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十五”期间如东县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十一五” 期间通过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依靠科技、依法治林、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强保护等措施,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建设;效益;问题;设想;江苏如东
中图分类号 S7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203-02
如东县地处江苏省东南沿海,海岸线长102.59km,属长江下游的江海平原,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征。境内总面积1 872.7km2,滩涂面积693.3km2,现有林地268.2km2,森林覆盖率14.32%,林木总蓄积量99.6万立方米。
1“十五”期间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如东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沿海各镇呈现出绿树成荫、林带纵横、候鸟成群、气候宜人、经济繁荣的和谐景象。
1.1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全县沿海防护林有林地面积88km2,占有林地面积的33.5%,其中区划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24.7km2,国家重点公益林28km2。目前,全县临海一道堤120.34km的宜林海岸线,已营建以刺槐为主的防护林带110km,绿化率达91.4%;二道堤全长92km,其中以水杉为主栽树种的绿化长度达81.2km,绿化率已达88.3%;三道堤已营建以水杉和意杨为主的防护林带68.6km,绿化率达100%。全县已基本建成海、河、路、渠、田相连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形成了多树种的沿海绿色屏障。
1.2沿海防护林效益显著提高
1.2.1生态效益明显。一是“十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6%;二是减少水土流失,减缓河道淤积速度,提高土壤肥力;三是10.5万公顷耕地得到更好地保护;四是抵御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加。
1.2.2社会效益突出。一是保护和延长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效益;二是抵御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增产增收;三是改善了环境条件,提升如东对外形象,吸引外商投资。
总之,营造沿海防护林对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沿海防护林体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
一是狠抓了防护林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森林法》和行政许可程序办事,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抚育间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着力抓好林政执法工作,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查处率和结案率都达100%;三是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在关键季节做到在组织、宣传和措施三到位,有效地保护了防护林资源。
2存在问题
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如东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定位不高、总量不足、质量不好、人为破坏严重、投入严重不足、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滞后等问题。在继续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老问题依然存在、新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认识问题
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和部门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形成共识,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关系中未能充分认识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沿海局部地方出现了林带林网只减不增现象。
2.2用地问题
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沿海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仅1 000m2,内地乡镇仅有600m2,基本农田过大,且林地与农田界限不清,成为制约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带林网建设的主要矛盾。
2.3资金问题
国家的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标准过低,与沿海防护林营造的标准和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中央对防护林建设补助只有1 500元/hm2,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实际上,如东县防护林建设资金投入为1.2~1.5万元/hm2。
2.4湿地问题
如东沿海湿地资源丰富,生态作用明显,但沿海滩涂养殖涉及千家万户利益,洋口港的开发和小洋口化工园区建设关系到如东的经济命脉,加大了湿地保护和管理难度。
2.5质量问题
临海一道堤的刺槐林已严重老化,病害重、林分质量差,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标准和质量不高,林带林网不完整,缺株断带较多,影响生态和防护功能的正常发挥。
3“十一五”如东县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设想
3.1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基干林带建设、湿地保护、城乡绿化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规模、拓展内涵、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疆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
3.2主要设想
3.2.1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参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入分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理清思路,研究对策,进一步提高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开发利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断增强全社会建设和保护沿海防护林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继续把宣传工作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3.2.2明确目标,确保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适应发展的需要。①在目标定位上,向“高度”拓展。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上扩展。②在内容含盖上,向“广度”拓展。一是加宽基干林带宽度,一道、二道、三道海堤由100m加宽到200m以上,一级、二级河道由10m加宽到20m以上,并加快缺口断带地区植树造林和低效防护林的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二是延伸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范畴,由原来的海堤和一级、二级河道扩大到三级、四级河道,建设高等绿色通道(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化工园区港区绿化隔离带,进一步扩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三是增加防护林营造树种,由原来的防护型的树种向经济型、常绿型、耐盐抗逆型和乔灌草花结合型方向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③在范围确定上,向“深度”拓展。一是向内拓展,即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由原来的沿海乡镇为主扩大到全县各镇并重发展;二是向外拓展,即充分利用临海一道海堤以外的滩涂优势,选择耐逆抗盐树种,在未来几年可营造防护林1万公项以上。
3.2.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江苏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四突出”,即突出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突出“四沿”空间、突出湿地保护、突出城乡绿化美化。
3.2.4依靠科技,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力量,整合、协调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谋求突破,特别是加强对沿海防护林良种选育和改良的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真正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科技试点示范,选择不同类型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适宜的新模式,在整个体系建设中推广应用。
3.2.5依法治林,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法治水平。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提高行政许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专项统一行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3.2.6 加大投入,增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有以下3个方面建议:一是县财政将防护林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沿海防护林能持续向前发展;二是国家和省在防护林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营造经费要提高到1.2~1.5万元/hm2,才能有效稳定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三是要积极探索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通过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各种资金、多元主体共同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3.2.7强化管理,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整体质量。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按照“质为先”的要求,抓好中心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提高体系建设中的良种使用率;同时,落实管护责任制,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报帐制,全面提升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整体质量。
3.2.8加强保护,巩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一是继续严格森林、林木资源及林地管理;二是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三是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建设;效益;问题;设想;江苏如东
中图分类号 S7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203-02
如东县地处江苏省东南沿海,海岸线长102.59km,属长江下游的江海平原,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征。境内总面积1 872.7km2,滩涂面积693.3km2,现有林地268.2km2,森林覆盖率14.32%,林木总蓄积量99.6万立方米。
1“十五”期间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如东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沿海各镇呈现出绿树成荫、林带纵横、候鸟成群、气候宜人、经济繁荣的和谐景象。
1.1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全县沿海防护林有林地面积88km2,占有林地面积的33.5%,其中区划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24.7km2,国家重点公益林28km2。目前,全县临海一道堤120.34km的宜林海岸线,已营建以刺槐为主的防护林带110km,绿化率达91.4%;二道堤全长92km,其中以水杉为主栽树种的绿化长度达81.2km,绿化率已达88.3%;三道堤已营建以水杉和意杨为主的防护林带68.6km,绿化率达100%。全县已基本建成海、河、路、渠、田相连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形成了多树种的沿海绿色屏障。
1.2沿海防护林效益显著提高
1.2.1生态效益明显。一是“十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6%;二是减少水土流失,减缓河道淤积速度,提高土壤肥力;三是10.5万公顷耕地得到更好地保护;四是抵御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加。
1.2.2社会效益突出。一是保护和延长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效益;二是抵御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增产增收;三是改善了环境条件,提升如东对外形象,吸引外商投资。
总之,营造沿海防护林对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沿海防护林体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
一是狠抓了防护林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森林法》和行政许可程序办事,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抚育间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着力抓好林政执法工作,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查处率和结案率都达100%;三是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在关键季节做到在组织、宣传和措施三到位,有效地保护了防护林资源。
2存在问题
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如东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定位不高、总量不足、质量不好、人为破坏严重、投入严重不足、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滞后等问题。在继续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老问题依然存在、新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认识问题
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和部门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形成共识,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关系中未能充分认识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沿海局部地方出现了林带林网只减不增现象。
2.2用地问题
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沿海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仅1 000m2,内地乡镇仅有600m2,基本农田过大,且林地与农田界限不清,成为制约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带林网建设的主要矛盾。
2.3资金问题
国家的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标准过低,与沿海防护林营造的标准和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中央对防护林建设补助只有1 500元/hm2,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实际上,如东县防护林建设资金投入为1.2~1.5万元/hm2。
2.4湿地问题
如东沿海湿地资源丰富,生态作用明显,但沿海滩涂养殖涉及千家万户利益,洋口港的开发和小洋口化工园区建设关系到如东的经济命脉,加大了湿地保护和管理难度。
2.5质量问题
临海一道堤的刺槐林已严重老化,病害重、林分质量差,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标准和质量不高,林带林网不完整,缺株断带较多,影响生态和防护功能的正常发挥。
3“十一五”如东县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设想
3.1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基干林带建设、湿地保护、城乡绿化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规模、拓展内涵、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疆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
3.2主要设想
3.2.1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参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入分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理清思路,研究对策,进一步提高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开发利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断增强全社会建设和保护沿海防护林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继续把宣传工作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3.2.2明确目标,确保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适应发展的需要。①在目标定位上,向“高度”拓展。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上扩展。②在内容含盖上,向“广度”拓展。一是加宽基干林带宽度,一道、二道、三道海堤由100m加宽到200m以上,一级、二级河道由10m加宽到20m以上,并加快缺口断带地区植树造林和低效防护林的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二是延伸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范畴,由原来的海堤和一级、二级河道扩大到三级、四级河道,建设高等绿色通道(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化工园区港区绿化隔离带,进一步扩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三是增加防护林营造树种,由原来的防护型的树种向经济型、常绿型、耐盐抗逆型和乔灌草花结合型方向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③在范围确定上,向“深度”拓展。一是向内拓展,即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由原来的沿海乡镇为主扩大到全县各镇并重发展;二是向外拓展,即充分利用临海一道海堤以外的滩涂优势,选择耐逆抗盐树种,在未来几年可营造防护林1万公项以上。
3.2.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江苏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四突出”,即突出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突出“四沿”空间、突出湿地保护、突出城乡绿化美化。
3.2.4依靠科技,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力量,整合、协调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谋求突破,特别是加强对沿海防护林良种选育和改良的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真正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科技试点示范,选择不同类型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适宜的新模式,在整个体系建设中推广应用。
3.2.5依法治林,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法治水平。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提高行政许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专项统一行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3.2.6 加大投入,增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有以下3个方面建议:一是县财政将防护林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沿海防护林能持续向前发展;二是国家和省在防护林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营造经费要提高到1.2~1.5万元/hm2,才能有效稳定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三是要积极探索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通过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各种资金、多元主体共同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3.2.7强化管理,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整体质量。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按照“质为先”的要求,抓好中心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提高体系建设中的良种使用率;同时,落实管护责任制,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报帐制,全面提升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整体质量。
3.2.8加强保护,巩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果。一是继续严格森林、林木资源及林地管理;二是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三是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