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教学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突出作用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研究生密切关注并切实把握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变化,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合理确立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与总体思路,深刻剖析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科学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措施,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 键 词]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88-03
一、引言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为:金融专硕)是为适应我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结构市场化、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体系国际化等趋势不断增强,现代金融发展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催生了对掌握金融理论并富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金融专硕就是基于这种客观社会需求,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和进取精神,以及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为目标。该培养目标强调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职业性属性,是与金融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融和发展的,因此,在金融专硕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培养金融硕士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密切关注金融实践的有效方式。
我国高校金融专硕教育经过近8年的发展,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但在培养过程中,不少高校仍存在着对专业学位的培养与管理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办法,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特点,也偏离了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体系设计中针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教学偏重于单纯性地模拟实际业务操作场景,比较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实践教学活动延伸的涉及教学能力提升、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推介等系统性功能尚未得到有效释放与显化,因此,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取的专业技能也是比较单薄的,这与现代各类金融机构对金融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就今后的发展而言,实践教学承担着培养金融专硕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责任,必然关系到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因此,全面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突出体系的应用型与实践性特色,指导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已成为高校金融专硕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角度,研究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通过反思现有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改进方案,对稳步提高金融专硕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实践教学一般是指“通过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依据此指导意见,我国的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与不断探索,在对金融人才的大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也逐渐暴露出如下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培养方案无法突出专业特色
金融专硕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安排是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制定,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2门5学分,专业课必修课为4门12学分,专业选修可课为8门16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可以看出,在培养方案设置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不少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开设过,授课时为避免内容重复,要求教师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热点问题。显然,案例教学被作为了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普遍课时偏少,学生参与度低,实践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习是明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安排学生到实际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专业实习,但多数高校受师资、场地、时间、考核形式,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在组织和管理上不能落到实处,使专业实习形同虚设。培养方案的这种设置不仅无法体现出金融专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也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有较大差距。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简单、僵化
在金融专硕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学术理论知识而开展,针对学生科研技能、工作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也偏学科化,导致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封闭,教学内容只关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忽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联系,不仅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更会造成学生学术视野狭隘,思维片面,进而影响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实践实训课程偏少,大多高校的实践课程只有部分案例教学,且还停留在课堂上分析案例(不少教学案例过时陈旧,与金融实际脱节),极少进行实地调研,从实践中提升案例。其他反映学科前沿性成果、提升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项目极少,相应的许多侧重训练应用能力的金融学类课程,如“大数据分析软件运用”“金融计量”“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金融业务与市场开拓分析报告撰写”等课程因师资能力与软硬件水平的局限迟迟不能正常开设。这种僵化、简单的教学体系设置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缺乏“双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监督管理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整体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把实践教学环节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课程设置、师资配比、学时及教学场所等方面的安排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此也就导致了缺乏“双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监督管理。表现在:(1)校内实践教师欠缺,激励机制有限。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对实践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很高,但现有的实践教师大多缺少直接在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或是很早就离开了金融领域,在认识上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有较大的脱节,因此,国内多所高校普遍缺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与资历、能够作为金融专硕导师的实践教師,客观上增加了开展实践教学的难度。加之高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主要以科研为主,金融行业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基本在人才招聘中缺席,导致无法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在职教师因实践工作琐碎、教学任务繁重,从事科研活动的精力和时间较少,职称评定总处于劣势,因而挫伤并打击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校外实践教师(第二导师)的指导示范作用有限。在专业实践环节,校外教师相当于金融专硕的师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担任校外导师的人员多为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自身工作较为繁忙,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训练基本不能起到核心作用,甚至少数学生认为校外导师仅仅只是挂名而已。所以,实践教学中“双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师资力量极为薄弱。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创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实验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在金融专硕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遵循金融学科和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特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培育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建设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总目标,以应用型实验课程为建设主体,以专业模块教学为基本框架,以培育创新项目与科研项目为引领,以各种教学载体与教学手段充实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构建“多元化、分层次、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并视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期达到实践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按照“多元化、分层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进行构建,使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评估与监控等方面多方位设计建设规范,通过深层次地融合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系统与技术,多渠道、多途径地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内容,从而形成科学、系统、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多元化”设计,满足实践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多元化”是指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涉及实践环境、专业模块、教学软件、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由此多向度地满足金融专硕多样化的实践需求与应用能力培养。為此,要以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所拥有的专业数据库和全球金融资讯系统为基础,构建即时反映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的信息系统,设置银行综合业务实验、金融工程、金融计量等实验课程,丰富教学课件与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资源,形成融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多元化”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不断拓展学科研究与专业应用领域,通过分析、研读实践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诸如创新设计、实战演练、仿真验证等实践性活动,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能极大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2.通过“分层次”实践活动,提升金融专硕的专业技能。“分层次”是指针对金融专硕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专业学习的基本内容,设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以实现金融专硕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分层次”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即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其中,“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与金融业现状的理解。实验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的阶段性实验和部分独立实验课两部分组成,可以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实验操作,也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室进行面对面的讨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双基的能力。“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所对应的金融部门的业务特点、业务流程及主要业务仿真操作。一般由教师预先设定若干个实验模块,根据这些给定的实验技术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自由选择,并可自愿组建实践团队,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并预约实验,最终利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资源如实验教学软件或者金融ERP模拟等,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则是旨在培养高级高端类金融人才。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应用分析技能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开发并参与新的金融实验模块及相关项目研究等,如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金融创新实践活动,以获得大量贴近实战的金融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课题或撰写学术论文,培养其科学研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专业潜能。
3.通过“一体化”改造,拓展实践教学的纵深度。“一体化”是指构建一个能够涵盖课程实践、科研开发、实习实训、社会咨询服务、专业培训等各环节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一体化”建设,建立起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联合实践基地、共同营造金融专硕的实践应用环境,通过融合、共享校内外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实践教学体系得到根本性改进。金融专硕借助“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与其他专业及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广泛深入的协作关系,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拓宽专业影响。“一体化”的实施举措主要有:(1)以校内各学科、各专业实验室的资源为依托,展开横向联合,如:金融学与信息工程学的专业实验室合作进行金融投资产品开发、投资风险管理和金融建模实验等,可以形成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2)利用实验室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与研发能力,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对外协作项目的开展,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3)在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学生接受实务培训、参与研发、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能够增进其对金融业务的认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可见,通过“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拓展金融实践教学的影响力与发展力度,这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手段的意义十分重大。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配套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与此相关的多个领域也需要实施配套改革,才能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
(一)按照金融专业特色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金融专硕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按照“分层次”的设计思路,从突出金融专业特色的角度,应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金融专硕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针对金融学专业特色显著、案例丰富、操作性强等特色,在专业基础和基本理论课程中充分运用挖掘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不断开发教学案例,现场研究,分析案例,提升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作为金融专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职能,其重点在于建设好校内实验课程。校内实验课程可根据其性质和内容、所需实践条件的不同,在分配课时上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地采取教学软件操作、外聘专家讲解、实地观摩、远程教学等方式进行。还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与专业证书相对应的课程,如鼓励学生获得CFP、CFA、FRM等相关证书,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实训教学。除正常的学期教学外,可利用寒暑假时间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集中性的实验模块教学活动,如金融产品模拟设计、证券仿真交易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竞赛、社会调研、专题实习等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4.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認知实习应由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对金融行业实际操作的直观感受,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程度的综合考核,应重点突出金融应用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密切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扩大与实习基地各部门的联系,掌握金融部门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并在实习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深厚、实践教学技能丰富、熟悉金融行业实务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加强并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要着力改善并提高实践教师的待遇,如: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绩效奖励、单设职称评定系列、引进高端人才等,以此提升实践教师地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实践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仅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评估测试,还应当定期进行抽查,对检测结果不佳,或者学生意见较大的教师应及时调整,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学校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要选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租赁公司等部门进行实践锻炼,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增强实践教师的实战能力,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运行并取得成效。
(三)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与模式
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将反映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方式上。为此,高校要不断拓展与金融实际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高校服务社会和联系社会的新渠道、新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并不断深化与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企业的合作,拓展金融专硕在校内外接受实践教学、实训、参与社会服务的领域与模式。一方面利用高校金融学现有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场地、专业教学软件、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教师等,为金融机构进行岗前培训、能力提升培训、高端人才培训等提供专门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办学,扩大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联合与协作,建立供金融专硕使用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探索其自主发展、规范运转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实习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协同建设金融科技型、高规格、创新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以专业为载体,以服务为方式,争取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教学支持,共同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渠道、新模式。
总之,现代金融业的日新月异使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始终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金融实践教学承担着从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的职责,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要以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提高金融专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金融业不断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主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59-62.
[2]苗汇,李海申.金融实验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154-156.
[3]邱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1):76-78.
[4]蔡伟宏.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7(12):36-37.
[5]姜伟.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关 键 词]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88-03
一、引言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为:金融专硕)是为适应我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结构市场化、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体系国际化等趋势不断增强,现代金融发展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催生了对掌握金融理论并富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金融专硕就是基于这种客观社会需求,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和进取精神,以及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为目标。该培养目标强调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职业性属性,是与金融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融和发展的,因此,在金融专硕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培养金融硕士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密切关注金融实践的有效方式。
我国高校金融专硕教育经过近8年的发展,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但在培养过程中,不少高校仍存在着对专业学位的培养与管理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办法,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特点,也偏离了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体系设计中针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教学偏重于单纯性地模拟实际业务操作场景,比较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实践教学活动延伸的涉及教学能力提升、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推介等系统性功能尚未得到有效释放与显化,因此,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取的专业技能也是比较单薄的,这与现代各类金融机构对金融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就今后的发展而言,实践教学承担着培养金融专硕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责任,必然关系到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因此,全面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突出体系的应用型与实践性特色,指导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已成为高校金融专硕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角度,研究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通过反思现有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改进方案,对稳步提高金融专硕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实践教学一般是指“通过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依据此指导意见,我国的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与不断探索,在对金融人才的大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也逐渐暴露出如下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培养方案无法突出专业特色
金融专硕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安排是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制定,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2门5学分,专业课必修课为4门12学分,专业选修可课为8门16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可以看出,在培养方案设置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不少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开设过,授课时为避免内容重复,要求教师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热点问题。显然,案例教学被作为了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普遍课时偏少,学生参与度低,实践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习是明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安排学生到实际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专业实习,但多数高校受师资、场地、时间、考核形式,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在组织和管理上不能落到实处,使专业实习形同虚设。培养方案的这种设置不仅无法体现出金融专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也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有较大差距。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简单、僵化
在金融专硕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学术理论知识而开展,针对学生科研技能、工作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也偏学科化,导致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封闭,教学内容只关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忽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联系,不仅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更会造成学生学术视野狭隘,思维片面,进而影响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实践实训课程偏少,大多高校的实践课程只有部分案例教学,且还停留在课堂上分析案例(不少教学案例过时陈旧,与金融实际脱节),极少进行实地调研,从实践中提升案例。其他反映学科前沿性成果、提升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项目极少,相应的许多侧重训练应用能力的金融学类课程,如“大数据分析软件运用”“金融计量”“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金融业务与市场开拓分析报告撰写”等课程因师资能力与软硬件水平的局限迟迟不能正常开设。这种僵化、简单的教学体系设置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缺乏“双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监督管理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整体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把实践教学环节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课程设置、师资配比、学时及教学场所等方面的安排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此也就导致了缺乏“双导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监督管理。表现在:(1)校内实践教师欠缺,激励机制有限。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对实践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很高,但现有的实践教师大多缺少直接在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或是很早就离开了金融领域,在认识上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有较大的脱节,因此,国内多所高校普遍缺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与资历、能够作为金融专硕导师的实践教師,客观上增加了开展实践教学的难度。加之高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主要以科研为主,金融行业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基本在人才招聘中缺席,导致无法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在职教师因实践工作琐碎、教学任务繁重,从事科研活动的精力和时间较少,职称评定总处于劣势,因而挫伤并打击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校外实践教师(第二导师)的指导示范作用有限。在专业实践环节,校外教师相当于金融专硕的师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担任校外导师的人员多为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自身工作较为繁忙,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训练基本不能起到核心作用,甚至少数学生认为校外导师仅仅只是挂名而已。所以,实践教学中“双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师资力量极为薄弱。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创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实验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在金融专硕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遵循金融学科和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特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培育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建设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总目标,以应用型实验课程为建设主体,以专业模块教学为基本框架,以培育创新项目与科研项目为引领,以各种教学载体与教学手段充实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构建“多元化、分层次、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并视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期达到实践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按照“多元化、分层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进行构建,使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评估与监控等方面多方位设计建设规范,通过深层次地融合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系统与技术,多渠道、多途径地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内容,从而形成科学、系统、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多元化”设计,满足实践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多元化”是指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涉及实践环境、专业模块、教学软件、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由此多向度地满足金融专硕多样化的实践需求与应用能力培养。為此,要以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所拥有的专业数据库和全球金融资讯系统为基础,构建即时反映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的信息系统,设置银行综合业务实验、金融工程、金融计量等实验课程,丰富教学课件与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资源,形成融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多元化”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不断拓展学科研究与专业应用领域,通过分析、研读实践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诸如创新设计、实战演练、仿真验证等实践性活动,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能极大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2.通过“分层次”实践活动,提升金融专硕的专业技能。“分层次”是指针对金融专硕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专业学习的基本内容,设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以实现金融专硕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分层次”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即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其中,“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与金融业现状的理解。实验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的阶段性实验和部分独立实验课两部分组成,可以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实验操作,也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室进行面对面的讨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双基的能力。“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所对应的金融部门的业务特点、业务流程及主要业务仿真操作。一般由教师预先设定若干个实验模块,根据这些给定的实验技术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自由选择,并可自愿组建实践团队,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并预约实验,最终利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资源如实验教学软件或者金融ERP模拟等,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则是旨在培养高级高端类金融人才。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应用分析技能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开发并参与新的金融实验模块及相关项目研究等,如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金融创新实践活动,以获得大量贴近实战的金融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课题或撰写学术论文,培养其科学研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专业潜能。
3.通过“一体化”改造,拓展实践教学的纵深度。“一体化”是指构建一个能够涵盖课程实践、科研开发、实习实训、社会咨询服务、专业培训等各环节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一体化”建设,建立起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联合实践基地、共同营造金融专硕的实践应用环境,通过融合、共享校内外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实践教学体系得到根本性改进。金融专硕借助“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与其他专业及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广泛深入的协作关系,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拓宽专业影响。“一体化”的实施举措主要有:(1)以校内各学科、各专业实验室的资源为依托,展开横向联合,如:金融学与信息工程学的专业实验室合作进行金融投资产品开发、投资风险管理和金融建模实验等,可以形成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2)利用实验室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与研发能力,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对外协作项目的开展,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3)在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学生接受实务培训、参与研发、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能够增进其对金融业务的认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可见,通过“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拓展金融实践教学的影响力与发展力度,这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手段的意义十分重大。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配套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与此相关的多个领域也需要实施配套改革,才能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
(一)按照金融专业特色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金融专硕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按照“分层次”的设计思路,从突出金融专业特色的角度,应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金融专硕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针对金融学专业特色显著、案例丰富、操作性强等特色,在专业基础和基本理论课程中充分运用挖掘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不断开发教学案例,现场研究,分析案例,提升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作为金融专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职能,其重点在于建设好校内实验课程。校内实验课程可根据其性质和内容、所需实践条件的不同,在分配课时上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地采取教学软件操作、外聘专家讲解、实地观摩、远程教学等方式进行。还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与专业证书相对应的课程,如鼓励学生获得CFP、CFA、FRM等相关证书,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实训教学。除正常的学期教学外,可利用寒暑假时间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集中性的实验模块教学活动,如金融产品模拟设计、证券仿真交易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竞赛、社会调研、专题实习等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4.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認知实习应由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对金融行业实际操作的直观感受,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程度的综合考核,应重点突出金融应用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密切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扩大与实习基地各部门的联系,掌握金融部门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并在实习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深厚、实践教学技能丰富、熟悉金融行业实务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加强并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要着力改善并提高实践教师的待遇,如: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绩效奖励、单设职称评定系列、引进高端人才等,以此提升实践教师地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实践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仅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评估测试,还应当定期进行抽查,对检测结果不佳,或者学生意见较大的教师应及时调整,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学校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要选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租赁公司等部门进行实践锻炼,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增强实践教师的实战能力,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运行并取得成效。
(三)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与模式
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将反映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方式上。为此,高校要不断拓展与金融实际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高校服务社会和联系社会的新渠道、新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并不断深化与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企业的合作,拓展金融专硕在校内外接受实践教学、实训、参与社会服务的领域与模式。一方面利用高校金融学现有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场地、专业教学软件、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教师等,为金融机构进行岗前培训、能力提升培训、高端人才培训等提供专门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办学,扩大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联合与协作,建立供金融专硕使用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探索其自主发展、规范运转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实习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协同建设金融科技型、高规格、创新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以专业为载体,以服务为方式,争取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教学支持,共同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渠道、新模式。
总之,现代金融业的日新月异使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始终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金融实践教学承担着从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的职责,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要以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提高金融专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金融业不断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主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59-62.
[2]苗汇,李海申.金融实验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154-156.
[3]邱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1):76-78.
[4]蔡伟宏.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7(12):36-37.
[5]姜伟.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