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杜拉认为,人们对于自身能力的判断即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影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行为信息、代理性信息、言语劝说、情感唤起、环境信息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归因训练、学习策略培养等途径,提高职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2-0121-02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Bandura)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一个人对其完成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自我评估,也是对其能胜任特定工作或任务的一种信念。”通俗地讲,就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评价。班杜拉的研究表明,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也并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进行某种活动,而是首先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和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的表现。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影响职高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影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信息源。
行为信息这是指学习者过去的亲身经历,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反之,则易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自卑感是职高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对上职高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有的学生说:“虽然现在职高学校有对口升学的机会,可以报考高职院校,但由于社会存在偏见,总感觉职高生低人一等,内心有一种自卑失落感。”这种自卑失落的心理使学生精神不振,学习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代理性信息个人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知识。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会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做。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进行比较形成的。当看到一个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虽然经过巨大努力但还是失败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会有较高的评价,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多。我们知道,社会上职高生成功的案例远远没有普高生成功的案例多。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还不健全,职高生往往成为无人问津的“被遗忘的角落”。因此,职高生普遍存在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在学校学得再好,能力再强,也难于就业,从而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自暴自弃。
言语劝说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言语劝说的效果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声望和专长而定,劝说的内容如果得到了一致公认的评价,或被劝说者已具备足够的相信此种劝说的理由,那么,这种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较大。反之,如果劝说者不可信,或劝说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就不可能产生好的劝说效果。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大多是空话大话,不能说到学生的心里,不能让学生明白他能干什么和怎样干,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情感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进入职高后转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实践锻炼的职高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职高学校更重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学生感到心理负担很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自己基础差,学不懂,对完成职高学业感到焦虑,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定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非常惧怕。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给职高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环境信息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控制。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和教师过于强调书本和分数,致使学生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同学之间缺少友爱和互相协作。更有一些学生对别人比自己强心怀嫉妒,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还有学生对别人的成功不屑一顾。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观望,一个不想学,个个不想学,想学的学生积极性也被严重挫伤。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培养职高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着手培养职高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该如何做呢?
外部强化班杜拉指出,在人们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了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例如,笔者在班上进行口语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模拟招聘会现场,让学生了解就业要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和专题讨论,增强学生自信;配合学校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有关职业技能的考级、考证;组织适应择业需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创办校级文学刊物《天湖文苑》,组织并指导学生写作,还鼓励学生将文章发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受到了锻炼,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还受到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感受到了成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这些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了思想和能力基础。
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它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还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过度的比较易使值得高兴的事失去强化的作用,引起自卑的事会使学生更自卑。但如果没有比较,差生会自暴自弃,好学生会固步自封。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比较,而避开消极的比较。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看到差生有一点点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遇到失败时,尽量避免将他们与其他人作比较,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鼓励他们向更好的学生看齐,鞭策其进步。总之,使学生学会设立目标,促使其进行自我比较,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归因训练长期以来,不正确的归因损伤或泯灭了职高学生的自信心。很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指责成绩差的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智商低、接受能力差、脑子笨等,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惯于把学习中的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最终变得不思进取,成为“惯于接受失败者”。教师在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场合和条件,给予学生不同的归因反馈,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对成功有良好的期待,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在归因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对原因有客观认识也很重要。一个倾向于把一切原因都归于自我内部的学生往往较勤奋,成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失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努力不足,因而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样学习,不论成功与否,都能使他们对新的学习产生较高的期待,维持或提高自我效能感。但一切原因都归于内部主观上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在失败之后产生自责心理。倾向于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学生,常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估计不足,缺乏责任心,在学习中不是对自己要求过低,就是高得不切实际,不愿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做出更大的努力。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归因结构,使学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科学的认识。应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促使其进一步努力。
学习策略培养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自我监控。为此,学生应具有恰当的观念和方法,还应抱有对完成学习行为充满自信的主观认识。在学习中如果学生知觉到课题很难,以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应付起来很困难,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具有使这些消极知觉转化为积极动机的策略和技能,那么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也不会降低。这表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因为学习策略是工具性知识,它会使学习行为更有效。常用的学习策略有:搜集信息、记录和追踪、复述和记忆、确定目标和计划、组织和转换、自我推论、自我评价、寻求帮助、检查笔记、复习和评估测验等。通过对学生这些学习策略的培养,就可以使其学习行为更有效,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过分依赖教师的辅导逐步过渡到自己独立学习,在介绍某种学习策略之前先讲授教材上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不用费劲地同时学习两种新东西了;要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做示范;要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策略更有效;要鼓励学生琢磨自己的学习策略;要给学生提供探讨和参与各种学习方法全过程的机会。
当然,实际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条件、采取不同途径来提高职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诚.青少年心理:社会动机与学习[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2):162-175.
[2]黄毅英.自我监察与强化作用对解难表现的影响[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90,18(1):27-34.
[3]侯杰泰.如何在归因研究中量度成功及失败的原因[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1):11-16.
[4]侯杰泰.个别学业成败原因的归因含意[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2):148-153.
[5]潘泳棠.归因论与教育[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1):3-9.
[6]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J].教育研究,1991,(3):67-71.
作者简介:
于小莉(1972—),女,江苏金坛人,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物理教学。
关键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2-0121-02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Bandura)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一个人对其完成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自我评估,也是对其能胜任特定工作或任务的一种信念。”通俗地讲,就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评价。班杜拉的研究表明,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也并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进行某种活动,而是首先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和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的表现。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影响职高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影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信息源。
行为信息这是指学习者过去的亲身经历,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反之,则易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自卑感是职高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对上职高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有的学生说:“虽然现在职高学校有对口升学的机会,可以报考高职院校,但由于社会存在偏见,总感觉职高生低人一等,内心有一种自卑失落感。”这种自卑失落的心理使学生精神不振,学习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代理性信息个人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知识。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会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做。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进行比较形成的。当看到一个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虽然经过巨大努力但还是失败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会有较高的评价,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多。我们知道,社会上职高生成功的案例远远没有普高生成功的案例多。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还不健全,职高生往往成为无人问津的“被遗忘的角落”。因此,职高生普遍存在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在学校学得再好,能力再强,也难于就业,从而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自暴自弃。
言语劝说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言语劝说的效果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声望和专长而定,劝说的内容如果得到了一致公认的评价,或被劝说者已具备足够的相信此种劝说的理由,那么,这种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较大。反之,如果劝说者不可信,或劝说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就不可能产生好的劝说效果。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大多是空话大话,不能说到学生的心里,不能让学生明白他能干什么和怎样干,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情感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进入职高后转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实践锻炼的职高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职高学校更重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学生感到心理负担很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自己基础差,学不懂,对完成职高学业感到焦虑,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定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非常惧怕。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给职高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环境信息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控制。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和教师过于强调书本和分数,致使学生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同学之间缺少友爱和互相协作。更有一些学生对别人比自己强心怀嫉妒,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还有学生对别人的成功不屑一顾。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观望,一个不想学,个个不想学,想学的学生积极性也被严重挫伤。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培养职高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着手培养职高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该如何做呢?
外部强化班杜拉指出,在人们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了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例如,笔者在班上进行口语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模拟招聘会现场,让学生了解就业要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和专题讨论,增强学生自信;配合学校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有关职业技能的考级、考证;组织适应择业需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创办校级文学刊物《天湖文苑》,组织并指导学生写作,还鼓励学生将文章发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受到了锻炼,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还受到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感受到了成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这些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了思想和能力基础。
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它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还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过度的比较易使值得高兴的事失去强化的作用,引起自卑的事会使学生更自卑。但如果没有比较,差生会自暴自弃,好学生会固步自封。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比较,而避开消极的比较。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看到差生有一点点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遇到失败时,尽量避免将他们与其他人作比较,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鼓励他们向更好的学生看齐,鞭策其进步。总之,使学生学会设立目标,促使其进行自我比较,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归因训练长期以来,不正确的归因损伤或泯灭了职高学生的自信心。很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指责成绩差的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智商低、接受能力差、脑子笨等,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惯于把学习中的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最终变得不思进取,成为“惯于接受失败者”。教师在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场合和条件,给予学生不同的归因反馈,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对成功有良好的期待,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在归因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对原因有客观认识也很重要。一个倾向于把一切原因都归于自我内部的学生往往较勤奋,成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失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努力不足,因而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样学习,不论成功与否,都能使他们对新的学习产生较高的期待,维持或提高自我效能感。但一切原因都归于内部主观上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在失败之后产生自责心理。倾向于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学生,常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估计不足,缺乏责任心,在学习中不是对自己要求过低,就是高得不切实际,不愿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做出更大的努力。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归因结构,使学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科学的认识。应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促使其进一步努力。
学习策略培养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自我监控。为此,学生应具有恰当的观念和方法,还应抱有对完成学习行为充满自信的主观认识。在学习中如果学生知觉到课题很难,以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应付起来很困难,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具有使这些消极知觉转化为积极动机的策略和技能,那么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也不会降低。这表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因为学习策略是工具性知识,它会使学习行为更有效。常用的学习策略有:搜集信息、记录和追踪、复述和记忆、确定目标和计划、组织和转换、自我推论、自我评价、寻求帮助、检查笔记、复习和评估测验等。通过对学生这些学习策略的培养,就可以使其学习行为更有效,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过分依赖教师的辅导逐步过渡到自己独立学习,在介绍某种学习策略之前先讲授教材上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不用费劲地同时学习两种新东西了;要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做示范;要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策略更有效;要鼓励学生琢磨自己的学习策略;要给学生提供探讨和参与各种学习方法全过程的机会。
当然,实际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条件、采取不同途径来提高职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诚.青少年心理:社会动机与学习[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2):162-175.
[2]黄毅英.自我监察与强化作用对解难表现的影响[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90,18(1):27-34.
[3]侯杰泰.如何在归因研究中量度成功及失败的原因[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1):11-16.
[4]侯杰泰.个别学业成败原因的归因含意[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2):148-153.
[5]潘泳棠.归因论与教育[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9,17(1):3-9.
[6]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J].教育研究,1991,(3):67-71.
作者简介:
于小莉(1972—),女,江苏金坛人,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