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通识课程)教学与本科院校差异不大,普遍存在学科化倾向,呈现出公共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不贯通的现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师资组织形态等在内的公共文化课程进行改革,在原公共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重新分析与定位,将专业教学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构建由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3大部分组成,整体设计和全员参与的教学内容,使其成为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育人系统。
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育化体系以综合素质育化为目标。所谓“素质育化”,指将职业道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生态化专业理念有机融合,系统育化,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因而,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加强公共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素质育化体系有机融合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職业素质的同时提升,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功、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网络教学通过“课程中心”的在线学习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将知识与理论的传输放在一个更加宽松与自主的环境下实施,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通过设置教学主题,突出课堂教学“学生主体”,转变教师职能为“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强化。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织与参与校园文件建设项目与专业实践环节,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以提升,并在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品质等精神层面的综合培养。
进行“双体系”融合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首先需要开展充分的调研论证,深入了解相关产业行业人才素质特征,了解本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本校现有专业课程、公共文化课程以及第二课堂课程的实际状况,进一步理清素质育化课程建设思路与实现路径,准确定位通识课程和项目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与方法,科学制定素质育化课程实施纲要。
在此基础上,要组建素质育化师资团队,编制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文件。构建集网络教学课程、课堂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3类课程为一体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整合课程资源,建成资源共享的本校素质育化课程平台。并且,通过强化过程监控,建立与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素质育化教育管理与质量评价系统。
(顾斌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通识课程)教学与本科院校差异不大,普遍存在学科化倾向,呈现出公共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不贯通的现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师资组织形态等在内的公共文化课程进行改革,在原公共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重新分析与定位,将专业教学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构建由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3大部分组成,整体设计和全员参与的教学内容,使其成为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育人系统。
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育化体系以综合素质育化为目标。所谓“素质育化”,指将职业道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生态化专业理念有机融合,系统育化,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因而,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加强公共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素质育化体系有机融合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職业素质的同时提升,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功、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网络教学通过“课程中心”的在线学习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将知识与理论的传输放在一个更加宽松与自主的环境下实施,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通过设置教学主题,突出课堂教学“学生主体”,转变教师职能为“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强化。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织与参与校园文件建设项目与专业实践环节,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以提升,并在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品质等精神层面的综合培养。
进行“双体系”融合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首先需要开展充分的调研论证,深入了解相关产业行业人才素质特征,了解本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本校现有专业课程、公共文化课程以及第二课堂课程的实际状况,进一步理清素质育化课程建设思路与实现路径,准确定位通识课程和项目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与方法,科学制定素质育化课程实施纲要。
在此基础上,要组建素质育化师资团队,编制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文件。构建集网络教学课程、课堂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3类课程为一体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整合课程资源,建成资源共享的本校素质育化课程平台。并且,通过强化过程监控,建立与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素质育化教育管理与质量评价系统。
(顾斌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