无缥缈、莫可名状,达到了一种似仙的境界。这是林老的创新,是将山水画的墨法巧妙地移到书法中来的创新,是对传统书法技法的突破。
  
  四、入古出新,学养化之
  
  当今书坛欲创新貌者比比皆是,那么让我们看看林老是怎样谈创新的。
  “入得深,才能出得显”。“入”是入传统, “出”是出新貌。只要深入探究传统优秀法帖碑版,并能将其食而化之,才能营养丰富自己,逐渐成长出健康的新我来。林老即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林散之书法选集·自序》)并且不断地往复,“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能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林散之书法选集·自序》)“变”即消化吸收。将古代碑版法帖化为己有,这是需要有极强的消化机制的,这消化功能是学养,是胸中的学问所形成的审美机制,它能将恣肆的充满火气的魏碑雅化,将跋扈暴戾化为温文尔雅。因此林老笔下的汉碑、魏碑就是洋溢出浓郁的文气。这学养即是散翁的人生,是他的道德学问,做诗、作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综合,即先生的气质和品格的表现。这恐怕是书画艺术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时下书画界所忽视的抑或根本置之不理却祈求一夜成名的可悲之处。
  林散之先生已仙逝19个年头了,他留下了大量的诗、书、画艺术珍品,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给后人攀登艺术高峰架构了坚实的桥梁。我们在欣赏临摹他的书画作品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透过作品表象去触摸一下老人的心迹;感受一下他的充满热情的、弥漫着仁爱的、对艺术永不餍足的执著进取精神,并试着去描摹效仿呢?我想这恐怕才是对林老的最好的回报,最真挚的崇敬和纪念。
其他文献
编者按:老舍先生60年前一篇评述傅抱石大师画艺的文章,引起了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的共鸣,于是有了这篇和学生的对话:老舍先生的崇论闳议,铮言快语;友宪先生的鞭辟八里,深刻、明敏,在美术批评与研究已经异化的当下,显得弥足珍稀。如果说老舍先生的书学画论历久不衰、精义日新,那么友宪先生对此的体悟、阐释和钩远致深,具有别样的意义。  学生(以下间作问):张老师,我们进来常看到您画案上摆放这篇文字,上边用红笔划
期刊
灰色轨迹 谭雷鸣    有意无意,这几年我的水墨画一直朝着灰的方向发展,蓦然回首才发现现在的隐讳与过去的激越竟如此南辕北辙。当时吸引我走上水墨探索之路的是决然的黑色。这是一种色彩的极端,纯粹得有些神秘,同时又激烈得有点叛逆。黑色是一种态度,一种绝对;是对传统的抗议,对权威不妥协;是与世俗的不同流,与周遭的不协调。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我头上顶着邋遢的长发,身上穿着印有骷髅的黑色T恤,口中喊着摇滚,手里
期刊
赵名釜 原名赵震,1 974年生于江苏南京。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赵名釜作品集》《赵名釜水墨世界》。
期刊
读程风子画 陈传席    看画和看人桕类,有经常相看而无动于衷者,有一见而倾心者。我看画可谓多矣,十数年来,国内画集、画刊日增,始则一页一页的看,继之,一册至手,一捋而过,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一目十页”,一本画册,几分钟也就看完了。有一次,我拿到一本画刊,又是一捋而过,哗、哗、哗,忽然有一幅画映入眼帘使我动心,于是我又一页一页翻回去,找到那张画,作者是程风子。深夜无人,我频频点头,自言自语:
期刊
作为书法最高艺术形态的大草艺术,自汉代产生以来,以其技术上、审美上以及文化上的认识差异和难度等原因,历代研习和创作者不乏其人,但能真正成为一代宗师,时代表率,并被书史承认者,真可谓凤毛麟角,珍如拱璧。令人欣慰的是现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就是一位难得的,在大草艺术上作出巨大成就,越来越被书坛、文化界和整个社会广泛认可的大草大家。他对大草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无愧于“当代草圣”之誉。    一、多体皆擅
期刊
非沉静无以致典雅——评曹军书艺    黄君:曹军书作近年来频频在两大国展中入选、获奖,颇为引人注目,却偏偏能做《王铎年表》《董其昌评传》这样需要在资料考证爬疏、文献归集整理上下许多笨拙工夫的学问文章,而这恰恰是现今许多青年书人不愿作,不屑作的。这是曹军的难能可贵处,也是理解他书法风格的“关节点”。别看他走的是趋于大众化的习书历程(由颜柳而及魏晋,再苏、米诸家)。他的书法最适宜细细玩味,因为他没有时
期刊
徐悲鸿    当代大师级的艺术家中,徐悲鸿是惟一的一位公然宣称要“独执偏见,一意孤行”的。他之“偏见”“孤行”,的确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别立一格。中国的鞍马画也的确是到了徐悲鸿那里方才孤峰独峙、一洗凡马万古空的。当然,他的花鸟画“与传统花鸟画、尤其是元代以后花鸟画的超现实性判然异趣”(徐建融语)。其题材也有不少是传统图式中很少见到或根本不曾见过的,如红棉、紫兰、向日葵等。其对传统人物画的改造也是功不
期刊
任心自运——朱培尔书法篆刻创作集评    陈传席:朱培尔的篆刻,确切地说是治印,因为他有时不用篆字。但他是从篆书学起的。他和一般篆刻家一样,从秦玺汉印入手。秦的力健,汉的气厚,都奠定了他以后治印的基础。尔后,吴派、前后皖派、前后浙派的治印,朱培尔都曾涉猎过。这在他早期治印中皆有流露。  培尔较为成熟时期的治印,则全出于己意。他融合古今,化为己有。在章法上,他不取秦,也不取汉,更不取皖、浙等派,而是
期刊
一、对权威性的思考    5年一度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从2009年9月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纷纷亮相,将中国画展作为此次系列单项展的压轴戏,并且放置于中国的金融中心城市上海举行,充分显示了主办方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对于这个展览影响与份量的考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艺术市场的日渐繁荣,各种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只要我们留意艺坛,就会发现包括中国美协在
期刊
张连生教授解析美术类统考色彩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江苏省美术类统考色彩考试形式基本上是给考生提供文字叙说、单线构图、黑白照片进行静物色彩默写,采用水粉或水彩画表现工具。一张优秀的色彩考卷必须要做到构图完整、画面有空间感、色彩协调、色彩关系明确、物体有体积感、表现手法流畅。  针对考生色彩考试卷面上常出现的“火”“生”“灰”“脏”“花”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考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