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所谓的乡村之魂就是那既让人牵肠挂肚的念想,又让人口口相传的记忆,其实就是根植于邑民里人心灵深处的乡土文化。
当下的乡村,大都已被日趋城镇化的模式所吞噬,看到的几近是千人一面的钢筋水泥森林。那么,在人员结构更趋复杂的农村,构建起一个既有特色、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平台,又能勾起人们心中往事、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驿站,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却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关系乡村振兴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敦厚的社情重构和良好的家风传承,不仅可以嘉惠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也可泽被大众、影响社会。这是人心的建设,只能依赖于文化的力量。
年终岁首,各种检查评比、视察调研特别多。前不久,作为县政协委员的我,也随行去视察几个乡村文化点。还别说,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的村史馆、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隆庆村的蔡家堡,巷道迂回曲折,幽深影疏,花岗岩的墙基,质朴古拙,斑驳无章,成了蔡氏族人祖祖辈辈的栖息之地,也托起了蔡氏族人的梦想。盛世修史,启迪未来。村史馆便是利用一座据说传承近800年的古城堡老屋子创建的。整个村史馆布展以留住乡愁作为的主基调,设计参观线路,通过图文介绍、史料摆设、场景再现等方式,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主内容,基本做到传承历史,留住文脉的目的,激发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不仅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绎过程,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乡村发展轨迹,更记录一段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展现了悠久绵长的地域历史文化,让村民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每当人们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在乡村发展的历史时空隧道之中,感受到的是文脉的传承,其中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温暖,不仅可以消解一些寒门青年身上的戾气,也是一些天才少年奋斗之途的精神源泉。
这里还陈列了一些几近消失的戽斗以及锈迹成斑的犁、耙等老式农具,还有手电筒、水壶、蓑衣等古董级的日常用品,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那个大集体的火红年代,既苦涩,又充盈;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漪涟,既感慨,又温馨。这些陈年器物旧件,就是物态化的乡村文化,即刻勾起人们心中那份的记忆,如此沉淀,也就成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内涵,继而转化为家庭为本、勤俭持家、以丰补歉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具象形式,孕育出淳朴、无形的乡土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居住于兹土斯乡的人们。同样,也正是有了这些物化的具象遗存,使得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份乡土文化,融入到血液,流淌在肌体,记在心灵的深处。尽管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中,免不了希望走离乡村,去追逐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但每当夜深人静的独处、或是年老怀旧的思归,内心深处依旧是萧萧故园的情愫,念想的依然是家人的亲昵,懷念的依旧是村口的那棵古树、那条小溪以及孩提一起玩耍的“小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不仅起到“孕育者”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作用,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并在不同时期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平和是王阳明过化之地,也因此而建有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馆。该馆分为“序”“王阳明生平”“王阳明与福建”三个展厅,通过文物、雕像、书籍、图片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代大儒王阳明少年立志、探索求道、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这里,我了解到王阳明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半”踏入闽地,其行迹大致可概括为:遁迹武夷、进军汀州、驻节上杭、平寇漳南、赴闽勘乱。也因此,福建多地成为王阳明生前行经、平乱、过化之地。之后,王阳明一大批门生及其后学来到福建,或履职、或谪戍、或游学,传播阳明心学,教化民众;也有一大批闽籍学子外出学习良知之学,回到闽地弘扬传承,让姚江之学在闽江、九龙江……两岸回荡、传承、发展,直到今天、明天……几百年来,王阳明的英灵始终关注着福建这片成就其“三不朽”的八闽大地,关照着这些曾经让他牵肠挂肚的八闽子弟。正如展厅所言:500年岁月沧桑,福建人民始终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500载时序轮回,福建人民永远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
而当我在展板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即刻穿越到500年前的场面。那时,王阳明提戎马、入汀漳,奉诏来到这块烽烟四起、骚然三省的化外之地,历经两个多月的进兵驻旌征寇,孕育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从而探索“划图析里,开县立治”之策,使祸乱之渊薮成为久治长安之地。是的,所谓“心中贼”就是人们心中日益膨胀的私欲、追逐权势的贪婪,就是内心恶念的滋长,风俗颓靡的不觉,才导致“民众罔知法度”,肆意妄为,占山为王,沦落为贼寇,成为“天下之患”。面对浸然恶习的山民,王阳明无论是在福建平和、或是江西崇义、还是广东和平,甚至是广西隆安,始终坚持诞敷文德以教化民众,唤醒良知以启迪民心,以求彻底破除“心中之贼”,实现“善治天下”,维系天地之安宁。在这里,我又一次感受到的是文化的魅力,只因万化根源总在心。当一个人内心没有良知、道德的约束之际,便失去了理想信仰,即使有再多的外部约束,也会让他心无顾忌,行无规矩,于是“盗贼多有”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当我走出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馆,回头看到的是馆外墙上主题为“此心光明”的油画之际,内心顿时空明、寂静,像被荡涤一般清澈。我想在全面振兴乡村的当下,创建此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更多的是格正贪婪之人心,以文化人,大兴其笃厚忠贞之气;消弭风俗之颓靡,以文育人,成为乡村“破心贼、扬正气”的诞敷文德之地。
当下的乡村,大都已被日趋城镇化的模式所吞噬,看到的几近是千人一面的钢筋水泥森林。那么,在人员结构更趋复杂的农村,构建起一个既有特色、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平台,又能勾起人们心中往事、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驿站,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却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关系乡村振兴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敦厚的社情重构和良好的家风传承,不仅可以嘉惠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也可泽被大众、影响社会。这是人心的建设,只能依赖于文化的力量。
年终岁首,各种检查评比、视察调研特别多。前不久,作为县政协委员的我,也随行去视察几个乡村文化点。还别说,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的村史馆、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隆庆村的蔡家堡,巷道迂回曲折,幽深影疏,花岗岩的墙基,质朴古拙,斑驳无章,成了蔡氏族人祖祖辈辈的栖息之地,也托起了蔡氏族人的梦想。盛世修史,启迪未来。村史馆便是利用一座据说传承近800年的古城堡老屋子创建的。整个村史馆布展以留住乡愁作为的主基调,设计参观线路,通过图文介绍、史料摆设、场景再现等方式,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主内容,基本做到传承历史,留住文脉的目的,激发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不仅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绎过程,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乡村发展轨迹,更记录一段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展现了悠久绵长的地域历史文化,让村民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每当人们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在乡村发展的历史时空隧道之中,感受到的是文脉的传承,其中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温暖,不仅可以消解一些寒门青年身上的戾气,也是一些天才少年奋斗之途的精神源泉。
这里还陈列了一些几近消失的戽斗以及锈迹成斑的犁、耙等老式农具,还有手电筒、水壶、蓑衣等古董级的日常用品,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那个大集体的火红年代,既苦涩,又充盈;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漪涟,既感慨,又温馨。这些陈年器物旧件,就是物态化的乡村文化,即刻勾起人们心中那份的记忆,如此沉淀,也就成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内涵,继而转化为家庭为本、勤俭持家、以丰补歉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具象形式,孕育出淳朴、无形的乡土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居住于兹土斯乡的人们。同样,也正是有了这些物化的具象遗存,使得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份乡土文化,融入到血液,流淌在肌体,记在心灵的深处。尽管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中,免不了希望走离乡村,去追逐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但每当夜深人静的独处、或是年老怀旧的思归,内心深处依旧是萧萧故园的情愫,念想的依然是家人的亲昵,懷念的依旧是村口的那棵古树、那条小溪以及孩提一起玩耍的“小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不仅起到“孕育者”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作用,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并在不同时期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平和是王阳明过化之地,也因此而建有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馆。该馆分为“序”“王阳明生平”“王阳明与福建”三个展厅,通过文物、雕像、书籍、图片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代大儒王阳明少年立志、探索求道、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这里,我了解到王阳明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半”踏入闽地,其行迹大致可概括为:遁迹武夷、进军汀州、驻节上杭、平寇漳南、赴闽勘乱。也因此,福建多地成为王阳明生前行经、平乱、过化之地。之后,王阳明一大批门生及其后学来到福建,或履职、或谪戍、或游学,传播阳明心学,教化民众;也有一大批闽籍学子外出学习良知之学,回到闽地弘扬传承,让姚江之学在闽江、九龙江……两岸回荡、传承、发展,直到今天、明天……几百年来,王阳明的英灵始终关注着福建这片成就其“三不朽”的八闽大地,关照着这些曾经让他牵肠挂肚的八闽子弟。正如展厅所言:500年岁月沧桑,福建人民始终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500载时序轮回,福建人民永远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
而当我在展板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即刻穿越到500年前的场面。那时,王阳明提戎马、入汀漳,奉诏来到这块烽烟四起、骚然三省的化外之地,历经两个多月的进兵驻旌征寇,孕育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从而探索“划图析里,开县立治”之策,使祸乱之渊薮成为久治长安之地。是的,所谓“心中贼”就是人们心中日益膨胀的私欲、追逐权势的贪婪,就是内心恶念的滋长,风俗颓靡的不觉,才导致“民众罔知法度”,肆意妄为,占山为王,沦落为贼寇,成为“天下之患”。面对浸然恶习的山民,王阳明无论是在福建平和、或是江西崇义、还是广东和平,甚至是广西隆安,始终坚持诞敷文德以教化民众,唤醒良知以启迪民心,以求彻底破除“心中之贼”,实现“善治天下”,维系天地之安宁。在这里,我又一次感受到的是文化的魅力,只因万化根源总在心。当一个人内心没有良知、道德的约束之际,便失去了理想信仰,即使有再多的外部约束,也会让他心无顾忌,行无规矩,于是“盗贼多有”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当我走出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馆,回头看到的是馆外墙上主题为“此心光明”的油画之际,内心顿时空明、寂静,像被荡涤一般清澈。我想在全面振兴乡村的当下,创建此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更多的是格正贪婪之人心,以文化人,大兴其笃厚忠贞之气;消弭风俗之颓靡,以文育人,成为乡村“破心贼、扬正气”的诞敷文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