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学生的教育管理实际效果与预期目的之间的差距总是越来越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差。总体学习成绩一年不如一年。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调控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开放速度,隐蔽课程的不良影响,学习的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快乐的。教师的理性要求与学生的非理性心理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快乐 快乐学习 理性要求 非理性心理 隐蔽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3-0-01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其实际效果的优劣越来越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一方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是人的因素变化发展的产物。教育管理的目标不断日益表现出动态结构的特点——教师必须在过程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订,只有这种动态的结构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在新时期,学生越来越难于管教,无论你操多大的心,尽多大的力,实际效果与预期目的之间的差距总是越来越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是教师的调控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开放速度
如今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物色彩纷呈,使之因为置身于一个更为宽松的的环境里成长而越来越超越了过去传统的限制,开始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个性”,讲究自身形象,突出自己的独立存在,等等。这些变化虽然是社会对学生的发展全面性要求所必需的,但其速度之快,又往往超出了我们这些深受传统习惯影响的教师所能接受的极限,被弄的措手不及。由于来不及调控或者不知如何调控,致使学生的思想言行大大出乎自己的预料和期望,与原来的目标相去太远。
1.2 是隐蔽课程的不良影响
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的正规课程内容以外对教育教学效果发生无意识的影响作应的非正式教育因素,它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教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②学校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是非概念等内容;③校园和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校风班风、作风学风等因素。它们由于未在教育计划的规定里,因而不可能经过有目的的、严格的筛选,积极与消极并存、良莠不齐。其中积极的成份显然有助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高尚的思想有助于塑造学生纯洁的灵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有助于使学生把握好成长的、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等等;但消极的成份诸如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低级趣味、庸俗处世哲学、不和睦的人际关系等等,也会由于学生本身的“易受暗示性”而对其产生消极的潜移默化无意识的影响,它很大程度上令人防不胜防,从而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零效果”或者“负效果”。
1.3 是师生之间心理场的不良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彼此进行思想信息交流来实现的,但学生能否接受教师发出的教育管理信息,以及接受到何种程度,则取决于师生在当时彼此的心理相容水平,即心理场,一极为教师,另一极为学生,如果相容程度高,说明教师的教育管理要求适合学生需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心理,讲到了他们的心底,做到了他们的心思。这样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会很高。相反,如果师生间心理相容水平低甚至不相容,则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学生基于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源于教师与其他外界的压力,而自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和观念,使自身适应教师的要求;②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未置可否,只表示理解,但却认为自己的也不错,并进一步寻找维护自己原有行为观念的周围社会支持,与教师的要求更加对立;③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充耳不闻,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使得教育管理毫无效果。
1.4 是教师的理性要求与学生的非理性心理之间的矛盾
学生作为单个的个体,由于自身固有的非理性心理活动而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管理效果的非预期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能动的个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各自的无意识心理、情绪感情、动机需要、意向信仰等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作用,由于其所在的特定年龄阶段特征的制约而表现出缺乏强有力的理性(智)控制,缺乏逻辑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明确目的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也做到哪儿。思想和言行表现出幼稚、无序、弥散等特点。这决定了教师无法在教育管理中实现自己的理性要求在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上“完全不走样”地再现出来;假使教师“整个不走样”的要求得以实现,那么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工作都失去可创造性。
2 教育管理的目标不断日益表现出动态结构的特点——教师必须在过程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订,只有这种动态的结构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情感和理智相统一
学生的心理活动是认识和情绪情感等高度统一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遵循立志与情感统一的原则。仅只强调明确的理性认识,夸大理智的作用,过分强调效果与目标统一性和连续性,势必导致方式方法的机械被动和简单呆板,结果事与愿违。更何况出差错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把学生视为机器,忽略其在吸取、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需求。就会使其学习起来缺乏热情和生气、泯灭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相反,若只片面突出情绪情感、兴趣爱好和态度动机等非理性方面,则会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学生的教育管理陷入盲目和混乱。因为,非理性情感因素若得不到理性的适当控制,就会因失去目标和方向而成为“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乱跳”。所以,只有把学生的理智和情感置于并重的位置上,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情与理相互交融,彼此统一,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强化教育管理。
2.2 追求快乐学习
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知道人的活动效果在适当的心理紧张水平下最好;紧张程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人们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椐此我们提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应追求快乐学习,以充分缓解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副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力图创造一个使学生感觉到心情舒畅,没有压抑的过分紧张的轻松氛围环境,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轻松和排解,迅速恢复精神。使学生把学习和班级、学校的工作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强迫和负担。
2.3 追求和谐的师生心理场
人在自我意识出现时就开始有了对独立自主和受到尊重的追求,所以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追求和谐的师生心理场,是提高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水平,减少实际效果与目标的偏离程度的重要对策。它要求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形成宽松和睦与自主互重的人际关系。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其次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和谐的心理场强调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把学生视作在人格和思想感情方面都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象自己一样拥有自主和自由;同时还要充分尊重他信任他,鼓励他独立自主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丰富个性,以积极主动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去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他律”,到“自律”,从“模仿”到“创造”。
【关键词】快乐 快乐学习 理性要求 非理性心理 隐蔽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3-0-01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其实际效果的优劣越来越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一方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是人的因素变化发展的产物。教育管理的目标不断日益表现出动态结构的特点——教师必须在过程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订,只有这种动态的结构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在新时期,学生越来越难于管教,无论你操多大的心,尽多大的力,实际效果与预期目的之间的差距总是越来越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是教师的调控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开放速度
如今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物色彩纷呈,使之因为置身于一个更为宽松的的环境里成长而越来越超越了过去传统的限制,开始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个性”,讲究自身形象,突出自己的独立存在,等等。这些变化虽然是社会对学生的发展全面性要求所必需的,但其速度之快,又往往超出了我们这些深受传统习惯影响的教师所能接受的极限,被弄的措手不及。由于来不及调控或者不知如何调控,致使学生的思想言行大大出乎自己的预料和期望,与原来的目标相去太远。
1.2 是隐蔽课程的不良影响
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的正规课程内容以外对教育教学效果发生无意识的影响作应的非正式教育因素,它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教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②学校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是非概念等内容;③校园和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校风班风、作风学风等因素。它们由于未在教育计划的规定里,因而不可能经过有目的的、严格的筛选,积极与消极并存、良莠不齐。其中积极的成份显然有助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高尚的思想有助于塑造学生纯洁的灵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有助于使学生把握好成长的、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等等;但消极的成份诸如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低级趣味、庸俗处世哲学、不和睦的人际关系等等,也会由于学生本身的“易受暗示性”而对其产生消极的潜移默化无意识的影响,它很大程度上令人防不胜防,从而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零效果”或者“负效果”。
1.3 是师生之间心理场的不良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彼此进行思想信息交流来实现的,但学生能否接受教师发出的教育管理信息,以及接受到何种程度,则取决于师生在当时彼此的心理相容水平,即心理场,一极为教师,另一极为学生,如果相容程度高,说明教师的教育管理要求适合学生需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心理,讲到了他们的心底,做到了他们的心思。这样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会很高。相反,如果师生间心理相容水平低甚至不相容,则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学生基于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源于教师与其他外界的压力,而自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和观念,使自身适应教师的要求;②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未置可否,只表示理解,但却认为自己的也不错,并进一步寻找维护自己原有行为观念的周围社会支持,与教师的要求更加对立;③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充耳不闻,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使得教育管理毫无效果。
1.4 是教师的理性要求与学生的非理性心理之间的矛盾
学生作为单个的个体,由于自身固有的非理性心理活动而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管理效果的非预期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能动的个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各自的无意识心理、情绪感情、动机需要、意向信仰等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作用,由于其所在的特定年龄阶段特征的制约而表现出缺乏强有力的理性(智)控制,缺乏逻辑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明确目的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也做到哪儿。思想和言行表现出幼稚、无序、弥散等特点。这决定了教师无法在教育管理中实现自己的理性要求在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上“完全不走样”地再现出来;假使教师“整个不走样”的要求得以实现,那么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工作都失去可创造性。
2 教育管理的目标不断日益表现出动态结构的特点——教师必须在过程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订,只有这种动态的结构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情感和理智相统一
学生的心理活动是认识和情绪情感等高度统一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遵循立志与情感统一的原则。仅只强调明确的理性认识,夸大理智的作用,过分强调效果与目标统一性和连续性,势必导致方式方法的机械被动和简单呆板,结果事与愿违。更何况出差错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把学生视为机器,忽略其在吸取、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需求。就会使其学习起来缺乏热情和生气、泯灭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相反,若只片面突出情绪情感、兴趣爱好和态度动机等非理性方面,则会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学生的教育管理陷入盲目和混乱。因为,非理性情感因素若得不到理性的适当控制,就会因失去目标和方向而成为“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乱跳”。所以,只有把学生的理智和情感置于并重的位置上,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情与理相互交融,彼此统一,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强化教育管理。
2.2 追求快乐学习
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知道人的活动效果在适当的心理紧张水平下最好;紧张程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人们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椐此我们提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应追求快乐学习,以充分缓解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副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力图创造一个使学生感觉到心情舒畅,没有压抑的过分紧张的轻松氛围环境,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轻松和排解,迅速恢复精神。使学生把学习和班级、学校的工作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强迫和负担。
2.3 追求和谐的师生心理场
人在自我意识出现时就开始有了对独立自主和受到尊重的追求,所以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追求和谐的师生心理场,是提高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水平,减少实际效果与目标的偏离程度的重要对策。它要求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形成宽松和睦与自主互重的人际关系。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其次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和谐的心理场强调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把学生视作在人格和思想感情方面都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象自己一样拥有自主和自由;同时还要充分尊重他信任他,鼓励他独立自主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丰富个性,以积极主动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去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他律”,到“自律”,从“模仿”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