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行业,然而在其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较低、资金配置不合理、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等方面。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问题,如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优化资金配置,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完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
关键词:农村金融;困境;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已经成为现代农村经济新的核心,同时顺利推进“三农”工作的进行发展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背后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农村金融改革也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如果农村金融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与形势,它也将会严重影响到“三农”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使农村金融适应当今农村形势并突破发展困境已成为一大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村金融行业也因此具有相当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直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和持续扩大推广,农村金融恍如脱胎换骨,它变得更加独立并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一)农村金融的恢复发展时期
1978~1992年,我国开始了农村金融的恢复与发展工作。197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1984年又再次颁布了《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在此期间,农村的邮政储蓄业务不断大规模开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储蓄通道;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也在不断兴起,填补以前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之处;农村信用社也形成一股新型发展力量,增强自身实力完善存贷款业務。
(二)农村金融的改革调整时期
1993~2005年,我国进行农村金融的改革与调整任务。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此为契机,我国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商业性、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农村金融体系。
(三)农村金融的深化创新时期
2006年后,我国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队伍,农村金融也在这股东风下深化创新不断突破。我国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农村金融组织中存在的管理混乱、服务错位、权力集中等弊端,试图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弱、法治系统不完善、受众群体相关知识储备薄弱等问题。
二、农村金融的政策成效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为辅的农村金融服务框架。
农村信用合作社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高利贷借款行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的核心机构,占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它分布较广,并且拥有大量信息,可以在农村当地深入化、本地化发展。邮政储蓄银行帮助农村实现金融信息化、借贷体系规范化。政策性银行则起到风向标作用,充分发挥政策作用,积极推广“三农”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
2003年以来,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为代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一直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形势,农村信用社及其转型机构的资产总余额增速幅度逐渐变大(见图1)。
(三)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的金融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改革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影响到农村的资本形成、资本配置以及技术创新,进而直接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较低
银监会站在支持“三农”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建设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1222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安徽、江苏、重庆、山东、江西9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效显现。激发了乡村企业经营活力,防范系统性危险,大力引进农村闲散资本。
然而,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分布于县级市,只有极少的金融机构能够真正辐射到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使其脱离它的广大受众,让有需要的农民群体难以较为便捷地享受到相关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把服务对象重点放在乡村企业、农村大户等上面,普通农户准入门槛较高,农村金融机构无法真正的惠及于民。
从以上这两点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域分布和受众群体角度都存在辐射面不足的问题,而这与它为广大普通农户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一主要目的有所违背,无法使平时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低收入家庭群体从农村经济发展中受到惠泽,从这一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偏离了它的主要方向。
(二)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不合理
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各项存款、机构自有资金、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借款等。由于相关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而较大型银行获得资金后,向股份制银行等中小银行购买同业存单等同业产品;中小银行再把获得资金用以金融市场投资或者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风险系数较高的相关理财产品以获利。在这一链条中,资金通过多方传递重新流入金融市场以达到“钱生钱”的目的。
不少农村金融机构收紧农村建设服务款项,将低成本获取的资金投入到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乡镇企业中,甚至可能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有的直接投入到其他地区的企业形成大量异地贷款、跨区域贷款。从这一角度来讲,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对资金进行有效投资管理,可能会因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导致资金链终中断等隐患;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为追逐高利益,大量资金流转到城市金融机构或城市重要行业,使城市中的资金角逐竞争活动进一步扩大;最后资金外流这种情况将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非本地化,导致对当地中小型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不足。 (三)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
在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工作的同时,身为受众的农民由于义务基础教育不完善,高等教育缺乏、金融知识储量不足、金融机构覆盖率较低等原因,不能充分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等相关情况,也无法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一些金融从业人员抓住这一漏洞对金融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权益以完成营业指标获取利润。因此,部分农民不能在被侵权的情况下及时察觉并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更不用说利用农村金融机构这一资源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1. 提高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政府应发布相关政策,利用降低税收等方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
2. 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要提高覆盖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应该提高覆盖率充分发挥自己作用。政府应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引导各类资本到村镇进行投资建设活动。
3. 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
农业保险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取了相关政策补贴,能够较好的帮助农民规避未来风险。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能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农村金融和经济的振兴提供支撑动力。
(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
农村金融机构应转变逐利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长期深入农村的地区优势,加大对当地“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抑制资金外流,使资金真正落实到扶助乡村发展而非成为套利工具,农村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夯实自己的资金基础,开拓新的资金流入渠道。这一行为从短期来看可能会损失金融机构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不让资金跨区域外流,使信贷经营行为与自身管理水平相适应,可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使资金实现良性循环,使机构未来可持续发展。
相关监管机构也应进一步细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例如严格考察资金本地使用率、外流率、投入回报比等,并建立相关奖惩机制,按年定期开展考核情况,对达到考核要求,将资金大比例投入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提高投资份额、降低投资金额利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政策,并使财税部门对将资金投入到“三农”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对达不到考核要求,将资金大比例运用在高风险投资行为并形成大量资金外流、跨区域流动情况的金融机构给予缩减投资份额、提高投资金额利息、升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惩罚,同时同机构的相关高管人员进行教育谈话、扣款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进行撤职行为。
只有加大奖惩力度才会使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人尽快转化思维,由表及里地加深惠及“三农”的思想,使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发挥自己的真正用途,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保障消费者正当权益
1. 完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政府应指导农村金融机构扎实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化和工作规范化建设。一是梳理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完成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目录,及时制定消费者权益相关实施细则标准。二是加强经营管理,坚决保护消费者隐私信息,收费统一规范化。三是完善消费者投诉渠道,使消费者在受到侵权欺诈后有快捷方便的门路进行维权行动。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使员工充分了解到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
金融行业应派出相关人员在乡村、学校、小区、街道等各个地方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和政府合作开展网络金融知识讲解活动、提醒人们提防新型诈骗行为,通过和地方政府配合来使讲座等宣传活动推广化。同时要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宣传正规金融产品,让消费者有一定金融知识储备以避免受到高利润诱惑而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01).
[2]钱水土,陈鑫云.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2).
[3]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张乐柱,曹俊勇.农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与路径校正[J].农村经济,2016(01).
[5]黄成,张荣.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困境与突破[J].新金融,2016(11).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村金融;困境;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已经成为现代农村经济新的核心,同时顺利推进“三农”工作的进行发展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背后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农村金融改革也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如果农村金融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与形势,它也将会严重影响到“三农”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使农村金融适应当今农村形势并突破发展困境已成为一大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村金融行业也因此具有相当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直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和持续扩大推广,农村金融恍如脱胎换骨,它变得更加独立并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一)农村金融的恢复发展时期
1978~1992年,我国开始了农村金融的恢复与发展工作。197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1984年又再次颁布了《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在此期间,农村的邮政储蓄业务不断大规模开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储蓄通道;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也在不断兴起,填补以前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之处;农村信用社也形成一股新型发展力量,增强自身实力完善存贷款业務。
(二)农村金融的改革调整时期
1993~2005年,我国进行农村金融的改革与调整任务。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此为契机,我国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商业性、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农村金融体系。
(三)农村金融的深化创新时期
2006年后,我国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队伍,农村金融也在这股东风下深化创新不断突破。我国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农村金融组织中存在的管理混乱、服务错位、权力集中等弊端,试图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弱、法治系统不完善、受众群体相关知识储备薄弱等问题。
二、农村金融的政策成效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为辅的农村金融服务框架。
农村信用合作社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高利贷借款行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的核心机构,占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它分布较广,并且拥有大量信息,可以在农村当地深入化、本地化发展。邮政储蓄银行帮助农村实现金融信息化、借贷体系规范化。政策性银行则起到风向标作用,充分发挥政策作用,积极推广“三农”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
2003年以来,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为代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一直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形势,农村信用社及其转型机构的资产总余额增速幅度逐渐变大(见图1)。
(三)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的金融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改革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影响到农村的资本形成、资本配置以及技术创新,进而直接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较低
银监会站在支持“三农”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建设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1222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安徽、江苏、重庆、山东、江西9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效显现。激发了乡村企业经营活力,防范系统性危险,大力引进农村闲散资本。
然而,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分布于县级市,只有极少的金融机构能够真正辐射到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使其脱离它的广大受众,让有需要的农民群体难以较为便捷地享受到相关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把服务对象重点放在乡村企业、农村大户等上面,普通农户准入门槛较高,农村金融机构无法真正的惠及于民。
从以上这两点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域分布和受众群体角度都存在辐射面不足的问题,而这与它为广大普通农户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一主要目的有所违背,无法使平时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低收入家庭群体从农村经济发展中受到惠泽,从这一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偏离了它的主要方向。
(二)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不合理
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各项存款、机构自有资金、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借款等。由于相关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而较大型银行获得资金后,向股份制银行等中小银行购买同业存单等同业产品;中小银行再把获得资金用以金融市场投资或者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风险系数较高的相关理财产品以获利。在这一链条中,资金通过多方传递重新流入金融市场以达到“钱生钱”的目的。
不少农村金融机构收紧农村建设服务款项,将低成本获取的资金投入到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乡镇企业中,甚至可能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有的直接投入到其他地区的企业形成大量异地贷款、跨区域贷款。从这一角度来讲,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对资金进行有效投资管理,可能会因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导致资金链终中断等隐患;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为追逐高利益,大量资金流转到城市金融机构或城市重要行业,使城市中的资金角逐竞争活动进一步扩大;最后资金外流这种情况将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非本地化,导致对当地中小型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不足。 (三)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
在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工作的同时,身为受众的农民由于义务基础教育不完善,高等教育缺乏、金融知识储量不足、金融机构覆盖率较低等原因,不能充分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等相关情况,也无法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一些金融从业人员抓住这一漏洞对金融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权益以完成营业指标获取利润。因此,部分农民不能在被侵权的情况下及时察觉并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更不用说利用农村金融机构这一资源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1. 提高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政府应发布相关政策,利用降低税收等方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
2. 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要提高覆盖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应该提高覆盖率充分发挥自己作用。政府应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引导各类资本到村镇进行投资建设活动。
3. 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
农业保险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取了相关政策补贴,能够较好的帮助农民规避未来风险。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能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农村金融和经济的振兴提供支撑动力。
(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
农村金融机构应转变逐利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长期深入农村的地区优势,加大对当地“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抑制资金外流,使资金真正落实到扶助乡村发展而非成为套利工具,农村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夯实自己的资金基础,开拓新的资金流入渠道。这一行为从短期来看可能会损失金融机构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不让资金跨区域外流,使信贷经营行为与自身管理水平相适应,可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使资金实现良性循环,使机构未来可持续发展。
相关监管机构也应进一步细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例如严格考察资金本地使用率、外流率、投入回报比等,并建立相关奖惩机制,按年定期开展考核情况,对达到考核要求,将资金大比例投入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提高投资份额、降低投资金额利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政策,并使财税部门对将资金投入到“三农”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对达不到考核要求,将资金大比例运用在高风险投资行为并形成大量资金外流、跨区域流动情况的金融机构给予缩减投资份额、提高投资金额利息、升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惩罚,同时同机构的相关高管人员进行教育谈话、扣款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进行撤职行为。
只有加大奖惩力度才会使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人尽快转化思维,由表及里地加深惠及“三农”的思想,使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发挥自己的真正用途,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保障消费者正当权益
1. 完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政府应指导农村金融机构扎实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化和工作规范化建设。一是梳理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完成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目录,及时制定消费者权益相关实施细则标准。二是加强经营管理,坚决保护消费者隐私信息,收费统一规范化。三是完善消费者投诉渠道,使消费者在受到侵权欺诈后有快捷方便的门路进行维权行动。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使员工充分了解到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
金融行业应派出相关人员在乡村、学校、小区、街道等各个地方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和政府合作开展网络金融知识讲解活动、提醒人们提防新型诈骗行为,通过和地方政府配合来使讲座等宣传活动推广化。同时要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宣传正规金融产品,让消费者有一定金融知识储备以避免受到高利润诱惑而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01).
[2]钱水土,陈鑫云.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2).
[3]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张乐柱,曹俊勇.农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与路径校正[J].农村经济,2016(01).
[5]黄成,张荣.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困境与突破[J].新金融,2016(11).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