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藏族聚居区,因地广人稀,校点分散,基础教育落后,仅城区部分儿童可以接受学前教育,绝大部分的儿童都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条件,他们入学时普遍不会说汉语,与人交谈都是用本民族语言,听说汉语的能力差,入学后学习汉语就存在着语言障碍,而且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也十分有限,眼界不宽广,教材上所举实物和课文与藏族聚居区儿童的生活相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给藏族聚居区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藏族聚居区的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结合本地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呢?下面将笔者一些粗浅的看法概述如下:
一 、一、二年级时要鼓励学生说汉语,而且要大胆地去说:(1)、不能迁就学生,用藏话来讲解课文;(2)、要教学生说汉语,给学生一个说汉语的平台;(3)、经常和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 、二、三年级尝试着写段话:(1)、能较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2)、语句通顺,没有倒话;(3)、要让学生乐于表达。
三、 三、四年级要教会学生仿写:(1)、和学生做个活动或游戏;(2)、做完后想想怎么写,试着说一下;(3)、找出范文让学生读读,看人家是怎样将一件事叙述清楚的;(4)、试着仿写。
四、 五、六年级让学生有文可写,并且乐于写
以上四点需循序渐进,每一环节也不能马虎,重点还在于如何会用所学的字词句,用于日常的交流中,有了这些前提条件,还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还学生表达的自由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较早地掌握写作的方法,能写出漂亮的作文。但是,由于藏族聚居区学生,在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老师在上作文课时,总是用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限制,教他们要这样写,不能那样写,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写作水准。因此,对孩子要求太多,写出的作品挑剔的多,鼓励的少。最终由于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而大失所望,孩子也对写作索然无味,最终产生畏难甚至于厌恶感。导致汉语基础本来就差的藏族学生,更不能适时进行表达,使作文成为他们学习汉语文路上的拦路虎。作文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就是说话,说你想说的话。我们每天都在说话,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就行了。孩子的作品,我们能要求他有多美丽的语言吗?我们能要求他写得一定要有意义吗?如此,只会给孩子套上枷锁,戴上镣铐。本来藏族学生在写作上困难就大,这样不但写不出,而且还会对写作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让他自由地表达他想或喜欢表达的东西,我们应该还孩子表达的自由,更何况写作本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要那么多条条框框干什么?
其次: 给学生创造写作条件
由于藏族聚居区因其地理位置,造成这里学生接受知识面的狭窄性,很多作文命题在他们的眼中是抽象的,不能具体化。因此教师更多的要将此类命题的作文具象化,使学生能参与其中,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作文,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觉得无内容可写。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有物可感,我带学生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每人提了一桶水,来到学校旁边的山坡上,先找了一块没有植被的坡地,让学生一个个将水桶里的水顺坡倒下,当水冲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一股小型的泥石流,学生们感到很吃惊,怎么会这样呢?一个大大的疑团留在了学生们头脑中。学生问我原因,我只是笑而不答。接着我又找了一块有植被的坡地,仍叫学生将一桶桶水顺坡倒下,流下去的水先还有点浑浊,最后越来越清,没有出现前面看到的现象,这下学生们感到更奇怪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此时我只能充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当然有对有错,你不能当场就作出评判,在学生讨论完后,再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就两块坡地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相互交流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没有植被的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而有植被的地方,植被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这使学生也联想到了很多,,在雨季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都是因为那里的植被被人破坏了,使学生自然而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有内容可写了。
最后:逐步教会学生如何成篇
一篇作文至少要有开头、过程、结尾三部分,是由少变多的过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如写一次活动:初时,不必提要求,写多少算多少,由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就是好作文。接着根据时间段,再将这篇作文拿出来让学生与与相关的例文进行比较,看自己写的与例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进,详细什么,略写什么,这在初期是必须重视的。最后,根据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要求,再写一次,写得一定会很生动的,这中间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容忽视。
对以上拙见,还需补充说明的是,對于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既是任务,又不是任务,个中玄机值得老师们需要探索的还很多很多。
藏族聚居区的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结合本地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呢?下面将笔者一些粗浅的看法概述如下:
一 、一、二年级时要鼓励学生说汉语,而且要大胆地去说:(1)、不能迁就学生,用藏话来讲解课文;(2)、要教学生说汉语,给学生一个说汉语的平台;(3)、经常和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 、二、三年级尝试着写段话:(1)、能较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2)、语句通顺,没有倒话;(3)、要让学生乐于表达。
三、 三、四年级要教会学生仿写:(1)、和学生做个活动或游戏;(2)、做完后想想怎么写,试着说一下;(3)、找出范文让学生读读,看人家是怎样将一件事叙述清楚的;(4)、试着仿写。
四、 五、六年级让学生有文可写,并且乐于写
以上四点需循序渐进,每一环节也不能马虎,重点还在于如何会用所学的字词句,用于日常的交流中,有了这些前提条件,还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还学生表达的自由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较早地掌握写作的方法,能写出漂亮的作文。但是,由于藏族聚居区学生,在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老师在上作文课时,总是用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限制,教他们要这样写,不能那样写,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写作水准。因此,对孩子要求太多,写出的作品挑剔的多,鼓励的少。最终由于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而大失所望,孩子也对写作索然无味,最终产生畏难甚至于厌恶感。导致汉语基础本来就差的藏族学生,更不能适时进行表达,使作文成为他们学习汉语文路上的拦路虎。作文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就是说话,说你想说的话。我们每天都在说话,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就行了。孩子的作品,我们能要求他有多美丽的语言吗?我们能要求他写得一定要有意义吗?如此,只会给孩子套上枷锁,戴上镣铐。本来藏族学生在写作上困难就大,这样不但写不出,而且还会对写作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让他自由地表达他想或喜欢表达的东西,我们应该还孩子表达的自由,更何况写作本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要那么多条条框框干什么?
其次: 给学生创造写作条件
由于藏族聚居区因其地理位置,造成这里学生接受知识面的狭窄性,很多作文命题在他们的眼中是抽象的,不能具体化。因此教师更多的要将此类命题的作文具象化,使学生能参与其中,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作文,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觉得无内容可写。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有物可感,我带学生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每人提了一桶水,来到学校旁边的山坡上,先找了一块没有植被的坡地,让学生一个个将水桶里的水顺坡倒下,当水冲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一股小型的泥石流,学生们感到很吃惊,怎么会这样呢?一个大大的疑团留在了学生们头脑中。学生问我原因,我只是笑而不答。接着我又找了一块有植被的坡地,仍叫学生将一桶桶水顺坡倒下,流下去的水先还有点浑浊,最后越来越清,没有出现前面看到的现象,这下学生们感到更奇怪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此时我只能充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当然有对有错,你不能当场就作出评判,在学生讨论完后,再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就两块坡地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相互交流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没有植被的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而有植被的地方,植被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这使学生也联想到了很多,,在雨季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都是因为那里的植被被人破坏了,使学生自然而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有内容可写了。
最后:逐步教会学生如何成篇
一篇作文至少要有开头、过程、结尾三部分,是由少变多的过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如写一次活动:初时,不必提要求,写多少算多少,由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就是好作文。接着根据时间段,再将这篇作文拿出来让学生与与相关的例文进行比较,看自己写的与例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进,详细什么,略写什么,这在初期是必须重视的。最后,根据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要求,再写一次,写得一定会很生动的,这中间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容忽视。
对以上拙见,还需补充说明的是,對于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既是任务,又不是任务,个中玄机值得老师们需要探索的还很多很多。