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成果,它扼杀了学生创新精神,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语文教育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要走出困境,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育必须遵循主体和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家校合作,着眼于能力培养,健全完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关键词:初中 语文 素质 课堂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诵读、乐说、细品、仿写交融运用,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它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學生如何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运用灵活创造性的措施,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地参与,每个学生参与。
1.诵读。语文教学宜“诵读为先”。朱熹曾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叶老也说过:“学生读的好,才能写得好。”诵读的确重要。诗词教学,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尽情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意境、智慧、风骨,以加深学生文化蕴含,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审美的意识。文章不是无情物,它融人了作者的情感并以之感染读者,诵读时,应引导学生披文以人情,沿波探源,启迪学生之情感与作品之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走出课文的艺术之宫,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受课文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感染,灵性为之开窍,人情入境入理地汲取文中的丰富营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顿悟,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
2.乐说。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养成参与习惯,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说”。起初让学生由敢说、大声说、人人说发展到深层次的正确说,愉快地说。对学生的“说”采取容忍激励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开展“五分钟演说”、“说自己,评同学”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鼓励学生在课上“想说就说”,免去了举手须经老师同意后才发言的规矩。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锻炼,孩子们由怕说到敢说,进而会说、说对、说得好、乐于说。“说”表现了思维。“说”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实现了主体接受的自主独立性。
3.细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文质优美,要使学生陶醉于作品的优美意境之中,获得愉快、美感、情趣,就得对美文佳句细细品味。中学课文中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描绘了祖国山河的优美壮丽景色,学生美读品味,可以激发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当然教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品教师材中的传神之处,点睛之笔。
4.仿写。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模仿性又是作文教学显著的特征之一。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诚然,模仿决不是意味着鼓励学生抄袭或简单地摹写,而应是“似范其貌实取其神”。中学语文课文上有许多优美文章,让学生模仿并创造性地想象,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动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表达美、创造美。仿写是进行美的教育和培养美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主观能动性。
(二)重视学路,合作互动,促使主体参与
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教学效果明显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学时,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包孕着学生的思考、创造。课堂上师生互助、相互启发,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之能力,也使教学内容符合认知实际。主体接受因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之特点,因而学法指导极为重要。教师应重视学路,顺应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为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古人重视“乐学”,强调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欢悦中思维。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须坚持两个原则:
(一)民主平等
现代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学时,教师应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学生可与老师争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对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不能求全责备,要构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应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所有的人在此对话空间中皆是自主、独立、平等、友善的。
(二)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公平是素质教学的价值取向,尽管每个学生在时间、设备、课程、资师、学习生活上是平等的,但各自的内因不尽相同,势必造成学习结果的不平等,素质教育不是扩大这种不平等,相反正是弥补差异,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人,人人在心中”。设置问题应有梯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进生自信心不足,教师要多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把他们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力推向前台,使他们产生成功意识,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寓教于乐,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这正是素质教育所企盼的。
三、科学训练,开启思维,促进发展
启发学生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实现此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主体训练之模式,让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教师重在点拨诱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
(一)传授基础知识,重在启发提示
讲授“嗟来之食”成语时,并不将成语之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它的意义,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实。讨论时有同学说:“嗟来之食’就是不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的食物”,针对此答案,我就势反问:“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按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我们的一日三餐都是嗟来之食了。”这样一提示,学生顿觉回答得不对头,就改口说:“是施舍的意思”,我立即赞许道:“施舍这个词用得好”,问题到这地步,我继续反问:“什么样的施舍?你满怀同情和怜悯递给乞讨者一碗饭,这种施舍能否叫嗟来之食吗?”受我的启发,学生顿悟,找到了答案:“嗟来之食——带有侮 辱性韵施舍”。事实说明,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知识扎实、可靠,用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二)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旨在思维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学中除了找准知识重点之外,我还努力找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思维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执教《石壕吏》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说说,谁在泣幽咽?”此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同学说:“定是乳下孙受了惊吓,因长时间哭叫而无力在泣幽咽”;有的说:“或许是‘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想到今后无法生活而泣”,有的说:“是翻墙逃走深夜潜回家的老翁想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老泪纵横,幽咽而泣!”还有的同学说:“我理解为别的几家有人在‘泣幽咽’。对老翁一家来说,安史之乱带来的深重灾难,已经使他们俗泣无泪,欲哭无声了,我们鉴赏这首诗不应只停留在老翁一家人的不幸遭遇这个‘点’上,应由此联想到当时社会生活的那个‘面’上,这样才更准确地认识诗歌的主旨,才更准确地理解杜甫的诗为什么被誉为‘诗史’。学生们富有创见的想象,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审美价值。”
(三)写作训练注重开发学生发散思维
点拨法强调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然离不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任何问题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评判,抑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写作过程中那种过细死板的指导,死扣命题的审题,都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吊滞和迟钝,为克服写作弊病,开发学生思维,拟定作文题目既不能太窄,又不能过于笼统,像《我的老师》类似的题目,学生写起来无非是老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等内容,很难写出新意,不妨将之改为《老师的……》,这样所写的东西很多,如老师的眼睛、笑容、皱纹、教鞭、生日、星期天。经过点拨,学生多角度思考,老师的形象就写活了。此外,我还加强学生审题立意时拓展思维的练习,要求学生写出人所未想,人所未思的内容、意蕴,引导学生从老师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全方位去思索,促进学生浮想联翩,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写出来的作品很有分量,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语文教学坚持主体和谐发展原则,构建主体训练模式,目的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萌动学生主体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呼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新理念,更期待着素质教育的奇葩艳丽多姿。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堂批准号:GS[2012]GSG563)]
(作者单位:甘肃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 语文 素质 课堂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诵读、乐说、细品、仿写交融运用,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它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學生如何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运用灵活创造性的措施,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地参与,每个学生参与。
1.诵读。语文教学宜“诵读为先”。朱熹曾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叶老也说过:“学生读的好,才能写得好。”诵读的确重要。诗词教学,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尽情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意境、智慧、风骨,以加深学生文化蕴含,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审美的意识。文章不是无情物,它融人了作者的情感并以之感染读者,诵读时,应引导学生披文以人情,沿波探源,启迪学生之情感与作品之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走出课文的艺术之宫,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受课文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感染,灵性为之开窍,人情入境入理地汲取文中的丰富营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顿悟,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
2.乐说。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养成参与习惯,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说”。起初让学生由敢说、大声说、人人说发展到深层次的正确说,愉快地说。对学生的“说”采取容忍激励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开展“五分钟演说”、“说自己,评同学”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鼓励学生在课上“想说就说”,免去了举手须经老师同意后才发言的规矩。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锻炼,孩子们由怕说到敢说,进而会说、说对、说得好、乐于说。“说”表现了思维。“说”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实现了主体接受的自主独立性。
3.细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文质优美,要使学生陶醉于作品的优美意境之中,获得愉快、美感、情趣,就得对美文佳句细细品味。中学课文中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描绘了祖国山河的优美壮丽景色,学生美读品味,可以激发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当然教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品教师材中的传神之处,点睛之笔。
4.仿写。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模仿性又是作文教学显著的特征之一。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诚然,模仿决不是意味着鼓励学生抄袭或简单地摹写,而应是“似范其貌实取其神”。中学语文课文上有许多优美文章,让学生模仿并创造性地想象,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动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表达美、创造美。仿写是进行美的教育和培养美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主观能动性。
(二)重视学路,合作互动,促使主体参与
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教学效果明显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学时,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包孕着学生的思考、创造。课堂上师生互助、相互启发,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之能力,也使教学内容符合认知实际。主体接受因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之特点,因而学法指导极为重要。教师应重视学路,顺应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为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古人重视“乐学”,强调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欢悦中思维。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须坚持两个原则:
(一)民主平等
现代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学时,教师应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学生可与老师争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对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不能求全责备,要构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应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所有的人在此对话空间中皆是自主、独立、平等、友善的。
(二)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公平是素质教学的价值取向,尽管每个学生在时间、设备、课程、资师、学习生活上是平等的,但各自的内因不尽相同,势必造成学习结果的不平等,素质教育不是扩大这种不平等,相反正是弥补差异,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人,人人在心中”。设置问题应有梯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进生自信心不足,教师要多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把他们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力推向前台,使他们产生成功意识,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寓教于乐,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这正是素质教育所企盼的。
三、科学训练,开启思维,促进发展
启发学生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实现此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主体训练之模式,让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教师重在点拨诱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
(一)传授基础知识,重在启发提示
讲授“嗟来之食”成语时,并不将成语之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它的意义,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实。讨论时有同学说:“嗟来之食’就是不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的食物”,针对此答案,我就势反问:“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按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我们的一日三餐都是嗟来之食了。”这样一提示,学生顿觉回答得不对头,就改口说:“是施舍的意思”,我立即赞许道:“施舍这个词用得好”,问题到这地步,我继续反问:“什么样的施舍?你满怀同情和怜悯递给乞讨者一碗饭,这种施舍能否叫嗟来之食吗?”受我的启发,学生顿悟,找到了答案:“嗟来之食——带有侮 辱性韵施舍”。事实说明,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知识扎实、可靠,用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二)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旨在思维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学中除了找准知识重点之外,我还努力找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思维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执教《石壕吏》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说说,谁在泣幽咽?”此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同学说:“定是乳下孙受了惊吓,因长时间哭叫而无力在泣幽咽”;有的说:“或许是‘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想到今后无法生活而泣”,有的说:“是翻墙逃走深夜潜回家的老翁想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老泪纵横,幽咽而泣!”还有的同学说:“我理解为别的几家有人在‘泣幽咽’。对老翁一家来说,安史之乱带来的深重灾难,已经使他们俗泣无泪,欲哭无声了,我们鉴赏这首诗不应只停留在老翁一家人的不幸遭遇这个‘点’上,应由此联想到当时社会生活的那个‘面’上,这样才更准确地认识诗歌的主旨,才更准确地理解杜甫的诗为什么被誉为‘诗史’。学生们富有创见的想象,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审美价值。”
(三)写作训练注重开发学生发散思维
点拨法强调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然离不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任何问题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评判,抑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写作过程中那种过细死板的指导,死扣命题的审题,都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吊滞和迟钝,为克服写作弊病,开发学生思维,拟定作文题目既不能太窄,又不能过于笼统,像《我的老师》类似的题目,学生写起来无非是老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等内容,很难写出新意,不妨将之改为《老师的……》,这样所写的东西很多,如老师的眼睛、笑容、皱纹、教鞭、生日、星期天。经过点拨,学生多角度思考,老师的形象就写活了。此外,我还加强学生审题立意时拓展思维的练习,要求学生写出人所未想,人所未思的内容、意蕴,引导学生从老师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全方位去思索,促进学生浮想联翩,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写出来的作品很有分量,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语文教学坚持主体和谐发展原则,构建主体训练模式,目的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萌动学生主体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呼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新理念,更期待着素质教育的奇葩艳丽多姿。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堂批准号:GS[2012]GSG563)]
(作者单位:甘肃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