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羟基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减轻、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其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情况,且药效更快,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羟基脲a-干扰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94-0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亦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引起的增生性恶性疾病。该病在临床并不多见,约占癌症0.3%,但在成人白血病中所占比重较大[1]。临床上对该期白血病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将血细胞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并控制、抑制病情发展,多使用羟基脲、干扰素或阿糖胞苷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各有优劣,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谨慎选择。本文患者通过对我院部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05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入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抽取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3.81±7.69岁。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均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且均为慢性期、初治病例;排除其他类型白血病、血友病等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加速期与急性期患者,合并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或无法控制患者,其他主要器官、系统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2]。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给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治疗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分组。将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4.06±7.48岁;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3.60±7.52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羟基脲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3g/d,1g/次、3次/d;当白细胞水平下降到20*109/L时将剂量减为一半;当白细胞水平下降到10*109/L时将剂量改为0.5~1.0g/d进行维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a-干扰素进行治疗,皮下注射300万U/次,隔一天注射1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血象、骨髓象等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以及各临床症状体征(腹胀、乏力、纳差、消瘦、多汗等及胸骨压痛)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血液学完全缓解指患者治疗后血象与骨髓象完全恢复正常;细胞遗传学显著缓解指患者治疗后骨髓ph阳性细胞低于35,而BCR-ABL融合基因rnRNA仍然呈阳性,其中完全缓解指骨髓ph阳性细胞为0,而BCR-ABL融合基因呈阴性[3]。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2。
3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获得性恶性血液肿瘤疾病之一,因造血干细胞出现恶性增值所致,多发生于青壮年,在我国白血病的临床发病率中占据第3位,该病的病死率较高,通常平均存活期不超过5年,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已逐渐引起相关领域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该病细胞遗传学特点为特异性ph染色体的存在,这也是该病在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上的发病机制,对ph染色体阳性细胞的清除与抑制可以对患者形成有效的临床治疗。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减轻、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其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情况,且药效更快,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参考文献
[1]段勇,李鸽.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与羟基脲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2,24(5):82-83
[2]曾敏.羟基脲联合干扰素a-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5):45-46
[3]肖佩玉,万正兰,麦海燕等.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5例[J].
关键词:羟基脲a-干扰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94-0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亦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引起的增生性恶性疾病。该病在临床并不多见,约占癌症0.3%,但在成人白血病中所占比重较大[1]。临床上对该期白血病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将血细胞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并控制、抑制病情发展,多使用羟基脲、干扰素或阿糖胞苷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各有优劣,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谨慎选择。本文患者通过对我院部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05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入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抽取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3.81±7.69岁。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均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且均为慢性期、初治病例;排除其他类型白血病、血友病等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加速期与急性期患者,合并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或无法控制患者,其他主要器官、系统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2]。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给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治疗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分组。将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4.06±7.48岁;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3.60±7.52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羟基脲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3g/d,1g/次、3次/d;当白细胞水平下降到20*109/L时将剂量减为一半;当白细胞水平下降到10*109/L时将剂量改为0.5~1.0g/d进行维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a-干扰素进行治疗,皮下注射300万U/次,隔一天注射1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血象、骨髓象等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以及各临床症状体征(腹胀、乏力、纳差、消瘦、多汗等及胸骨压痛)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血液学完全缓解指患者治疗后血象与骨髓象完全恢复正常;细胞遗传学显著缓解指患者治疗后骨髓ph阳性细胞低于35,而BCR-ABL融合基因rnRNA仍然呈阳性,其中完全缓解指骨髓ph阳性细胞为0,而BCR-ABL融合基因呈阴性[3]。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2。
3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获得性恶性血液肿瘤疾病之一,因造血干细胞出现恶性增值所致,多发生于青壮年,在我国白血病的临床发病率中占据第3位,该病的病死率较高,通常平均存活期不超过5年,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已逐渐引起相关领域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该病细胞遗传学特点为特异性ph染色体的存在,这也是该病在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上的发病机制,对ph染色体阳性细胞的清除与抑制可以对患者形成有效的临床治疗。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减轻、消失及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羟基脲与a-干扰素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其血液学与细胞遗传学情况,且药效更快,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参考文献
[1]段勇,李鸽.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与羟基脲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2,24(5):82-83
[2]曾敏.羟基脲联合干扰素a-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5):45-46
[3]肖佩玉,万正兰,麦海燕等.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5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