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學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且是师生关系的控制者。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被逐渐泯灭,课堂上时常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传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化。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是平等参与的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学过程不再单单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探究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作为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帮助学生确认和协调探究学习的目标和途径。教师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设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先质疑,后释疑的过程,巧妙地质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对知识的探求,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多实践,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1、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教学的矛盾来看,学生是学的内因,教师是教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能否学好语文,其内因是关键。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不强者智不达”。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兴趣,必须强化激励机制,通过教师真诚的表扬、暗示、鼓励、组织竞争等,使学生燃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杜威说:“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处理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有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启迪思维,也有耐于教师指导的方法,教师指导的方法要得体、得当、得法。2、设置问题环节,鼓励各抒己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也就是先质疑,后释疑。质疑与释疑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创新潜能不断挖掘,发挥,从而课堂的沉闷现象就消失了,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在教学中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质疑,不使质疑流于琐碎,不满足于思维的瞬间活跃,把学生的“疑”充分地透出来,让“疑”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以“疑”作为课堂的主线,作为环环相连的纽扣,让“疑”推动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巧妙设悬,导疑,把“疑”引向更深的层次,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
三、关注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社会是一本书,是一个大课堂,它为儿童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1、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美国一所中学有那么一句话: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亲自做的,理解了。这句就说明语文教学活动不应把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而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动手动口的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学习语文规律取得不断的认识,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2、互动合作,人人进步。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要组织学生通过谈话或讨论的方式,跟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观点的优点,同时介绍自己的优点,促进共同进步,再则,答案的获取方法并非只有一条,通过合作,学生还可以探究出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
探究性学习的天地大得很,新课标大力倡导各科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且是师生关系的控制者。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被逐渐泯灭,课堂上时常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传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化。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是平等参与的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学过程不再单单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探究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作为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帮助学生确认和协调探究学习的目标和途径。教师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设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先质疑,后释疑的过程,巧妙地质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对知识的探求,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多实践,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1、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教学的矛盾来看,学生是学的内因,教师是教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能否学好语文,其内因是关键。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不强者智不达”。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兴趣,必须强化激励机制,通过教师真诚的表扬、暗示、鼓励、组织竞争等,使学生燃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杜威说:“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处理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有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启迪思维,也有耐于教师指导的方法,教师指导的方法要得体、得当、得法。2、设置问题环节,鼓励各抒己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也就是先质疑,后释疑。质疑与释疑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创新潜能不断挖掘,发挥,从而课堂的沉闷现象就消失了,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在教学中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质疑,不使质疑流于琐碎,不满足于思维的瞬间活跃,把学生的“疑”充分地透出来,让“疑”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以“疑”作为课堂的主线,作为环环相连的纽扣,让“疑”推动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巧妙设悬,导疑,把“疑”引向更深的层次,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
三、关注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社会是一本书,是一个大课堂,它为儿童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1、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美国一所中学有那么一句话: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亲自做的,理解了。这句就说明语文教学活动不应把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而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动手动口的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学习语文规律取得不断的认识,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2、互动合作,人人进步。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要组织学生通过谈话或讨论的方式,跟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观点的优点,同时介绍自己的优点,促进共同进步,再则,答案的获取方法并非只有一条,通过合作,学生还可以探究出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
探究性学习的天地大得很,新课标大力倡导各科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必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