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报业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副刊已成为突显一份报纸特色和品牌、吸引广大受众阅读兴趣的重头戏。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
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副刊是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起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育人作用。与社会上的报纸副刊一样,校报副刊同样需要突出“文化”两字。所不同的是,校报副刊所展现的是大学特有的文化,是带有学术气息和青春朝气的文化,其宗旨在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启发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校报副刊要增强可读性,以更好地起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作用,则离不开策划。其中专栏的策划,对于办出校报的特色、扩大影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专栏是报纸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报纸版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栏常被比喻为报纸的眼睛,它表达了报纸版面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长期以来,报纸都比较重视开设专栏,纵览国内外的报业界。大小不一的各种报纸都拥有自己的专栏。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媒体事业发展迅速,报纸专栏更是备受报人推崇。
高校校报副刊专栏的定位
专栏的定位其实是由副刊的定位决定的,专栏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版面的主题。如前文所说,大学校报的副刊最应体现大学独特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积淀,从而达到彰显大学魅力和文化育人的目的。那么,副刊的专栏策划也应在这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体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现代大学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是学校每位教职工和学生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整合与升华,是个体对学校价值观的感知与认同。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通过文化的传递、生产与创新并内化社会先进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的文化精神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它滋养着一代代学人的人格理想,成为大学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
大师风范。在教育界.有一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是指学术造诣深厚,倾情教育事业,且具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每所高等学府都拥有自己的大师,有些大师不仅是教学界的精英,更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泰斗。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者,他们的奋斗足迹、人生历程无疑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教科书。因此,有必要在校报副刊为大师们的故事开辟一方天地。如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就在版面左上角的黄金位置开辟了《讲述》这一固定专栏,刊登大师们口述的人生往事、岁月感悟,旨在让北师大学子聆听教诲,学之、思之、悟之。在2008年的第186期《讲述》专栏中,刊登了题为《顾明远教育口述史——我的求学生涯》系列文章。顾明远先生作为教育界的泰斗,学贯东西,著述丰盈,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为中国教育的明天鼓呼奔走、进言呈谋。这样的文章,对于将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师大学子来说,可谓最佳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如上海大学报的《校史钩忆》、中山大学报的《中大故事》也是体现本校大师风范的专栏。
校友风采。校友也是一所大学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他们一方面为民族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校友传承发扬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_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学校的育人中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启迪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借校报副刊的一方天地,为优秀校友开设专栏,一展校友们的风采。如中山大学报的《中大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的《校友》专栏。一个校友成功的背后就是一串故事,这串故事的演绎是和母校的培养息息相关的。校友们的成长和奋斗故事深深震撼着学子们的心灵,校友们的现身说法,起到了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效果。
特色校园文化。世界上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大学文化之树离不开“学术”这一根基。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不同大学的学术(或日专业)特色,奠定了不同大学的学术文化根基。学术文化经过传承和扩展,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特色校园文化。因此,校报副刊专栏应充分体现本校的学术文化特色,必须以学术性的精英文化做指导,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属中医类院校,其校报副刊的《百草园》大量刊载与中医药相关的典故、医案、药膳等,以突出中医药文化为特色。又如我校在50多年的办校历史中,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水文化氛围,熏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求实、负责、献身”的水利人,被誉为培育水利人才的“黄埔军校”。为了弘扬水文化,我校校报开设了《水文化》专栏,彰显“求实、负责、献身”的现代水利人精神和“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传统水文化意蕴。
(二)励志与成长成才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新风貌。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形象”问题随之悄然产生,大学生整体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滑,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一种被“妖魔化”的程度。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深深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因此,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不能简单地拿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精英时代的学生作比较。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可爱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更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民族意识和人文情怀。因此,副刊理应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独特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他们。不少高校校报设置了此类专栏,如上海大学报的《飞扬青春》、《廉洁文化与大学生》,中山大学报的《中大学子气质大讨论》等。这些专栏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崇尚高尚、渴望成才的进取精神,呈现了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逐步成熟。
记录大学生成长中的心路历程。通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跨入大学的校门,习惯了应试教育和长辈全方位照顾的新一代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或多或少存在着茫然和不适应。因此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遇到诸多“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大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定型的重要时期,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然后感之、悟之,才能真正成长成才。每个人都需要为情感寻找宣泄之处,大学 生更需要及时吐露成长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校报副刊正好为他们开辟了一方倾吐心声的“港湾”。让大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恩所感,并正确地加以引导,是成长成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目前,不少高校校报开辟有这样的专栏,旨在记录大学生成长中的心路历程,留住青春岁月中的点滴感悟。比如,南京大学报的《心灵短笛》、上海大学报的《诗意心情》、中山大学报的《成长路上》等均属此类专栏。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熏陶。对于大学生,在他们人生定位的关键时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全面的素质培养。大学的主导教育可归纳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其中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成长成才中更具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素养外,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格道德素质、人文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因此,培育具有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完整之人、健全之人、和谐之人就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面对这一问题,高校校报副刊如何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长期以来校报副刊一直是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后花园”,副刊在培养校园文学人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比如中山大学报的《人文流金》、北京师范大学报的《人文春秋》、温州大学报的《漫说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等专栏就充分体现了校报的人文色彩。要办好此类专栏,必须精心组织一支比较固定、熟悉专栏特色的作者队伍。培养一批笔耕勤、水平高的专栏作者,这是使专栏办出特色、办出影响的重要途径。
引导深度阅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潜在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大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此外,超强的网络信息,瞬间翻动的网页,使得大学生无心专注于任何深邃的思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和窥探欲,社会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使他们并不能完全成为独立、合格的阅读把关人。因此,当代大学生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相比,普遍显得语言匮乏、思维空洞、表达能力欠缺。这种趋势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十分不利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归书本。通过读书摆脱话语贫乏和思维定势。读书,是开启大学生思维活水的源头。为此,校报副刊有必要开辟读书栏目,经常为大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深度阅读习惯。如南京大学报的《书与学人》、温州大学报的《共享读书》、上海交大报的《编辑荐书》就是这类专栏。
副刊专栏的特色与时效性
(一)特色
校报副刊一般刊发学校师生原创的散文(为主)、诗歌、小说、读书札记等文学作品。因受版面数量、经费投入、编辑人员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信息含量少、版式固定化、内容程式化等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报副刊不设置专栏,一篇随笔、一篇散文、一首诗歌、几张照片往往就构成了版面的内容,分不出一年前的版面和一年后的版面有什么区别,缺乏时代气息,更缺少创新力和影响力。有些副刊虽然设置了专栏,但专栏没有特色可言,且栏目经常变动,没有形成精品的专栏,不足以显示一份大学校报的个性魅力。这样的校报副刊“千人一面”,谈不上能够代表大学的文化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副刊乃至整个报纸,个性就是生命,特色就是质量。而报纸专栏是一个版面的骨架,一个好的专栏可以提升一个版面的层次。办好专栏,注重专栏的设计、设置,就意味着办出了报纸的特色,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因此大学校报应当重视特色专栏的建设,纲举而目张,以专栏提升副刊的层次,以副刊展现大学特有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积淀。所幸的是,笔者看到不少校报副刊精心设置了专栏,其中不乏值得借鉴之处。如北京师范大学报的《史说新语》、《小小说事》,中山大学报的《中大学子气质大讨论》、《人文流金》、《乡情乡忆》,上海大学报的《爱在上大》、《校史钩忆》等。以上这些专栏充分体现了各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特色。
(二)时效性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校报的副刊没能像其他新闻版面那样与时俱进,副刊编辑人员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重要尺度,文艺副刊没有时效性。其实不然,副刊是新闻的延长,文艺副刊同样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报纸新闻版面的配合、延伸和深化。因此,报纸所具有的主要特性即“新闻性”不仅是对报纸新闻版作品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副刊作品的基本要求。但是,副刊的新闻性是广义的、宏观的,是指其反映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新闻意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要在深度上多下工夫。对校报副刊而言,就是要时刻关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紧跟发生于广大师生员工身边的新闻事件,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紧贴时代脉搏,并以多变的技巧、多变的角度、多变的审美方式反映出来。因此,在副刊专栏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时效性”。中山大学报副刊的《前线日志》,就是一个极具时效性的栏目。《前线日志》是该校校报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开设的专栏,刊登的是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中大师生志愿者从前线发回的亲历亲闻、所感所思。这一专栏的及时开设,体现了中山大学对灾区心系情牵,对本校志愿者奉献精神的无声赞扬,体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本文的基金项目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2008年度思政课题(信息多元化环境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号:xsk2008-09]
编校 杨彩霞
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副刊是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起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育人作用。与社会上的报纸副刊一样,校报副刊同样需要突出“文化”两字。所不同的是,校报副刊所展现的是大学特有的文化,是带有学术气息和青春朝气的文化,其宗旨在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启发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校报副刊要增强可读性,以更好地起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作用,则离不开策划。其中专栏的策划,对于办出校报的特色、扩大影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专栏是报纸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报纸版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栏常被比喻为报纸的眼睛,它表达了报纸版面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长期以来,报纸都比较重视开设专栏,纵览国内外的报业界。大小不一的各种报纸都拥有自己的专栏。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媒体事业发展迅速,报纸专栏更是备受报人推崇。
高校校报副刊专栏的定位
专栏的定位其实是由副刊的定位决定的,专栏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版面的主题。如前文所说,大学校报的副刊最应体现大学独特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积淀,从而达到彰显大学魅力和文化育人的目的。那么,副刊的专栏策划也应在这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体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现代大学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是学校每位教职工和学生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整合与升华,是个体对学校价值观的感知与认同。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通过文化的传递、生产与创新并内化社会先进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的文化精神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它滋养着一代代学人的人格理想,成为大学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
大师风范。在教育界.有一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是指学术造诣深厚,倾情教育事业,且具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每所高等学府都拥有自己的大师,有些大师不仅是教学界的精英,更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泰斗。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者,他们的奋斗足迹、人生历程无疑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教科书。因此,有必要在校报副刊为大师们的故事开辟一方天地。如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就在版面左上角的黄金位置开辟了《讲述》这一固定专栏,刊登大师们口述的人生往事、岁月感悟,旨在让北师大学子聆听教诲,学之、思之、悟之。在2008年的第186期《讲述》专栏中,刊登了题为《顾明远教育口述史——我的求学生涯》系列文章。顾明远先生作为教育界的泰斗,学贯东西,著述丰盈,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为中国教育的明天鼓呼奔走、进言呈谋。这样的文章,对于将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师大学子来说,可谓最佳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如上海大学报的《校史钩忆》、中山大学报的《中大故事》也是体现本校大师风范的专栏。
校友风采。校友也是一所大学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他们一方面为民族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校友传承发扬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_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学校的育人中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启迪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借校报副刊的一方天地,为优秀校友开设专栏,一展校友们的风采。如中山大学报的《中大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的《校友》专栏。一个校友成功的背后就是一串故事,这串故事的演绎是和母校的培养息息相关的。校友们的成长和奋斗故事深深震撼着学子们的心灵,校友们的现身说法,起到了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效果。
特色校园文化。世界上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大学文化之树离不开“学术”这一根基。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不同大学的学术(或日专业)特色,奠定了不同大学的学术文化根基。学术文化经过传承和扩展,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特色校园文化。因此,校报副刊专栏应充分体现本校的学术文化特色,必须以学术性的精英文化做指导,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属中医类院校,其校报副刊的《百草园》大量刊载与中医药相关的典故、医案、药膳等,以突出中医药文化为特色。又如我校在50多年的办校历史中,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水文化氛围,熏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求实、负责、献身”的水利人,被誉为培育水利人才的“黄埔军校”。为了弘扬水文化,我校校报开设了《水文化》专栏,彰显“求实、负责、献身”的现代水利人精神和“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传统水文化意蕴。
(二)励志与成长成才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新风貌。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形象”问题随之悄然产生,大学生整体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滑,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一种被“妖魔化”的程度。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深深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因此,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不能简单地拿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精英时代的学生作比较。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可爱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更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民族意识和人文情怀。因此,副刊理应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独特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他们。不少高校校报设置了此类专栏,如上海大学报的《飞扬青春》、《廉洁文化与大学生》,中山大学报的《中大学子气质大讨论》等。这些专栏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崇尚高尚、渴望成才的进取精神,呈现了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逐步成熟。
记录大学生成长中的心路历程。通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跨入大学的校门,习惯了应试教育和长辈全方位照顾的新一代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或多或少存在着茫然和不适应。因此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遇到诸多“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大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定型的重要时期,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然后感之、悟之,才能真正成长成才。每个人都需要为情感寻找宣泄之处,大学 生更需要及时吐露成长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校报副刊正好为他们开辟了一方倾吐心声的“港湾”。让大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恩所感,并正确地加以引导,是成长成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目前,不少高校校报开辟有这样的专栏,旨在记录大学生成长中的心路历程,留住青春岁月中的点滴感悟。比如,南京大学报的《心灵短笛》、上海大学报的《诗意心情》、中山大学报的《成长路上》等均属此类专栏。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熏陶。对于大学生,在他们人生定位的关键时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全面的素质培养。大学的主导教育可归纳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其中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成长成才中更具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素养外,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格道德素质、人文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因此,培育具有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完整之人、健全之人、和谐之人就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面对这一问题,高校校报副刊如何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长期以来校报副刊一直是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后花园”,副刊在培养校园文学人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比如中山大学报的《人文流金》、北京师范大学报的《人文春秋》、温州大学报的《漫说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等专栏就充分体现了校报的人文色彩。要办好此类专栏,必须精心组织一支比较固定、熟悉专栏特色的作者队伍。培养一批笔耕勤、水平高的专栏作者,这是使专栏办出特色、办出影响的重要途径。
引导深度阅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潜在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大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此外,超强的网络信息,瞬间翻动的网页,使得大学生无心专注于任何深邃的思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和窥探欲,社会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使他们并不能完全成为独立、合格的阅读把关人。因此,当代大学生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相比,普遍显得语言匮乏、思维空洞、表达能力欠缺。这种趋势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十分不利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归书本。通过读书摆脱话语贫乏和思维定势。读书,是开启大学生思维活水的源头。为此,校报副刊有必要开辟读书栏目,经常为大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深度阅读习惯。如南京大学报的《书与学人》、温州大学报的《共享读书》、上海交大报的《编辑荐书》就是这类专栏。
副刊专栏的特色与时效性
(一)特色
校报副刊一般刊发学校师生原创的散文(为主)、诗歌、小说、读书札记等文学作品。因受版面数量、经费投入、编辑人员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信息含量少、版式固定化、内容程式化等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报副刊不设置专栏,一篇随笔、一篇散文、一首诗歌、几张照片往往就构成了版面的内容,分不出一年前的版面和一年后的版面有什么区别,缺乏时代气息,更缺少创新力和影响力。有些副刊虽然设置了专栏,但专栏没有特色可言,且栏目经常变动,没有形成精品的专栏,不足以显示一份大学校报的个性魅力。这样的校报副刊“千人一面”,谈不上能够代表大学的文化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副刊乃至整个报纸,个性就是生命,特色就是质量。而报纸专栏是一个版面的骨架,一个好的专栏可以提升一个版面的层次。办好专栏,注重专栏的设计、设置,就意味着办出了报纸的特色,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因此大学校报应当重视特色专栏的建设,纲举而目张,以专栏提升副刊的层次,以副刊展现大学特有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积淀。所幸的是,笔者看到不少校报副刊精心设置了专栏,其中不乏值得借鉴之处。如北京师范大学报的《史说新语》、《小小说事》,中山大学报的《中大学子气质大讨论》、《人文流金》、《乡情乡忆》,上海大学报的《爱在上大》、《校史钩忆》等。以上这些专栏充分体现了各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特色。
(二)时效性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校报的副刊没能像其他新闻版面那样与时俱进,副刊编辑人员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重要尺度,文艺副刊没有时效性。其实不然,副刊是新闻的延长,文艺副刊同样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报纸新闻版面的配合、延伸和深化。因此,报纸所具有的主要特性即“新闻性”不仅是对报纸新闻版作品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副刊作品的基本要求。但是,副刊的新闻性是广义的、宏观的,是指其反映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新闻意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要在深度上多下工夫。对校报副刊而言,就是要时刻关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紧跟发生于广大师生员工身边的新闻事件,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紧贴时代脉搏,并以多变的技巧、多变的角度、多变的审美方式反映出来。因此,在副刊专栏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时效性”。中山大学报副刊的《前线日志》,就是一个极具时效性的栏目。《前线日志》是该校校报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开设的专栏,刊登的是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中大师生志愿者从前线发回的亲历亲闻、所感所思。这一专栏的及时开设,体现了中山大学对灾区心系情牵,对本校志愿者奉献精神的无声赞扬,体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本文的基金项目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2008年度思政课题(信息多元化环境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号:xsk2008-09]
编校 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