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明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有效性 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促使学生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成为所有人对音乐教学的评价的标准。有效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音乐课,就必须立足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如范城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一书,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要有意识地增加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美,还在于它能将人们带到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中生正处于想象力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之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让同学们明白,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也会不尽相同。一支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是无尽的,它多姿多彩,富有魅力。如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打开心扉,用自己的心,认真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力,进一步唤起无尽的遐想。当音乐播完以后,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给这支乐曲起名字。他们取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如“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闹新春”等。然后要求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断章取义,但从回答情况来看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并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对于“舞”这个名字,他们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就感到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冲动,于是就把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吻合,但能说明是用心去听去想的,且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大胆创新的,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激活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展现天赋个性和创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高中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不太喜欢戏剧。但大多数学生喜欢黄梅戏,还有几位女生喜欢越剧,他们认为黄梅戏和越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全国,与这两个剧种音乐旋律的优雅甜美有关。高中音乐教材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梨园百花》就介绍了京剧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黄梅戏《路遇》和花鼓戏《心如傍晚的和风》。为了让大家能够对祖国的戏剧有初步的了解,我从部分学生喜欢黄梅戏和越剧这两个剧种入手,用课件的形式进行介绍,并展示受到普遍欢迎的《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中的主要唱段,让喜欢黄梅戏和越剧的同学主持这两个专题,同学间交流看法。通过交流,戏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同学们为我国有这样多的优秀地方剧种感到自豪。
四、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能否顺利交流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理念中称为师生“双向式互动”,那么,怎样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很难把握好的问题。教学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音乐课受学生欢迎?这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确实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总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平易近人。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欣赏学生,捕捉学生对教学需求的信息,就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进一步激发课堂的活力,从而动态地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一个和谐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地形成了。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会促进师生形成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关系,这是实现有效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音乐情景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9,(8).
[2]张琴.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7).
[3]吴红.对新课程标准条件下中学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歌海,2008,(05).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有效性 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促使学生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成为所有人对音乐教学的评价的标准。有效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音乐课,就必须立足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如范城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一书,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要有意识地增加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美,还在于它能将人们带到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中生正处于想象力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之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让同学们明白,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也会不尽相同。一支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是无尽的,它多姿多彩,富有魅力。如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打开心扉,用自己的心,认真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力,进一步唤起无尽的遐想。当音乐播完以后,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给这支乐曲起名字。他们取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如“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闹新春”等。然后要求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断章取义,但从回答情况来看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并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对于“舞”这个名字,他们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就感到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冲动,于是就把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吻合,但能说明是用心去听去想的,且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大胆创新的,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激活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展现天赋个性和创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高中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不太喜欢戏剧。但大多数学生喜欢黄梅戏,还有几位女生喜欢越剧,他们认为黄梅戏和越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全国,与这两个剧种音乐旋律的优雅甜美有关。高中音乐教材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梨园百花》就介绍了京剧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黄梅戏《路遇》和花鼓戏《心如傍晚的和风》。为了让大家能够对祖国的戏剧有初步的了解,我从部分学生喜欢黄梅戏和越剧这两个剧种入手,用课件的形式进行介绍,并展示受到普遍欢迎的《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中的主要唱段,让喜欢黄梅戏和越剧的同学主持这两个专题,同学间交流看法。通过交流,戏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同学们为我国有这样多的优秀地方剧种感到自豪。
四、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能否顺利交流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理念中称为师生“双向式互动”,那么,怎样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很难把握好的问题。教学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音乐课受学生欢迎?这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确实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总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平易近人。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欣赏学生,捕捉学生对教学需求的信息,就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进一步激发课堂的活力,从而动态地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一个和谐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地形成了。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会促进师生形成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关系,这是实现有效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音乐情景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9,(8).
[2]张琴.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7).
[3]吴红.对新课程标准条件下中学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歌海,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