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手段——电教媒体以其信息量大,动感效果强,声,色,形结合,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视听等感觉器官,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数学教学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知过程
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可以调动学习者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把外部环境的刺激主动地转化成为有选择的加工过程,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如此过程的发生,不是以教师是否教为依据,而是以教是否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是凝结着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载体,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现乃至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课件的内容不是停留在注重陈述知识结果的浅层次上,而是重视知识的探索,展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初中《数学》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圆心距,两圆的半径,交点数及公切线条数等之间的关系教学。用CAI教学就可以改变传统静止教学中仅停留在上述内容列表式的罗列上的弊端,而可以呈现结论的探索过程,例如在《几何画板》操作平台条件下,可以动态演示两圆,用闪动点设计两圆交点,用闪耀线段设计两圆半径和圆心距,再对前者设计度量值。如此,上述二者的所有关系,在两圆的渐进过程中就十分清晰了。这样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学生自然地既知晓过程又掌握其结论,加深了对这节内容的理解。
二、运用电教手段,构建问题情景
电教手段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因而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即使再抽象的数学化问题都有其原始的生活实际或背景。而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有利于调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生活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而多媒体技术为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数学问题的实际生活背景提供了可能。
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方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不幸遇难的有关画面。设问被困官兵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的和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吗?让学生寻找到“报告他们的经纬度”的正确答案,然后一方面指明这个例子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问题,另一方面在画面上显示闪动对应的经纬度线及其交点(出事点)亮出其标记(38 E,71 N)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举出若干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此后在“究竟如何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的点位置?”的设问下,作出适当引申。这样处理,由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遇难事件入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抽象成一对实数解决平面内的点的位置的表示问题。完成了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不可取代的强大的优势。
三、利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时,在备课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在实验中寻找规律”一节的教学中抛硬币实验结果的统计时,若有条件利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和画图,就可以准确,迅速,直观地体现实验规律,节省了大量的动手计算和画图的时间,而且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控制演示速度或添加停顿,即可以作为新知识讲解,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再现,还可以在复习巩固阶段使用。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的。但实际上学生的主要精力消耗在大量的复杂的运算上,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实际上很难进行验证和证明。但在计算机上,学生就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软件,如Maple,Matlab等。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极为复杂的运算,这就使学生验证自己的设想成为一种可能,也必将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以挖掘问题。
五、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面对知识经济尖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课件制作要有创造性和实效性,使课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学时应随时渗透当前的时代动态,防止完全拘泥于原教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首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教学要有艺术性,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尤其是善于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概念,定理产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否则,只有科学性而没有艺术性的教学会形成呆板,沉闷的氛围,而且科学方法就无从实现。再次,艺术性也离不开科学性,否则为兴趣而兴趣的教学会变得低级趣味,学生的智力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学环境严谨与宽松的统一。
(3)不能以电教媒体代替教师。教师的作用不可消弱,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有机组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妥善处理都是任何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一、利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知过程
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可以调动学习者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把外部环境的刺激主动地转化成为有选择的加工过程,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如此过程的发生,不是以教师是否教为依据,而是以教是否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是凝结着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载体,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现乃至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课件的内容不是停留在注重陈述知识结果的浅层次上,而是重视知识的探索,展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初中《数学》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圆心距,两圆的半径,交点数及公切线条数等之间的关系教学。用CAI教学就可以改变传统静止教学中仅停留在上述内容列表式的罗列上的弊端,而可以呈现结论的探索过程,例如在《几何画板》操作平台条件下,可以动态演示两圆,用闪动点设计两圆交点,用闪耀线段设计两圆半径和圆心距,再对前者设计度量值。如此,上述二者的所有关系,在两圆的渐进过程中就十分清晰了。这样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学生自然地既知晓过程又掌握其结论,加深了对这节内容的理解。
二、运用电教手段,构建问题情景
电教手段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因而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即使再抽象的数学化问题都有其原始的生活实际或背景。而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有利于调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生活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而多媒体技术为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数学问题的实际生活背景提供了可能。
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方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不幸遇难的有关画面。设问被困官兵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的和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吗?让学生寻找到“报告他们的经纬度”的正确答案,然后一方面指明这个例子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问题,另一方面在画面上显示闪动对应的经纬度线及其交点(出事点)亮出其标记(38 E,71 N)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举出若干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此后在“究竟如何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的点位置?”的设问下,作出适当引申。这样处理,由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遇难事件入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抽象成一对实数解决平面内的点的位置的表示问题。完成了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不可取代的强大的优势。
三、利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时,在备课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在实验中寻找规律”一节的教学中抛硬币实验结果的统计时,若有条件利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和画图,就可以准确,迅速,直观地体现实验规律,节省了大量的动手计算和画图的时间,而且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控制演示速度或添加停顿,即可以作为新知识讲解,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再现,还可以在复习巩固阶段使用。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的。但实际上学生的主要精力消耗在大量的复杂的运算上,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实际上很难进行验证和证明。但在计算机上,学生就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软件,如Maple,Matlab等。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极为复杂的运算,这就使学生验证自己的设想成为一种可能,也必将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以挖掘问题。
五、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面对知识经济尖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课件制作要有创造性和实效性,使课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学时应随时渗透当前的时代动态,防止完全拘泥于原教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首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教学要有艺术性,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尤其是善于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概念,定理产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否则,只有科学性而没有艺术性的教学会形成呆板,沉闷的氛围,而且科学方法就无从实现。再次,艺术性也离不开科学性,否则为兴趣而兴趣的教学会变得低级趣味,学生的智力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学环境严谨与宽松的统一。
(3)不能以电教媒体代替教师。教师的作用不可消弱,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有机组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妥善处理都是任何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