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一言以蔽之,无论什么样的诗词教学模式,它始终还是应验了郭老先生之语:“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利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经过尝试和深入的探索,我体会到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组后的资源适时融入教学中,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出由“巧妙引诗文―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组成的四步教学模式。
一、巧妙引诗文
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诗词相关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了李白和汪伦结识的故事,说到“千里桃花,万家酒店”(出示多媒体课件),于是李白欣然而来……李白与汪伦结为了好友,及至离开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这个小故事把诗文放置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库:囊括了诗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相关诗文等,教师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整合,并合理运用到诗词教学中,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
二、初读知大意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诗文”,旨在疏通文本。为了较好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我们建议分“三步走”。即:自读清障碍;指读名节奏;齐读小韵律。再加上我们适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较好的实现“初读诗文”的教学目标。
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古诗又篇幅短小,读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学生在初读时基本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教师在这一步中,只要稍提示生字或易读错的字音,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到中高年级对古诗词诵读上的独特节奏和韵味应该有了很深的感受,在齐读时,能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本环节中就对诗词的意境美有一个初步的感。
三、品读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十分凝炼,却是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歷其事,从而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诗文意境图,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诗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我们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四、扩读升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它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可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尽量借教材拓展诗词欣赏的领域。努力寻找教材中选入诗词的某个“迁移点”,拓展学生诗词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探究的热情。
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了这些差别,才使得诗的殿堂异彩纷呈,。为学生提供其他作者同题材的作品,为学生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户。例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引导学生读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题湖上》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西湖的美景。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一言以蔽之,无论什么样的诗词教学模式,它始终还是应验了郭老先生之语:“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利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经过尝试和深入的探索,我体会到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组后的资源适时融入教学中,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出由“巧妙引诗文―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组成的四步教学模式。
一、巧妙引诗文
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诗词相关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了李白和汪伦结识的故事,说到“千里桃花,万家酒店”(出示多媒体课件),于是李白欣然而来……李白与汪伦结为了好友,及至离开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这个小故事把诗文放置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库:囊括了诗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相关诗文等,教师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整合,并合理运用到诗词教学中,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
二、初读知大意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诗文”,旨在疏通文本。为了较好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我们建议分“三步走”。即:自读清障碍;指读名节奏;齐读小韵律。再加上我们适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较好的实现“初读诗文”的教学目标。
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古诗又篇幅短小,读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学生在初读时基本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教师在这一步中,只要稍提示生字或易读错的字音,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到中高年级对古诗词诵读上的独特节奏和韵味应该有了很深的感受,在齐读时,能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本环节中就对诗词的意境美有一个初步的感。
三、品读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十分凝炼,却是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歷其事,从而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诗文意境图,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诗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我们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四、扩读升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它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可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尽量借教材拓展诗词欣赏的领域。努力寻找教材中选入诗词的某个“迁移点”,拓展学生诗词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探究的热情。
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了这些差别,才使得诗的殿堂异彩纷呈,。为学生提供其他作者同题材的作品,为学生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户。例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引导学生读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题湖上》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西湖的美景。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一言以蔽之,无论什么样的诗词教学模式,它始终还是应验了郭老先生之语:“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