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有人喜欢下关风,因为它总是让人皱眉头。
在极需要一展身手的夏天,它总是一副“午觉醒来愁未醒”的慵懒状态,像一个打盹的学童,多数时候一动不动,偶尔因为惯性的缘故来上一个鸡啄米式的点头,或者插科打诨式地伸伸懒腰,随便给你一小丝风,马上又回到“众人皆醒我独醉”的迷离状态。
到了秋冬时节,下关风不仅吹黄了西洱河边的垂柳,摇落了龙溪路的梧桐叶,还使尽全身的力气往裹得严严实实的你我身上钻,向朝西的窗户咆哮示威……不戏弄一下你散开的长发、鲜艳的围巾,把你的脸颊加工成“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情调,或者对你的鼻尖、耳梢进行冷处理,它是绝对不会回到天生桥后面安安静静地休息的。
在人们心目中,下关风已经是一个“该来的时候它不来(比如盛夏),不该来的时候它偏来”的不合时宜者的形象。也许只有少数会喜欢下关风。比如塑料袋,风筝,树叶。借着盛气凌人的下关风,平时只能被人提溜来、拨楞去的塑料袋才能尝一尝飞翔的味道;借着源源不断的下关风,各式各样绚烂多彩的风筝一族才能经常在空中锻炼身体,不时地给地上苦苦拉着线绳的你我以“只有适当地放开,才能飞得更高”的启示;虽然搞不清楚“不知是风的催促,还是大地的呼唤,树叶离开了枝头”,但只有借着不知疲倦的下关风,叶子才能摇曳出歌中所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
在多数人在夏天抱怨下关风不尽力,在冬天过于霸道的时候,我还是要说,我喜欢下关风。虽然我不想作飞的塑料袋,在空中行走的风筝,以及引人遐想的树叶。
最初的喜爱来源于与生俱来的乡恋。从我记事时候起,我就听奶奶给我讲下关风的传说,和救人心切的公主一样心急,为她在天生桥不小心跌的那一跤而惋惜。再长大一点,我记住了喜欢大理的作家曹靖华写下的浪漫:“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苍山雪映洱海月。”再后来,从年长的人的激动中,知道了这里是五朵金花的故乡,风化雪月是大理的美景。而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下关风,就排在这四大景观的第一位。
在我看来,下关风虽然有和人对着干的嫌疑,但应该归属于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一类。就夏天而言,即使下关风偷懒,很少干活,但得益于两千米左右的高海拔带来的相对低温,以及苍山植被、洱海湖水的调节,大理坝子几千年来都出于“暑止于温,寒止于凉”的不温不火的和谐状态。而从季秋到初春的光景,下关风虽然难以洗刷人们心中对它的行为是火上浇油的疑虑,但放眼华夏,像下关这样在冬天平均温度在10OC度以上,夏天高温在29OC以下的地方是屈指可数的。虽然它呼呼的吹个不停,倒也没有把大理吹成“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的苦寒之地。很多时候我在想,应该感谢下关风。正是冬天下关风不知疲倦地奔跑,才让大理的四季有了一些界限,避免了一年四季差别太大的呆板;正是下关风的呼喊,才有了公主的幽怨和望夫云的缠绵;正是下关风不依不饶的追赶,大理人民才设计出了“三坊一照壁”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采光、又能把风请出家门的独具特色的民房。
在我的内心深处,下关风更是一种情愫。站在黑龙桥上,眼前是像龙一样蜿蜒的西洱河,身旁是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人群,而我喜欢的下关风,立刻把我围得紧紧的,热情地邀请我的头发在空中跳舞,和我的耳朵热情地讨论……只有此刻,我才能忘记隆隆的天宝战鼓声,忘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忘记“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疑惑,让一切的喜乐悲愁,通通随风走远。闭上眼睛,什么也不用想,静静地听下关风的呼吸。
即使离开了下关风的拥抱,脑海里也充满了各式各样关于风的味道。时而充满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激烈壮怀和“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的憧憬,时而感慨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可当泣”和“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的气定神闲。忧郁时,禁不住想起“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叹息和“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情何以堪。静静思索的时候,常常念叨着“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和“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弦外之音。有闲情的时候,想着风怎样“吹皱一池春水”,或者考虑什么时候一边在西洱河畔读书,一边暗自责备“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闭上眼睛,好好品尝下关风的味道。我想起了一首歌:“我想要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人与自然主持杨泽文)
在极需要一展身手的夏天,它总是一副“午觉醒来愁未醒”的慵懒状态,像一个打盹的学童,多数时候一动不动,偶尔因为惯性的缘故来上一个鸡啄米式的点头,或者插科打诨式地伸伸懒腰,随便给你一小丝风,马上又回到“众人皆醒我独醉”的迷离状态。
到了秋冬时节,下关风不仅吹黄了西洱河边的垂柳,摇落了龙溪路的梧桐叶,还使尽全身的力气往裹得严严实实的你我身上钻,向朝西的窗户咆哮示威……不戏弄一下你散开的长发、鲜艳的围巾,把你的脸颊加工成“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情调,或者对你的鼻尖、耳梢进行冷处理,它是绝对不会回到天生桥后面安安静静地休息的。
在人们心目中,下关风已经是一个“该来的时候它不来(比如盛夏),不该来的时候它偏来”的不合时宜者的形象。也许只有少数会喜欢下关风。比如塑料袋,风筝,树叶。借着盛气凌人的下关风,平时只能被人提溜来、拨楞去的塑料袋才能尝一尝飞翔的味道;借着源源不断的下关风,各式各样绚烂多彩的风筝一族才能经常在空中锻炼身体,不时地给地上苦苦拉着线绳的你我以“只有适当地放开,才能飞得更高”的启示;虽然搞不清楚“不知是风的催促,还是大地的呼唤,树叶离开了枝头”,但只有借着不知疲倦的下关风,叶子才能摇曳出歌中所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
在多数人在夏天抱怨下关风不尽力,在冬天过于霸道的时候,我还是要说,我喜欢下关风。虽然我不想作飞的塑料袋,在空中行走的风筝,以及引人遐想的树叶。
最初的喜爱来源于与生俱来的乡恋。从我记事时候起,我就听奶奶给我讲下关风的传说,和救人心切的公主一样心急,为她在天生桥不小心跌的那一跤而惋惜。再长大一点,我记住了喜欢大理的作家曹靖华写下的浪漫:“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苍山雪映洱海月。”再后来,从年长的人的激动中,知道了这里是五朵金花的故乡,风化雪月是大理的美景。而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下关风,就排在这四大景观的第一位。
在我看来,下关风虽然有和人对着干的嫌疑,但应该归属于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一类。就夏天而言,即使下关风偷懒,很少干活,但得益于两千米左右的高海拔带来的相对低温,以及苍山植被、洱海湖水的调节,大理坝子几千年来都出于“暑止于温,寒止于凉”的不温不火的和谐状态。而从季秋到初春的光景,下关风虽然难以洗刷人们心中对它的行为是火上浇油的疑虑,但放眼华夏,像下关这样在冬天平均温度在10OC度以上,夏天高温在29OC以下的地方是屈指可数的。虽然它呼呼的吹个不停,倒也没有把大理吹成“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的苦寒之地。很多时候我在想,应该感谢下关风。正是冬天下关风不知疲倦地奔跑,才让大理的四季有了一些界限,避免了一年四季差别太大的呆板;正是下关风的呼喊,才有了公主的幽怨和望夫云的缠绵;正是下关风不依不饶的追赶,大理人民才设计出了“三坊一照壁”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采光、又能把风请出家门的独具特色的民房。
在我的内心深处,下关风更是一种情愫。站在黑龙桥上,眼前是像龙一样蜿蜒的西洱河,身旁是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人群,而我喜欢的下关风,立刻把我围得紧紧的,热情地邀请我的头发在空中跳舞,和我的耳朵热情地讨论……只有此刻,我才能忘记隆隆的天宝战鼓声,忘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忘记“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疑惑,让一切的喜乐悲愁,通通随风走远。闭上眼睛,什么也不用想,静静地听下关风的呼吸。
即使离开了下关风的拥抱,脑海里也充满了各式各样关于风的味道。时而充满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激烈壮怀和“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的憧憬,时而感慨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可当泣”和“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的气定神闲。忧郁时,禁不住想起“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叹息和“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情何以堪。静静思索的时候,常常念叨着“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和“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弦外之音。有闲情的时候,想着风怎样“吹皱一池春水”,或者考虑什么时候一边在西洱河畔读书,一边暗自责备“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闭上眼睛,好好品尝下关风的味道。我想起了一首歌:“我想要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人与自然主持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