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公示应从主要领导开始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前后,围绕官员财产公开的争论众多。“房叔”、“房姐”等官员及其亲属巨额财产曝光,引发更多猜想与不满,公众呼吁尽快立法规范官员财产公示。同时深圳、佛山等地市长相继表态:只要上面有通知,愿意公开个人财产。
  民众呼声与官员表态出现共振,是非常难得的,它表明这一轮争论在形成新的认识突破:财产公示势在必行,關键是从何开始、向谁公示。若要纲举目张,各级主要领导,比如各地区的书记、省长、市长,各部门的部长、局长,应当成为强制性财产公示的主角和试水者。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有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提议至今,财产公示似成不可完成之使命,最大阻力正来自官员群体。此次地方主要领导公开表示支持,决策高层和立法机构应从善如流,率先破题主要领导的财产申报、登记和公示制度。
  我们注意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他们的个人信息公开即有明显进步。1月中旬召开的中纪委会议要求,今年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对此,一些专家向中央建议尽快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因为财产问题就属于应当报告的“个人有关事项”,各级主要领导对此理应带头践行。
  从30多年来种种制度漏洞和扭曲机制,给官员们提供了巨大寻租空间,其中钱权交易之盛,在官员腐败案中有淋漓体现。虽不能由此随意推断所谓“十官九贪”,但对拥有更大权力和资源的主要领导,监督必须更严,约束亦须更多。
  很显然,率先针对主要领导进行强制性财产公示,正是有充分民众共识的监督约束机制。民心所向,潮流所在,财产公示宜早不宜迟。所谓恰当时机,不是看多数官员愿不愿意,而要看民众呼声有多强烈,因为公示财产是官员们的“自我革命”,意在让民众满意、放心。决策高层和立法机构唯有针对各级主要领导率先实行强制性财产公示,接下来针对所有官员的财产申报、登记和公示,才能顺利实现。
  世界上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其严格程度、范围大小,与该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民众意愿有关,尤其是与立法、行政、司法体系的配套程度有关,但各国的政治共识和制度共性是,身居要职者必是财产公示重点。比如在瑞典、芬兰、丹麦和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面较广,其中对政要和各主要官员的检查监督也最严。在法国,总统和总理的财产必须公示,日本财产公示的重点是内阁和议员,韩国各级官员近20万人需要做财产登记,但必须公示财产的不到2000人。一句话,职位越重要,财产越公开。
  许多国家并不强制要求所有官员公示财产,一是因为中下级官员处于社会行政体制多重监督之下,作奸犯科难度更大,破坏性更小,因此财产公示首要确保身居要职没有例外。而比财产公示更重要的,是对官员权力的限制和行政边界的划分,权力越小,监督越少,权力越大,监督越多。二是官员财产也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交叉领域,必要的财产申报和公示,与保护官员作为公民的合法隐私权,亦须妥为安排。
  在中国,财产公示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贪大求全,遥遥无期,不如抓住重点,及时破局,从各级主要领导入手,建立官员财产申报、登记和公示的法律规范,进而在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下,把官员财产分级申报、核查机制,与社会化的不动产、金融及税务等财产信息体系相衔接,实现全部官员财产信息可申报、可登记、可核查、可公开。
  比如正在进行试点的广东始兴县,春节后将在其政府内网公示当地526名副科及以上级别干部的家庭财产情况。若只是将这几百名基层官员的财产信息简要公开,还不如将当地几位主要官员的财产情况详加披露,集中接受民众监督,真正起到公示之效,推进制度反腐。
  不过,纵观世界各国,官员财产公示并非一试就灵的反腐妙方,在一些公示制度涉及面广的国家,官员腐败仍然触目惊心。财产公示要起到作用,须与其他行政监督和法律制度相配套。全球100多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看重的是其作为清明政治制度的必要一环。实际上,财产公示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行政体系和官员权力来自民众、属于民众,因此有义务随时接受民众监督,官员主动进行财产申报、登记和公示,政要和高官进行强制性公示,均是宣示政治诚意的具体表现。
  如今中国民众强烈呼吁,地方官员主动表态,相关制度建设宜早为之计,以免错失良机。有担当的政治领袖及各级主要领导,亦有责任主动将政治承诺变成切实行动。我们相信,多数各级主要领导经得起考验,也不怕财产公示。若有少数领导暴露出问题,则可以进一步反腐倡廉、纯洁队伍。
  我们相信,随着财产公示制度的威慑力不断释放,官员腐败和官民对立会有所减少。此前阿勒泰、慈溪、浏阳、银川等地的短暂试点均表明,官员财产公示,尤其是主要领导带头,政府威信会提高,民众信任度也将提升。而同样也是这些试点地方,一旦主要领导开始走过场,面对官员财产信息不全,没有监督和追查机制,财产公示只能黯然收场。由此,我们期待,尽快通过立法规范,从各级主要领导开始强制推行财产公示。领导带好头,下属岂敢乱?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换牌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已近半月,铁路大改革的话题却并无冷却迹象。以此为题的公共论坛、课题层出不穷,从票价形成到制度顶层设计,讨论达到铁路改革十余年的最高潮。  从上个世纪起,“铁路王国”将要市场化的消息便从未间断,方案几易其稿却难成定论,暗中博弈也使得这个庞大的闭环系统一直踌躇不前。直至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确定撤销铁道部。  “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很
期刊
有人赞同尖锐,有人则不。李开复属于后者。  在近期发布于国外社交网络LinkedIn的一封信中,他评价自己“温和而直率”。彼时,因为发表了质疑人民网即刻搜索的言论,李开复共计拥有5400万粉丝的两个微博账号被禁止发言。  2013年2月25日,“解禁”不久的李开复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禁言”引发的各种猜测,他均以温和态度待之,“这是个独立偶发的事件,不应被过度解读和关联。”他眼中,微博已是中
期刊
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陆铭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不好”的产业升级,即要素价格存在着制度性和政策性扭曲:资本价格(利率)被过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却因生活成本的上升而上调,但劳动力素质却没有足够提高。这就导致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升级非但不成熟且低效。  与主要依赖技术研发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达国家不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欠发达国家来说,对国外现有先进技术的模仿和
期刊
中共自誕生之日即是革命党,“革命意识”贯穿于建党立国始终。“革命”既是党的意识形态,建政后也自然而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影响极为深远。“文革”使中国人的革命意识登峰造极——它的正式提法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既然是“文化革命”,看似与政治无涉,实质是政治影像的投射。且发动文化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毫无保留的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至今,我们仍无法看见这种影响的尽头。  政权的革命性
期刊
在20世纪,最被严重误读的可能是北洋时期,众口一词称为“民主乱象”。虽然近年来“民国范儿”开始在中国内地流行,但对北洋政府依然缺乏新的认识。  “民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时期,即民主转型时期;1928年至1987年的国民党时期,可以称为威权时期;1987年以后的两党时期,即民主转型及民主巩固时期。“民国范儿”要么对此不加区分,要么是后两段时间的粉丝。  1912年,中国
期刊
如果全球新一轮“货币战争”再启,此番日元大幅主动贬值将是导火索。  从2012年11月中旬开始到现在,美元兑日元升值接近15%: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3年1月30日不到三个月期间,美元兑日元收盘价已经从81.16升至91.31,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波幅。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危机之后全球需求乏力的情况下,日元的极速走弱很有可能引发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货币的竞争性贬值。韩元、新
期刊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其第二任期之际,他需要深入浅出地表述自己的经济愿景和政策——用一个隐喻来凝聚支持其政策的力量,从而提高政府的执政效率。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造就成功的隐喻?  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变革”。但新政府以“变革”为喻并不恰当:因为它并不代表任何政策。2012年奥巴马的竞选口号选用“前进”,这个词同样代表不了政府的基本理念和政策,所有政治家都希望前进,而不想倒退。
期刊
世界上有两种产业升级,一种是好的,一种是不好的。中国要选好的那一种,就必须提升劳动力的素质。  产业升级模式  一个正常的经济会逐步出现产业升级,其前提是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劳动成本上升。“由此带来的”,意味着要排除劳动技能提高之外导致劳动成本上升的其他原因。  正常的经济成长路径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力便宜,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老百姓富了之后,不甘于挣辛苦钱,于是会投资于教育和技能,让
期刊
每逢新春来临,很多家庭最伤脑筋的事情就是,如何度过这一个多月没有保姆或小时工的时间。  即使好不容易熬过春节,保姆市场的劳资双方还要为是否顺利续约而斗智斗勇。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雇主家庭来说,最大的梦魇无疑是保姆临时通知不再返城或者另谋高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最近几年城市居民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但家庭服务员难找、难管、难留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什么支付的工资越来越高,雇主却越来越难找
期刊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推进城镇化, 并以此作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举措。不夸张地说,城镇化俨然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执政、施政的一个关键词。  在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推进城镇化意味着未来可以通过银行、信托等渠道去借更多钱来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城市新区乃至开发区建设。而借着城镇化的东风,这些借债也有望通过未来房价持续上升、中央放松地产调控政策后,出让更多商、住用地去偿还。  在中国目前的财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